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出绣花功夫打造城市绿肺:城市疮痍如何变身生态绿肺
编者按:2016年唐山世园会,一座建设在采煤沉降地上的公园惊艳了四面八方的来客。这早已不是孤例。近些年来,利用举办大型活动的契机,治理垃圾场等城市“疮痍”,使其变身“绿肺”的做法颇为流行。废旧矿场如何改造?生态“毒地”怎样修复?建设好的公园又将如何持续发挥其生态价值?
5月13日航拍的2016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图片来源:新华社
唐山世园会
——见证由“深黑”到“新绿”的转变
荒无人烟、“不可开发”的采煤沉降地,过去是这座城市的伤疤,如今却变为绿意盎然的公园。唐山如何完成这一巨大转变?
中国气象报记者谢盼 通讯员张岩鹏
唐山世园会举办地南湖公园一角。图片来源:唐山世园会官网
河北省唐山市,一座拥有130多年煤炭开采历史的城市,目前正举办当地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重大国际性展会——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漫步园中,花雕、花海、花香是基调,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居民生活垃圾的倾倒场,更让人难以相信世园会举办地南湖公园,竟脱胎于唐山的一块“工业伤疤”——荒芜废弃的采煤沉降地。
世园会执委办副主任薛绍江介绍,“因为曾是采煤沉降区,这里并不适宜居住,更不允许建高楼。要想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就要对这块土地进行改造。”
改造过程殊为不易,工程量巨大,耗时更是漫长。最初的改造工程始于1996年,唐山市提出“变劣势为优势,化腐朽为神奇”的战略方针,大刀阔斧开始了修复工程。
1997年初,唐山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生态绿化工程,规划将此处建为集游憩观赏和水上活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生态公园。
2007年,唐山市决定将南湖核心区与周边区域连成一片,构筑91平方公里的南湖生态城,并一举攻克了防止水渗漏等诸多难题,从而打破了采煤沉降区不能开发和利用的禁锢。
2008年,大南湖扩湖工程正式开工,陆续拆除了养猪场、鸡棚、牛圈,小废品站、小酸洗厂、小轧钢厂等违规建筑,搬走了800万立方米粉煤灰、350万立方米煤矸石,清运了800万立方米垃圾。
2009年5月1日,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大大小小的沉陷坑整合成了11.5平方公里的人工湖;粉煤灰排放场建成了6.2万平方米的市民广场。
目前,这里生长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达到了20余科40余种,各种动物、鱼类30余种,保持了湿地系统的完整。经城市湿地保护专家鉴定,南部采沉区具有次生湿地特点,对于涵养城市水源、维持区域水平衡、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城市湿地的研究有科学价值。
“世园会成功申办,我们赢在南湖。”唐山世园会筹委会办公室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解桂林告诉记者,作为我国第一个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地市级城市,唐山的申办亮点就在于利用采煤沉降地,不占用一分耕地。
唐山世园会将“时尚园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渗透到公园的每一寸土地上。如对采煤废弃物堆积起的煤矸石山进行改造、整形,再实施山体绿化和花草种植,建成溪水、桥梁、码头、雕塑、亭子、长廊、山谷等多处园艺景观。
其实,这种城市“疮疤”变身“绿肺”的“化腐朽为神奇”的例子,在唐山世园会并不少见——与凤凰台相望的龙山前身也是垃圾山。
“唐山植物园位于南湖公园南侧,原本粉煤灰及废墟遍布,土壤条件极差。但通过采取表土转换、化学改良等措施改善土壤条件后,在适应的地段引种植物,形成了现在的唐山植物园。” 世园会执委办副主任薛绍江说。
过去,在这座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工业城市,钢铁、煤炭是推动其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等历史积弊。唐山市市长丁绣峰说,转型升级是唐山躲不开、绕不过的历史关口,是走出低谷、重振雄风的唯一出路。
现在,唐山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低碳转型”:压减工业产能,在推进钢铁、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基础上,致力于发展新兴替代产业。
化腐朽为神奇,变劣势为优势。唐山世园会讲述的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华丽变身的传奇,并向世界展示唐山抗震重建和生态治理恢复成果。
“因碳而兴、因碳而困、因碳而变”,唐山市以自身的发展历程和实现生态修复、资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传递环保意识,传播低碳科普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呼吁低碳转型发展。
武汉园博园
——垃圾填埋场的生态修复
服役16年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曾经是武汉的一块“毒地”。生态修复技术如何扭转乾坤,让这里变成城市“绿洲”?
中国气象报记者唐悦
武汉园博园法国园。图片来源:武汉园博园官网
站在武汉园博园的心脏——荆山山顶,放眼望去,117个展园星罗棋布。苍翠的山水如同大地的眼睛,见证着这个垃圾填埋场上的科技神话。
武汉园博园,绿化面积176公顷,栽种着近5万株苗木,每年吸收烟尘6.35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成为都市的“绿肺”。谁能想,这颗城市翡翠的核心区原址竟然是2005年“退役”的金口垃圾填埋场。该垃圾填埋场服役16年,填埋垃圾520余万立方米100余万吨,污水横流、蚊蝇滋生,让这片土壤中积聚了大量的重金属、水质污染物,成为一片“毒地”,附近居民甚至不敢打开门窗。
能否从环境恶化的受害者,转变为生态修复的受益者?“采用世界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在垃圾山上建园博园。”2012年5月,武汉市在申办园博会时,提出的想法极富创意,打动了园博会评审委员会的全部评委。
在垃圾场上建园博会园区并非武汉首创,北京园博会就选址在建筑垃圾场。但是相对建筑垃圾场,城市生活垃圾场的技术处理难度与挑战更大。各类生活垃圾混杂,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沼气、渗滤液,危害大、隐患多,“稍有不慎,后患无穷”。武汉园博园垃圾场生态改造顾问、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朱蕾介绍。
数百万立方米的垃圾、污染物若靠自然降解,至少需要30年,全部外运成本高达10亿元。如何高效解决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何将成本降到最低?最初,园博会筹建方也考虑过垃圾处理常见的“挖、筛、烧”三种方式,但都因难以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而被否决。经过反复验证,筹建方最终确定综合使用“好氧修复”与“封场治理”两项技术。
“好氧修复”是利用鼓风机把新鲜空气注入填埋时间不长的垃圾堆体深处,使垃圾“吸氧”后加快降解速度,垃圾降解速度快、温室效应贡献率低、不产生二次污染,渗滤液回灌还可以降低渗滤液处理的成本。“封场治理”则是对降解较为稳定的垃圾区域,利用垃圾场底部防渗黏土层,与垃圾山表面的防渗膜,像“包饺子”一样,把垃圾层层包裹起来。大量有毒渗滤液用机器抽出净化后,可浇灌园内花木,避免其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采取这两种新型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处理方式,武汉市仅用两年时间,耗费2亿元,就消除了环境和安全的隐患,大大降低了时间和财力成本。如今,在园博园北广场处,筹办方特意保留下一处遗址景观讲述建园的生态故事。游客们透过玻璃墙,能够清晰地看到当年各类生活垃圾填埋的横断面,与现在绿意盎然的园博园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精心设计,垃圾场里的废桩头、旧轮胎、老枕木等废弃物料重现生机。上百万立方米城市渣土用来就地堆山造景。花坛、景观坐凳、公共艺术作品……如果留心观察,园区到处都能发现这些废弃物料的身影。
园博会的大胆探索,不仅获得众多游客点赞,也受到不少国内外环保组织与专家的认可与肯定。由于园博会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武汉市获得“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涓涓细流顺势而下,一派湖光山色尽收眼底。15年前亚洲单体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脱胎换骨成了今天的城市生态明珠。武汉园博园生动、深刻地演绎了一个城市运用科技力量让环境回归自然的神话。
北京园博园
——生态科技造就绿色地标
由建筑垃圾填埋场变身园林殿堂,北京园博园建成3年以来,成为140余项大型活动的举办地。当初规划的生态功能设想如何得以实现?
中国气象报记者叶芳璐
北京园博园满园春色惹人醉。图片来源:北京园博园官网
3年前,北京城南一处乌烟瘴气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华丽变身为汇集中外园林景观精华、生态科技的殿堂,将秀美山川展现在世人面前。
3年间,这座园林殿堂不断完善、整修,举办各类大型活动140余项,并成为“彩色跑”在亚洲区域首次亮相的举办地,“彩色跑”也成为这里每年的固定举办项目。
3年后,它早已成为北京标志性绿色示范工程,与北京北部的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南北两肺”,彰显生态文化无穷魅力的同时,为北京城市生态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这就是北京园博园,一座“化腐朽为神奇”的园林殿堂。依托永定河道,与卢沟桥遥相呼应。园内绿地、碧水相依,树木、花卉成群。凡是来到园博园的游客,都会乐而忘返于湖光山色,目不转睛于花开鱼嬉。
而其最美之处除园内的秀丽美景,便是那景观中“暗藏玄机”的现代生态科技。
锦绣谷,花木密布,需水量大,但却能实现“精准灌溉”。园博园园林绿化部部长黄海荣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设计之初采用了智能信息技术,把锦绣谷内每一棵树木的情况录入计算机系统。如今,系统会根据树种、树龄等数据判断每棵树的“饮水量”,这大大避免了水资源浪费,也节约了人工灌溉时间。而对于为园内大面积提供水资源的这项重任,便由园内的雨洪利用系统承担。
雨洪利用系统大体可以分为园林景观和水利两个体系。园内采用渗透与回用相结合的雨水综合利用方案,在人行道和广场上使用透水铺装材料,使雨水渗入地下,经过滤后被收集到地下储水池里。而由园博园湿地公园和园博湖,乃至整个永定河水系组成的水利体系雨洪利用系统,不仅能将降水全数收集,还可以在北京市大雨来临时,收纳园博园内流出的雨水。“每到盛夏时节,从园博园排出的雨水会经过湿地的净化,再进入园博湖,最终汇入永定河水系之中。这也完全符合建设之初永续利用的设想。”黄海荣说。
之所以说园博园为北京城市生态建设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原因之一在于园博园内把空调“埋”到了地下。
地源热泵系统是保障园博园主要展馆冷热供应的主要工具。负责园博园内该系统项目设计的北京华清荣益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吉标说:“该系统就是让水到地下转一圈,利用地下土壤的恒温进行冷热交换,再带到地上。它具有清洁、高效、节能的特点,尤其符合园博园的生态定位。”
根据使用测算,当热泵系统在电量转化时,输入1份电,能从地下提取3份的热,最后是4份热,比电锅炉节省2/3以上的电能,比燃气锅炉节省1/2以上的能量,运行费用为普通中央空调的40%-60%。
除此之外,园内建筑、植被以及再生水资源的利用均与现代生态科技相结合,真正遵循了景观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和低碳、绿色理念。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气象部门也积极参与其中。近年来,园博园所在区的丰台区气象局,不断加强对园内生态气象的监测和气候变化分析,为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建设园内自动气象观测站,对常规气象要素进行观测,观测资料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北京园博园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6月17日五版)
七天天气预报看这里!!!-----链接地址:http://3g.newweather.com.c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