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戏谁来陪伴在谁的左右(新民艺评在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中共情)
上周,阔别观众4个月的中国大戏院重新开放,毛猛达和沈荣海的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成为开场戏。两位演员风采不减,两个半小时的演出里,每分钟都会响起好几次笑声,让人感叹“上海人的快乐又回来了”。尤为可贵的是,“毛笋组合”在演出中加入了大量新创段子,迅速而灵动地反映现实生活,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中共情,在忍俊不禁中自省,显示了独脚戏的生命力。
独脚戏是以上海话为主体语言的一种曲艺形式,也是典型的“上海声音”。当年姚慕双、周柏春的《学英语》《学生意》《方言趣谈》《有问必答》等作品脍炙人口,以强烈的幽默感、善于发现事物内在的喜剧性而著称,噱头十足却不庸俗低俗,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峰。他们的实践告诉我们:贴近生活的幽默与讽刺是独脚戏的最高境界。
图说:姚慕双、周柏春
随着时代的变迁、娱乐休闲活动的丰富、人们欣赏习惯的变化,独脚戏也成了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表演越来越少,毛猛达和沈荣海自嘲为独脚戏的“绝代双骄”。然而,《石库门的笑声》自2018年首演以来,连演100多场,独脚戏意外出圈,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此次阔别数月再次登台,“毛笋组合”从高温酷暑到中超足球,从海派文化到人工智能,一一道来,配合默契。这对“黄金搭档”说学逗唱,南腔北调,即兴表演,高潮迭起。毛猛达还亮出了绝技——沪语贯口《摆地摊》,很见功力;沈荣海模仿周柏春则惟妙惟肖。特别是,演出中还增加了大量新创作的内容。此轮疫情,让市民感受最深的是邻里关系的重建,似乎又回到了石库门的岁月。“从陌生人变成亲人”的邻里关系,也是演出重点呈现的:“请侬到我家来白相,吃不到毛笋烧肉,只好吃‘茜茜公主’——西葫芦炒西红柿。”“我再加点洋山芋,变成‘痒兮兮’!”“我扭伤了腰,想讨一张伤筋膏药,结果邻居送来的膏药贴满了全身!” 这些来自生活的笑料,给《石库门的笑声》注入了时代气息,成为当下上海人和过去最好的情感连接,因而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图说:《石库门的笑声》
值得一提的是下半场的《心态病》,对于社会上常见的心态不平衡、“红眼病”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什么都要比,听到别人的孩子、配偶比自己家的强,就心里不舒服,如听说沈荣海“父亲去世,追悼会办在大厅”,毛猛达便心理不平衡了,尽管自己的父亲依然健在,还是要质问:“你阿爸凭什么在大厅办,我阿爸以后怎么办”……如果说,有关疫情期间邻里情的内容属于亦庄亦谐的“肯定性喜剧”的话,那么,《心态病》就属于“否定性喜剧”,它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狭隘、愚蠢和丑陋,让人们在笑声中自省。在《石库门的笑声》中,我们看到了拥有讽刺和批判力量的“否定性喜剧”元素,这是特别可贵的。
这一切,得益于主创人员的默默坚持。此前,尽管不知道何时可以恢复演出,但他们依然为舞台准备着。据介绍,“静态管理”期间,毛猛达和沈荣海也没有闲着。虽然两人住在同一个大型社区,步行只需10分钟,但还是不能见面。两人便通过视频天天沟通,甚至云排练,同时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一旦可以出门时,他们就在沈荣海小区里碰头排练。作为演艺大世界驻场品牌演出之一,受邀成为中国大戏院的开场戏,主创人员精心准备,第一次排练会,两位演员与编剧梁定东、主持人张民权等,就从下午一直排练到晩上十时。
演出的成功也让大家看到了市场对于独脚戏的热情。除了笑声、掌声,观众和演员之间频频互动,更增添了惊喜,这也是线上直播等形式难以达到的效果,剧场的魅力无法替代。毛猛达说:“我们在上海演出,这么多观众听我们讲上海话,我们有幸福感、满足感。”对于上海人来说,独脚戏这种本土曲艺能够持续传承、生生不息,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邵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