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

来源:青岛广电·回澜听涛

四季度是大项目、大工程的冲刺期,十月份则是施工建设的黄金期,冲刺期与黄金期叠加,青岛的重点项目要“再提速”。

10月17日,青岛市政府召开地铁建设及沿线开发建设专题会议,听取地铁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强调,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担当作为,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地铁建设工作提速提效。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1)

青岛地铁建设,以及沿线TOD综合开发工作,再次加码提速。

目前,“轨道上的青岛”已开启建设“加速度”:一期、二期4条线路加紧建设,三期规划线路全部开工;在建地铁线路已达到11条、共219公里。

“成线、成网、成片”的地铁带来了出行、通勤成本的大幅缩减,进而吸引着巨量的客流,首屈一指的吸附力和聚合力让地铁沿线成为一条“黄金线”。而以地铁为导向,集聚多种业态、呈现新型生活工作空间,以“站城一体化”为愿景的TOD项目,则是这条“黄金线”的“织布机”,将地铁与周边城市资源织就在一起,成为具备全新功能的城市新空间。

如今,青岛东岸城区轨道交通已基本成网,西岸、北岸轨道交通骨架初步搭建。随着地铁三期建设规划的实施,青岛将逐步形成三岸主城区内部45分钟可达、关键节点之间1小时可达的“轨交网”。

建地铁,就是在建城市。四通八达的青岛“主动脉”,正在用速度定义时间、用连通改写空间。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2)

01

地铁线网“密起来”

青岛地铁已经成为推动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力量。

从2012年青岛地铁集团正式成立至今,十年间青岛地铁从无到有,如今位居全国运营里程第十,14项关键运营指标行业排名全国第一。

1号线跨越胶州湾,纵贯南北,进一步拉近主城区与西海岸的距离,8号线连接青岛北站和胶东机场,实现一站换乘;11号线穿越崂山、直达即墨,促成地铁线网的进一步延伸……随着多条线路的开通,青岛地铁不仅便捷市民生活、缩短通勤时间,更拉开大青岛框架、重塑城市格局,推动人员和资源加速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3)

目前,青岛已开通6条线路,全长284公里,运营128座车站;截至今年8月,青岛地铁已有十一条在建线路,其中4号线更加快脚步,争取年底通车。

不断加密的线网,聚集着不断扩大的客流。

据统计,今年国庆假期,青岛地铁线网客运总量达492.91万人次,日均客运量70.42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90.18万人次;今年8月4日,青岛地铁线网客流量达到123.64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客流增长也让地铁这条“黄金线”的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今年上半年青岛地铁实现营收13.05亿元,较去年有所提升。

但发展永无止境,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青岛地铁建设仍需“提速”。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4)

图片来源:轨道世界

根据《青岛市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青岛将重点推进34个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青岛”。到2024年底,实现3条线建成并投入运营;力争至“十四五”末,运营线路达到9条,全长364公里,日均客运量预计超过260万人次,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40%。

青岛地铁,正在加速。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5)

02

地铁沿线“亮起来”

需要的东西可以在地铁站旁边便捷购买;两点钟还在开会也不耽误坐上三点的火车;出站就到家或是公司,不用再考虑天气变化……

这些便捷的生活场景正是TOD建设所带来的未来生活方式,青岛不仅织密交通网,更着手进行TOD开发,将地铁带来的利好充分放大。

TOD模式,是指在城市区域开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以交通运输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它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土地集约型利用、提升公共交通占比,另一方面也能够带动地铁周边地块升值,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加速地铁建设成本的回收。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6)

图为双凤桥站TOD项目1号公园

近年来,就有不少城市加快打造TOD项目,提升交通枢纽的含金量和辐射力。

杭州打造了名为“西站枢纽站城融合TOD”的特级TOD,并持续探索职住一体、产城融合的新模式;

10月1日,随着四川师大TOD项目景观示范区正式对外开放,成都首批14个TOD示范项目也全部亮相;

厦门依托轨道交通带动TOD发展,大力建设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TOD 项目,打造全省标杆;

深圳深植“轨道 TOD综合开发”,持续探索站城一体化的城市更新模式,出色的沿线运营能力,也让深圳地铁成为全国盈利能力最强的地铁,扣除补贴后利润依然有近30亿元。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7)

青岛北站周边区域城市设计意向效果图

青岛也紧跟而上,在《青岛市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中确定了21个TOD开发项目,分布于市南、市北、李沧、崂山、西海岸、城阳、即墨、胶州等区域,涉及1号、5号、13号线等多条线路。

其中,青岛北站TOD项目“一号工程”已正式开工,预计未来三年可拉动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建成后,可为3万人提供高品质居住空间,并提供约7万个就业岗位。

入选全国首批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后,青岛更进一步、创新打法,打造更加轻量级的Mini TOD。和一般TOD相比,Mini TOD占地面积更小,聚焦于服务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具烟火气。同时也能聚集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当地经济活力。

例如海信桥站附近的Mini TOD项目,将引进餐饮、集市等业态,打造服务周边人群的餐饮消费场所、打通周围社区群众日常采购的“最后一站”。

提升城市能级,创造更高效益,青岛要将地铁线打造成高效便民的“风景线”。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8)

地铁海信桥站打造的MiniTod项目“时光里”

03

绿色、智慧,持续发展“关键词”

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国家、山东对青岛寄予厚望。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7次点名青岛,希望其在传统产业升级、能源交通结构、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表率和突破。而作为城镇化重要领域的轨道交通建设,恰是“节能低碳”的集中发力点。

2021年,青岛中心城区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2015年增加了0.74公里,平均出行时耗则减少了4.5分钟左右。与此相应,自地铁开通以来累计减少近13万吨碳排量,相当于350公顷森林一年的吸收量。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9)

这为青岛城市更新奠定了“绿色”基底,也让高质量发展保持住了“可持续”的内涵。

就在不久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紧接着,青岛在国内轨道城市中率先发布《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预计到2025年,成为全国绿色交通先行者;2028年,跻身国内绿色城轨第一梯队;2050年,全面完成绿色转型,提前高水平达成近零排放的绿色城轨。

这是响应国家号召、对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时代课题的回应,也是青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内在刚需。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10)

飞轮储能项目,来源:青岛地铁

另一边,作为数字青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上的智慧城市也亟需更聪明的地铁。运维、安保、用能等关键环节的加数改造,不仅是传统基建未来数字化升级进化的方向,更是“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生活的应有之义。

以智慧化运营管理和服务体系为例,青岛地铁正逐步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服务效率年均提升10%以上,支撑客运能力达550万人次/日。

地铁线网的延伸扩大着人们的通勤半径,疾驰的列车带来区域间更紧密的联系。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道路上,青岛轨道交通内畅外联,推动城市以更快的速度驶向未来。

四季度是大项目、大工程的冲刺期,十月份则是施工建设的黄金期,冲刺期与黄金期叠加,青岛的重点项目要“再提速”。

10月17日,青岛市政府召开地铁建设及沿线开发建设专题会议,听取地铁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强调,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主动担当作为,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地铁建设工作提速提效。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11)

青岛地铁建设,以及沿线TOD综合开发工作,再次加码提速。

目前,“轨道上的青岛”已开启建设“加速度”:一期、二期4条线路加紧建设,三期规划线路全部开工;在建地铁线路已达到11条、共219公里。

“成线、成网、成片”的地铁带来了出行、通勤成本的大幅缩减,进而吸引着巨量的客流,首屈一指的吸附力和聚合力让地铁沿线成为一条“黄金线”。而以地铁为导向,集聚多种业态、呈现新型生活工作空间,以“站城一体化”为愿景的TOD项目,则是这条“黄金线”的“织布机”,将地铁与周边城市资源织就在一起,成为具备全新功能的城市新空间。

如今,青岛东岸城区轨道交通已基本成网,西岸、北岸轨道交通骨架初步搭建。随着地铁三期建设规划的实施,青岛将逐步形成三岸主城区内部45分钟可达、关键节点之间1小时可达的“轨交网”。

建地铁,就是在建城市。四通八达的青岛“主动脉”,正在用速度定义时间、用连通改写空间。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12)

01

地铁线网“密起来”

青岛地铁已经成为推动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力量。

从2012年青岛地铁集团正式成立至今,十年间青岛地铁从无到有,如今位居全国运营里程第十,14项关键运营指标行业排名全国第一。

1号线跨越胶州湾,纵贯南北,进一步拉近主城区与西海岸的距离,8号线连接青岛北站和胶东机场,实现一站换乘;11号线穿越崂山、直达即墨,促成地铁线网的进一步延伸……随着多条线路的开通,青岛地铁不仅便捷市民生活、缩短通勤时间,更拉开大青岛框架、重塑城市格局,推动人员和资源加速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13)

目前,青岛已开通6条线路,全长284公里,运营128座车站;截至今年8月,青岛地铁已有十一条在建线路,其中4号线更加快脚步,争取年底通车。

不断加密的线网,聚集着不断扩大的客流。

据统计,今年国庆假期,青岛地铁线网客运总量达492.91万人次,日均客运量70.42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90.18万人次;今年8月4日,青岛地铁线网客流量达到123.64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客流增长也让地铁这条“黄金线”的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今年上半年青岛地铁实现营收13.05亿元,较去年有所提升。

但发展永无止境,着眼新时代新征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青岛地铁建设仍需“提速”。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14)

图片来源:轨道世界

根据《青岛市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青岛将重点推进34个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青岛”。到2024年底,实现3条线建成并投入运营;力争至“十四五”末,运营线路达到9条,全长364公里,日均客运量预计超过260万人次,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40%。

青岛地铁,正在加速。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15)

02

地铁沿线“亮起来”

需要的东西可以在地铁站旁边便捷购买;两点钟还在开会也不耽误坐上三点的火车;出站就到家或是公司,不用再考虑天气变化……

这些便捷的生活场景正是TOD建设所带来的未来生活方式,青岛不仅织密交通网,更着手进行TOD开发,将地铁带来的利好充分放大。

TOD模式,是指在城市区域开发、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以交通运输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它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土地集约型利用、提升公共交通占比,另一方面也能够带动地铁周边地块升值,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加速地铁建设成本的回收。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16)

图为双凤桥站TOD项目1号公园

近年来,就有不少城市加快打造TOD项目,提升交通枢纽的含金量和辐射力。

杭州打造了名为“西站枢纽站城融合TOD”的特级TOD,并持续探索职住一体、产城融合的新模式;

10月1日,随着四川师大TOD项目景观示范区正式对外开放,成都首批14个TOD示范项目也全部亮相;

厦门依托轨道交通带动TOD发展,大力建设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TOD 项目,打造全省标杆;

深圳深植“轨道 TOD综合开发”,持续探索站城一体化的城市更新模式,出色的沿线运营能力,也让深圳地铁成为全国盈利能力最强的地铁,扣除补贴后利润依然有近30亿元。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17)

青岛北站周边区域城市设计意向效果图

青岛也紧跟而上,在《青岛市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2-2024年)》中确定了21个TOD开发项目,分布于市南、市北、李沧、崂山、西海岸、城阳、即墨、胶州等区域,涉及1号、5号、13号线等多条线路。

其中,青岛北站TOD项目“一号工程”已正式开工,预计未来三年可拉动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建成后,可为3万人提供高品质居住空间,并提供约7万个就业岗位。

入选全国首批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后,青岛更进一步、创新打法,打造更加轻量级的Mini TOD。和一般TOD相比,Mini TOD占地面积更小,聚焦于服务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具烟火气。同时也能聚集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当地经济活力。

例如海信桥站附近的Mini TOD项目,将引进餐饮、集市等业态,打造服务周边人群的餐饮消费场所、打通周围社区群众日常采购的“最后一站”。

提升城市能级,创造更高效益,青岛要将地铁线打造成高效便民的“风景线”。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18)

地铁海信桥站打造的MiniTod项目“时光里”

03

绿色、智慧,持续发展“关键词”

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也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国家、山东对青岛寄予厚望。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7次点名青岛,希望其在传统产业升级、能源交通结构、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表率和突破。而作为城镇化重要领域的轨道交通建设,恰是“节能低碳”的集中发力点。

2021年,青岛中心城区居民平均出行距离较2015年增加了0.74公里,平均出行时耗则减少了4.5分钟左右。与此相应,自地铁开通以来累计减少近13万吨碳排量,相当于350公顷森林一年的吸收量。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19)

这为青岛城市更新奠定了“绿色”基底,也让高质量发展保持住了“可持续”的内涵。

就在不久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发展行动方案》。紧接着,青岛在国内轨道城市中率先发布《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预计到2025年,成为全国绿色交通先行者;2028年,跻身国内绿色城轨第一梯队;2050年,全面完成绿色转型,提前高水平达成近零排放的绿色城轨。

这是响应国家号召、对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时代课题的回应,也是青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内在刚需。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20)

飞轮储能项目,来源:青岛地铁

另一边,作为数字青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轨道上的智慧城市也亟需更聪明的地铁。运维、安保、用能等关键环节的加数改造,不仅是传统基建未来数字化升级进化的方向,更是“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生活的应有之义。

以智慧化运营管理和服务体系为例,青岛地铁正逐步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服务效率年均提升10%以上,支撑客运能力达550万人次/日。

地铁线网的延伸扩大着人们的通勤半径,疾驰的列车带来区域间更紧密的联系。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道路上,青岛轨道交通内畅外联,推动城市以更快的速度驶向未来。

青岛未来三年初步规划(不负黄金期冲刺正当时)(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