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鞠躬尽瘁故事(他是当代诸葛亮)

在于敏的书桌上,总是放着一本《三国演义》,他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曾在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带着同事一起高声吟诵《出师表》:“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次原理实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诸葛亮鞠躬尽瘁故事(他是当代诸葛亮)(1)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更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他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躬耕于“科学”

1944年,18岁的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就读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太适合自己,他更喜欢“纯粹”的理论研究。于是两年后,他怀着对物理领域的浓厚兴趣,转入北大物理系继续学习。转系后的于敏,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很快便适应了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第一批毕业生。同时,他还成功考取了北大理学院研究生,并兼任助教。他的导师张宗燧后来自豪且欣慰地说:“我教学了一辈子,从未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受命于危难

1950年5月19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401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成立,吴有训任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1951年,于敏由钱三强亲自点将调入401所,并分配在彭桓武领导的原子核理论研究组,从“量子场论”转入“原子核理论”研究。

诸葛亮鞠躬尽瘁故事(他是当代诸葛亮)(2)

1951年,于敏参加工作时的标准照

面对全新的研究领域,于敏心无旁骛地埋头其中。基于大量的文献阅读和钻研,1953年于敏递交了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其中包含了他对原子核模型、轻原子核能极、裂变、中子反应、β放射现象、γ放射现象深入而系统的认识。彭桓武看完报告说:“真正钻进去了的只有于敏。”

这期间,于敏还与杨立铭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随后他开展的重原子核壳结构理论和粒子能谱研究均取得突破性成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61年,核武器研究所成立后,钱三强把于敏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这是于敏人生中面临的又一次重要转型,这次转型对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牺牲。这一项目除了需要常年隐姓埋名到处奔波,还要放弃之前自己已有不少成果的基础研究领域。

尽管如此,于敏仍义无反顾地接受了任务。从此,他的名字从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28年。

当时,世界上的核大国对于氢弹的研究是绝对保密的,要想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废寝忘食,昼夜奋战,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

1965年,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开始了著名的“百日会战”。

当时的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有着中国唯一一台每秒运算5万次的计算机,一碰到机器跳动,就可能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于敏他们就采取24小时轮守机器的办法。

将近100个昼夜,于敏等人埋头在数以万计的演算纸里,凭借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从大量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找出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并形成了一整套从氢弹原理到构形的基本完整方案!

最后的坚守

理论获得突破后还需经受核试验的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那里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除了飞沙走石,冬天还要忍受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成功升起了巨大的蘑菇云,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该次试验成功后,中国正式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

回顾那一天的心路历程,于敏说:“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诸葛亮鞠躬尽瘁故事(他是当代诸葛亮)(3)

于敏在核试验基地

突破氢弹后,于敏并没有停下来,他带领团队继续针对核武器小型化和中子弹技术开启攻关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不求闻达于诸人

人们总愿意将于敏称为“中国氢弹之父”,因为在大家的眼里,于敏在中国的氢弹研究工作上居功至伟。但于敏却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诸葛亮鞠躬尽瘁故事(他是当代诸葛亮)(4)

1988年,于敏在办公室看文件

于敏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虽然诸多荣誉加身,但于敏始终谦虚地认为自己“身为一叶无轻重”,他还曾对身边人说,别计较有名无名,要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正如当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他的颁奖词一样,他的一生是“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