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和cd哪个好(为啥总有人说黑胶的声音要比CD的牛)
过去的音乐制作在相当长时间纯粹靠模拟手段来完成的。所谓模拟,就是将声音对空气的震动转化成电流,再通过磁头将磁场偏转记录在磁带上。黑胶产品。是模拟录音时代的一种载体。模拟录音年代,从19世纪末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数码录音所取代,并且这种取代是渐进式的,准确的说,音乐制作全面进入数码年代,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事。在这之前的音乐制作,很多都是在模拟年代所录音的作品。
CD是纯数码载体,和黑胶不同,镭射光头拾取的讯号本身就是数码讯号,发烧友听到的声音,是通过CD机内的D/A转换器,从数码讯号转换成模拟讯号,经放大至扬声器而传到你的耳朵。很多高级CD机动辄好几万甚至十几万,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在DAC和输出级落重本,才有比一般CD机更令人满意的音质。
近五年开始的黑胶唱片复苏,在市场占有率快速增长,单单在英国这几年的销量增加了10倍。同时在十几年前被停掉的美国黑胶唱片制造工厂Disc Makers也宣布重启生产线。
早期CD刚面世的时候,声音表现令人称奇,相比传统的模拟系统,普遍被认为CD才是音讯格式的未来,是最好的声音载体。归根结底,对于一般的消费者,他们并没有足够优秀的音响设备来区分哪种声音较好,但是CD的数码化唱片拥有更高的响度,以及对于声音的细节有更加明显的表现,所以很多消费者认为CD的声音是好过黑胶或者传统模拟音讯,但是,现实显然并不是这样。简单的一个理念,发烧友口中所说的音乐动态,究竟是指什么?其实就是一首音乐或者一套音响器材,从音乐声音最小声到最大声之间的距离。或者一首乐曲最弱音和最强音的响度之间的差距,就是动态的范围。这点对很多CD用家来说,也许会觉得CD的动态一定好过黑胶。这就是个美丽的误会,CD在制作整首曲目时的响度调节平均都非常高,刻意偏大弱音的响度来突出细节,但是因为采用数码的处理能力,所以被控制在一个非常好的范围里,而不会出现过载的破音。曾经有人做过实验,将同一个录音的CD和黑胶两个版本进行对比,将黑胶版本转成24bit/96kHz和24bit/44.1kHz两种解像度的档案格式,CD则是标准的16bit/44.1 kHz解像度。对比的结果可以看出24bit/96kHZ之LP-WAV音频频响明显要宽,高频达到了32kHZ,听音感觉也是如此,CD音讯实际上将22kHZ以上的高频截掉了,严格意义上来说,CD音讯并不是无损音讯。根据CD唱片制作原理的资料介绍,当年制订CD标准时认为,人的听觉最高只能到20KHZ,就把CD的高频响应频率定在22kHZ,实际上就把22kHZ以上的高频截掉了。取样频率是决定数码音频的频响宽度,44.1kHz取样率只能到22kHZ,96kHz可达到48kHz。由黑胶转录的24bit-96kHz音讯,可将22kHZ以上的音频记录和播放,22kHZ-48kHz这个频段的音讯还是很强烈的。
CD的记录本身为数码模式,也就是说将音乐讯号转换成0和1进行记录。并且音频讯号以一个个凹点烧录到CD的反射层上。这就是说播放CD时,需凭借CD光头的镭射光射到凹点时经反射后输出讯号。也就是点于点之间有空缺时就无讯号输出,这就有细微讯号的丢失。 SACD和DSD等的音乐档案为什么那么大,就是增加了解码的密度,减少这种讯号的丢失。而LP是模拟记录模式。是连续性的输出。讯号连续被刻录在V型两边槽壁内,黑胶唱头的唱针是连续性在坑槽内滑行读取讯号。这也就大大减少了音频讯号的损失。
对于现在采用的数码播放方式来说,相比传统的模拟设备还是有很多无法替代的地方,其使用的方便性是无可替代的。当然随着数码音乐的取样率越来越高,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时,我们今后会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数码音频播放产品,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注定会越来越小。对于目前来说,黑胶在重播效果上有明显较佳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发烧友总是说黑胶声音听起来比较有感情。这仅仅是发烧友口中习惯性表述。实际则是黑胶有着丰富的讯息量和密度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