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打仗(七路半的傅作义)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被消灭殆尽,但华北傅作义依然富得流油,手握55万军队,尚有一战之力。按理说,傅作义有打的资本,与解放军周旋时日不在话下。

但历史不是这样的剧情,傅作义并没有固守北平作最后的抗争,而是接受和平谈判,选择撤出城外接受改编,并交出兵权,成为保全北平的最大功臣。

傅首尔打仗(七路半的傅作义)(1)

傅作义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毕竟55万的兵力可是他的家底,是花费毕生心血建立起来的,向来敢作敢为的他并不似会如此选择。

其实站在傅作义的角度,这样的决定是万全之策,各方面都兼顾到,倘若当时他想要玉石俱焚,那么对于北京这座古都将是极大的劫数。

傅首尔打仗(七路半的傅作义)(2)

晋军出身,心系家国

傅作义身上一直有种儒将的气质,就像晚清的曾国藩、左宗棠一样,知其可为与不可为,让他不会轻易成为某个党派或者政治理念的傀儡,而是一直保持自我思考与独立性。

1895年,傅作义出生于山西运城荣河县,从小接受正规学堂教育,门门功课名列前茅,是个真正的好学生,如果不是清廷腐朽不堪,傅作义也许会走仕途道路,成为造福一方的好官。

傅首尔打仗(七路半的傅作义)(3)

但时代大潮改变了每个人的命运,随着孙中山革命思潮的兴起,在太原陆军小学的傅作义深受感染,从此心里种下一颗革命的种子,立志推翻腐朽的旧王朝,开创新社会。

终于机会来了,武昌起义的发生,彻底将清朝推向悬崖边,彼时南方十多个省份已经决定独立,山西是清朝统治的腹地,按理说不应该爆发起义力量。

其实不然,山西地势易守难攻,虽然说有利于旧势力固守,但一旦推翻旧的统治,新的统治极易建立起来,当时山西陆军不少人已经接受辛亥革命思想,傅作义便是其中一员。

傅首尔打仗(七路半的傅作义)(4)

傅作义作为学生排排长,顺应时势,率领起义队伍在娘子关英勇抗击清军,最终山西顺利独立,进一步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年轻的傅作义彼时已有领导之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傅作义并没有像其他军阀那样,单纯为抢夺地盘而战,他不断精进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的同时,也在观察着天下大势,其内心并不想中国人内斗,因为日本人在窥伺。

傅作义的担忧确实成真,日本人最终成了中华民族的首要大敌。九一八事变后,傅作义与宋哲元将军等人联合通电,号召全国军民抛开恩怨共同抗敌。

傅首尔打仗(七路半的傅作义)(5)

后来的绥远会战中,包括红图尔克战役、百灵庙战役,傅作义率领士卒,不畏生死,给予日本人最猛烈的反击,大大打击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

抗日期间,傅作义还受到八路军的启发,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整改,双方友好的关系还让蒋介石等一系列国民党军官心生不满,甚至将其称之为“七路半”。

傅作义不是个处处以利益为先的传统军阀,他是个深明大义的军人,有着家国心和民族感,他拉起队伍来,更多是想让自己御下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身处旁系,综合考量

这样一个以民族大义为先的爱国将领,必然不能认同蒋的内战政策。抗日战争结束后,晋系出身的傅作义立功无数,功劳卓著,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国军势力。

傅首尔打仗(七路半的傅作义)(6)

此时的傅作义拥有55万兵力的军队,在其根据地绥远至北京、张家口一线,构筑起稳如磐石的防线,助力蒋的内战计划,不过从内心来说,傅作义是不愿意和共产党刀兵相见的。

一来共产党属于中国人,中国人打中国人,本来就为人所不齿,傅作义自然明白,所以没有多大兴致,二来抗战时期,傅作义和共产党走得很近,多次会见毛主席,坚定支持国共联合抗日。

所以共产党这个“外人”,在傅作义看来并不见外,反倒是蒋介石,让他时时有一种外人的感觉,因为蒋的关注重心还是他的嫡系军队,傅作义的华北军团是旁系,杂牌,蒋并不是很关心。

傅首尔打仗(七路半的傅作义)(7)

只有在自己的嫡系军队尽数被歼,实力大打折扣时,蒋介石才会委曲求全,求助傅作义,让其出兵东北,或者转移兵力到江南,助他守好半壁江山,而且当时50多万的兵力有一部分并不属于傅作义自己的兵。

傅作义知道蒋介石心里的算盘,一直保持兵力不动,坚守不出,这更多是审时度势,也是他这个“七路半”将领的应对之策,即使蒋多次乘飞机到华北督促之,傅作义也是不改初心。

手握55万兵力的傅作义,就这样夹杂在国共大战的间隙,没有主动出兵而是选择观望,这种对策可以看出傅作义心里的矛盾之处,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

傅首尔打仗(七路半的傅作义)(8)

撤出城外,接受改编

国共大决战的收尾之作,就是北京的和平解放,彼时华北剿总司令的傅作义,最终选择将其全部55万兵力撤出城外,接受改编,傅作义这一做法表明他的诚意。

如果不撤出北京城,意味着双方和平谈判随时都有变卦可能性,只要稍微擦枪走火,就有可能导致意料之外的战事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才会全部撤出城。

傅作义领教过人民解放军的厉害,在华北解放过程中,天津、张家口等地,都是人民解放军实打实攻取下来的,共产党军队英勇向前的作风深深震撼到傅作义,让其心悦诚服。

傅首尔打仗(七路半的傅作义)(9)

北平是千年古都,元明清文化皆灿烂于此,留下诸多文物古迹,若是刀兵横生,枪炮齐发,即使城墙根再厚,北京的一砖一瓦,一墙一袜都要遭受毁灭性打击。

随后又在女儿的劝说下,傅作义做出一件功利千秋的决定,不再执行蒋的固守抵抗政策,而是敞开胸怀,让北京照耀在和平盛景下,这一决定成为傅作义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傅作义这一决定其实也是解放战争中,国共双方攻守态势的一个缩影,国民党方面看着人数众多,其实都是纸老虎,他们根本看不清脚下的路,最终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傅首尔打仗(七路半的傅作义)(10)

如今的北京城繁华依旧,华彩灿烂,如此一切一切,都不应该忘了”七路半”傅作义的保全之功。毕竟傅作义可是55万军队的领导人,牵一发而动全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