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卡门电影的意义(电影中的香港旺角卡门篇)

你也许没有听说过《旺角卡门》这部电影,但你一定看过这个表情包。

旺角卡门电影的意义(电影中的香港旺角卡门篇)(1)

这一广为流传的表情包,正是来自《旺角卡门》中的张学友,他在电影中饰演一个不成大器的黑社会跟班——乌蝇。这一角色帮助当时仅仅作为歌手出道三年,还是演艺新人的他,获得了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虽然此后因为他的音乐成就实在太大而遮掩了他在电影方面的表现,但张学友在此片中的表演依旧赢得了电影界的广泛认可。未曾想过,多年后他在电影中的表现重新回到人们视野,却不是因为演技本身,而是一张表情包。

这也许就是生活离奇又浪漫的一部分。永远没有人可以预料,到底是哪一个场面最得人心。至于一个电影人应该如何被记住,也永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旺角卡门电影的意义(电影中的香港旺角卡门篇)(2)

《旺角卡门》(As tears go by)作为王家卫的电影处女作,在剧情上还略显青涩,并未跳脱出同时代香港电影中最流行的黑社会题材。

但“我藏起了你一个玻璃杯,等你需要的时候,你就来找我”、“一句话你不要说两次,说两次我就信了”等台词,配合着电影中莫名其妙就爱上的男女,深夜码头的长吻,车站的送别,在色彩浓烈的黑帮片中又加多了几分温热,几分浪漫,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出典型的王家卫风格。

影片名中的“旺角”,是香港九龙中部,油麻地区以北的一个地方。影片中,阿娥因为要看病来到旺角,与阿杰相遇。

至于片名中的“卡门”,原是法国作曲家佐治.比才(Georges Bizet)所创作的歌剧。讲述的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吉卜赛姑娘,她对爱情十分执着,最后却没有好结果的悲剧。吉卜赛姑娘与电影中张曼玉饰演的阿娥有几分相似。可能就是这样,这部电影便被命名为《旺角卡门》。

电影中,无论是想要与心爱的女人度过安定的一生,最后却为了江湖义气失去生命的阿杰(刘德华饰),还是义无反顾选择爱情的青涩少女阿娥,亦或是宁愿做一日英雄,也不想成世做条虫的乌蝇,都带着专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的标记。

如今,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旺角卡门》,走回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街头。

街牌

旺角卡门电影的意义(电影中的香港旺角卡门篇)(3)

香港的街道名称路牌(简称街牌)曾经出现过多种款式,而19世纪末开始,香港最常见的是一种以上英下中、形成一块貌似英文T字型的街牌,直至1960年代改为长方形街牌,再经过多年改变尺寸、物料、资讯,演变成目前的款式。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香港的街牌大多统一为白底黑字,中英混合标注。街牌与香港蜿蜒着延伸的道路糅合在一起,在几十年的风雨中褪色,原本分明的黑白色在岁月中被模糊掉边界,在霓虹四起的香港街头,固执留住八十年代那一份黯淡陈旧。

一些早期设置的街牌,由于其物料、安装位置等原因,能幸运地避开更换街牌的工程而保留至今,但近年由于都市建设、旧楼重建、楼宇店铺维修等原因,令这些历史文物的数量不断减少。

专属于香港的八十年代,连同被拆除的黑白街牌一起,从此被放置在角落。然而,只要看到街牌,那些生锈的黑白老街牌,我们就回到了回忆中

旺角卡门电影的意义(电影中的香港旺角卡门篇)(4)

窝打老道

旺角卡门电影的意义(电影中的香港旺角卡门篇)(5)

果栏

又被称作“果墟”,是香港传统街市中的重要部分。旺角果栏自一九七〇年代营业至千禧年代,因要避开日间交通, 果栏日间关门,凌晨至早上七时才营业。果栏是老派香港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油麻地戏院

自一九八五年营业至一九九八年。结业前专放映欧美日韩电影与传统邵氏电影。戏院的蓝色纸皮墙极具特色,与不远处蔚蓝的海景相映成趣。也许,香港与电影的不解之缘,就在一座座老戏院中,被悄悄埋下。

栏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街道栏杆多为橙色空心铁皮栏杆,方便路人随时骑坐。然而,由于其空心的设计,常常容易被折断,造成割伤。因此,在千禧年后大量被更换,街道上从此少了一抹橙色风景。

户外晾晒

将衣物在窗户外面晾晒曾是香港特色,但随着旧私楼劏房化及香港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急促,洗衣和干衣都已外判给洗衣店;现代公屋及私楼的设计和制度亦不鼓励户外晾晒,使这香港特色不再。

烟草广告招牌

香烟一直是香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夜的香港街头,暗黄色路灯下,许多人都笼罩在烟雾中。因为种类丰富,香港的烟草广告也十分有趣,中式香烟与外国香烟的广告牌常常相对而立。然而,自一九九〇年代起,烟草广告逐步被立例禁止, 因此图中「Kent」及「Marlboro」广告招牌现已被拆除。

旺角

旺角卡门电影的意义(电影中的香港旺角卡门篇)(6)

旺角(Mong Kok),古称芒角,古时此处芒草丛生而地形像一只牛角伸入海,故称为芒角咀,附近的村落便名为芒角村。

1860年起芒角随着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村民纷纷把所种的花朵、蔬菜和所养的禽畜运往香港岛出售。由于他们多乘坐蜑民的船只渡海,而当时蜑民水上人呼“芒”为“望”,因此英国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如今的旺角早已不同往日的苍凉。伴随弥敦道以西的填海造陆,旺角成为九龙中心。观塘线与荃湾线在这里交汇,花墟道和波鞋街也在此处重叠。在旧有的楼宇后,许多玻璃大厦拔地而起。旺角逐渐成为反映香港发展的一个重要地标。

由于旺角及附近一带的商店多售卖潮流商品,吸引到不少年轻人聚集(情况类似台北的西门町或东京的原宿)。他们一般会被称为“MK人”,男的被称为“MK仔”,女的被称为“MK妹”或“MK女”,他们的衣着打扮则被称为“MK Look”,MK即Mong Kok的简称。

《旺角卡门》的故事,在刘德华哼唱着《痴心错付》终结。年轻的张曼玉还等在那个雨夜,等刘德华从旺角乘火车到大屿山,给她一个凌晨一点的拥抱。

故事永远停留在八十年代。我不相信美人会迟暮,就像我不相信旺角会老去。旺角与旺角发生的故事,同旺角地铁站大红色的背景一样

——永恒年轻,永恒燃烧。

文字|市场部 王梓萌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學生大使 程仕戴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