什么大牌高光最好用(扒一扒本国不重视)
我本人比较反对,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China啥都是世界第一,也比较反对“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这样的说法,有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历史上到底有哪些原本国内不被待见,到国外却被疯狂追捧,甚至出口转内销被国人大家追捧的事和物,但大面上说我们都熟知的四大发明肯定是避不过去了,其中的火药字面上的解释就是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剧烈燃烧的药剂。
四大发明
霹雳炮流行的说法说火药是被唐代的炼丹师傅们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时候给炼出来的,其实,成书于春秋时期,据说是范蠡所作的《范子》,既然这本书当中早就记载过这类东西,说,“硝石出冷道”,硝石就是用来搞爆炸燃烧的主要成分,可见民间应早已有之。不过咱们中国人比较喜欢热闹喜庆的场面,当时的原始火药估计常被用作烟花爆竹,照亮璀璨夜空,或者是爆破有声能避恶魔,趋吉避凶。可惜的是当时配方是啥?没有讲清楚。
直到唐朝时终于有书详细介绍了火药的配方,是以“硫磺雄黄和硝石并密烧之”。你这一听那就是典型的黑火药跟,后世动不动能炸天炸地的TNT还不能比,但现代人看起来就很low了,一硝二黄三木炭,是个人把这三样搞一块都能搞定火药,但在当时这可是领先全世界的黑科技,古人很早就知道了,成分配比不同,燃烧爆破效率也不同,可是配比怎么拿捏,硫磺多少,硝石多少,木炭多少,古人为了达到更大的杀伤力,是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来配比合理化。
火石炮
但唐朝末年有记载,火药其实已经用于军事了,但是肯定不是很多影视剧里头吹嘘的那样,轰隆一声大炮开机地动山摇,炸的,敌军哭爹喊娘,当时的火药主要还是用于工程时引燃城内的建筑,让敌军应接不暇,减弱其防守力。具体战力就是在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杨行秘的军队围攻玉章时,曾结结实实地使用了这么一招,就把火药制成环状,把吊线点燃之后,用抛石机呼扔进城中俗称之为火炮。城内大火燃起浓烟阵阵,不少人被烈火烧死,城门当时也被焚毁,大军趁势突击发射一种火药球,赋予舰速之下的火箭,最终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很明显这场战争当中,火药它只是一种出奇制胜的手段,常规战争中并不常用。
而到了两宋时期,由于对外战争频繁,失去的战马产出地幽云十六州作为屏障,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常被游牧民族咔咔~~~狠削,为了以弱胜强,民科大发展火药开始被重视起来,武器专家们利用火药就制造出了霹雳炮、震天雷等一大批爆炸性很强的新式武器。像宋人杨万里曾在《诚斋集.海鳅赋后序》当中对霹雳系列的热武器进行过描述,说,“此炮当为直管,分两节,一节中只放火药,点燃后似乎升空狂爆炸了,而另一节中放石灰,硫磺下落后又爆炸,只裂而石灰四处弥漫。”那纸质的炮弹始建于此,显然它也是后世双响鞭炮的雏形,跟二踢脚很相似。
霹雳炮
那么在靖康元年就是1126年,北宋的抗金名将李刚曾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史书载,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接惊呼。也就是说杀伤力到底怎么样没讲,但轰隆隆作响,真的将金国人马吓了个半死,只是可惜后来李刚被宋青松换下,换上了号称“撒豆成兵,能召唤10万天兵天将”的神棍,导致汴京失去了火药的支援,最终陷落。那么到了南宋时期有史料载,宋军甚至还将这批炮装备在舰船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如当时海陵炀王完颜亮撕毁宋高宗时签订的绍兴合议,是举全国之兵大举发送两淮前线宋军兵败如山倒,金军如入无人之境啊。
多亏当时有位名臣叫做虞允文,在重要战略要冲,依据长江天险在采石矶以18,000人的兵力对抗15万金军。在金军渡江时,舟中忽发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而实以石灰、硫黄。炮自空而下,落水中,硫黄得水而火作,自水跳出,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撒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吾舟驰之压贼,人马皆溺,遂大败云。虞允文危难之时,大胆使用火药武器,大号加的石灰的二踢脚,又一次震慑了敌军,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
突火枪而在单兵方面,那随着战士吃紧,南宋末年在理宗朝兵工厂还制造出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把发射子弹的步枪,这就是突火枪。史书记载,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胀的部分是火药室,外壁上有一点火小孔;后段是手持的木棍。其发射时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铁管,右手点火,发出一声巨响,射出石块或者弹丸,最后一端是手持的木棍。就类似于现代枪械的枪柄支撑架,发射时为了消除作用力,木棍触地一手得扶住铁管,然后一手点火。点燃引信轰一声巨响,就射出子巢,子弹的子,巢穴的巢,就是最原始的子弹,大约当时是用瓷片碎铁石子支队组成的,射程可以达到150步,平均约230米左右,杀伤力比之前的火箭提升了不少,在射程之内如果被射中搞不好真能透心凉,只是准心就稍微差一些,能否最终顺利击中目标,还得看运气,若是突火枪一排排齐射,精准度会有所提升。
崖山海战
但客观讲,碍于当时火药配比的技术难关,南宋的科研人员没有攻克,发明出的武器较为原始,这种武器其实对于战局不能起到扭转作用。要不然南宋早就打得金国哇哇叫了,其实也不能怪南宋人,是直到近代我们才发现了黑火药的组配比率为硫磺占10%左右,木炭占15%左右,硝石占75%左右是最合适的配比。但这是宋朝已经灭亡几百年了,崖山之后无中华。
而到了明代的时候,虽然说军队已经大量使用火器,但大体上还是吃老本。我国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黑火药,和西方相差不大。
突火枪
可是后来随着清朝建立,此后的200多年间,由于我国自然科学差距跟欧美国家是越来越大,人家自然科学大发展,我们原地踏步,缺乏精密的测试仪器和实验,就很难制造出精度高威力大的武器。再加上朝廷惧怕民间收藏和使用火器,就限制火器技术相辅相成,中国原先领先世界的黑火药发展基本就陷入了停滞。
而与此相反,随着南宋刚讲到的突火枪的诞生,开启了世界上冷热兵器的交替新时代。西方列强人家是快马加鞭,100年奋起直追,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的基础上,研究军用的黑火药,远远将中国甩在身后,取得了丰硕战果。最终火药武器瓦解了西方的骑士铠甲和坚固的城堡。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天朝上国的噩梦即将开始,这是四大发明之一了。
造纸术
另外三个人家用造纸术、印刷术带来文艺复兴,摧毁了漫长的中世纪的愚昧黑暗,而我们却大兴文字狱,用八股文禁锢头脑,遏制所谓的奇迹引巧的传播。人家用我们的罗盘开辟大航海时代,积攒了很多的财富,用来发展资本主义,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而我们却用来分金定穴看风水实在是可惜!可惜!
其实像四大发明一般让我们遗憾的事物不说是浩如烟海,也算得上是各行各业,那都是琳琅满目。咱们就再讲一个啊,譬如,改变欧洲农业文明的,还有一样在国内不常见不受待见,出口后成为神器的工具。
旋转式扬谷扇车论贡献比刚才说到的四大发明也不差,先让我们将这个时间定格在公元1700年,这一年还是康熙朝时,说有一天晚上,几个荷兰人冒着被砍头的风险潜入到了我国南方农村,是花了一堆的金币,是高价搞了几台农业工具,疏通关系,极力包裹伪装,趁着夜色悄悄将它们装到船上,躲过了边防,历经海上一年多的漂泊行程万里,终于将这几台木质工具运到了阿姆斯特丹,结果公开一展示,您猜怎么着让当地百姓那是叹为观止。
以前他们好不容易丰收了,就用簸箕扬谷子除掉稻谷上的硬壳,清除谷物颗粒中的糠秕杂质,这是农业生产当中极重而又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说找身强力壮的有两条麒麟臂的壮汉呼哧呼哧一个小时,才勉强能加工45公斤的谷子,而漂洋过海运过来的China制造的工具加工效率一小时高达几百公斤的谷子,竟然是荷兰地区上百年来传统的扬谷方法的十几倍。
旋转式扬谷扇车
这还得了,于是别号誉为“东方神车”的奇特工具,迅速火遍欧洲大陆英吉利海峡。所谓是民以食为天,这么高的效率能加工这么多的粮食,法国、瑞典、英国等国的国王贵族们是斥巨资拨巨款找来全欧洲最厉害的能工巧匠是仿制之。第一时间将我国已经使用了几千年的技术,迅速推广到农业产区。毫不夸张地说哈,短短一年时间,欧洲的农业水平拉动了创历史记录的一大步。客观来讲的话,如果没有这台在咱们中国正式名称应该换做“旋转式扬谷扇车”的工具,就没有充足的物质保障,让欧洲快速进入更加文明先进的时代。
各位可能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名声,觉得名字挺土的,那如今中国人知道的寥寥,但去考证,我国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便领先全世界2000多年,发明了旋转式风扇车,可以通过机械装置摇动风扇,产生强大的气流冲击,将糠、秕 穗 稻杆和谷粒分开,呼啸着将谷粒抛入空中,让风吹走糠秕,剩下的都是颗颗饱满的谷粒落地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全世界第一台具有某种离心压缩机技术领先全世界的这种半自动化的农业生产神器。只是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件足以成为五大发明之一的农具,却在自己的国度被渐渐冷落了。
话说在18世纪末,英国著名的政治家马格尔尼曾代表英女皇率领使团来给乾隆皇帝祝寿,就是以此为名抵达中国。原本是想通过谈判打开中国市场,双方互利共赢,没想到却被天朝上国自居的朝廷婉言拒绝,最终无功而返。当他们无比失望地从见到皇帝,也就是乾隆帝的避暑山庄返回时,使团所有的成员竟然无不惊讶。
马格尔尼觐见乾隆
怎么回事?
因为他们发现心目中原本应该最富庶的东方帝国已经垂垂老矣,原本应该比西方更为富庶的村庄死气沉沉,皆是破败之下,尤其是拯救了无数欧洲人的肚子,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发明创造的这种扬谷扇车,竟然在田间地头难得一见,那偶尔一两台也是腐朽不堪,保持着百年前的水准,比此时蒸汽时代的改良版已经落后了上百年。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由此可见好篇幅关系,还有文化商品上众多有趣有量的内容,咱们只能下次再说了。所谓是知耻而后勇,光叹息是不行的,有什么感想的话,欢迎留言评论,我们下期再会。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