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肺片就是凉拌牛杂(再谈夫妻肺片)
谈夫妻肺片,
正本清源明来处。
望皇城老坝,
回汉交融促川菜。
一个单品能在同类中脱颖而出,雄踞江湖多年,并长期处于寡头加垄断地位,这在川味世界是一个难度极高的事情。早年声名显赫的钟水饺、赖汤圆、龙抄手无一做到,因为还有一大拨饺子、汤圆、抄手跟他们分庭抗礼。
但夫妻肺片做到了,这款本源于成都皇城坝的一道回民小吃,经长顺街郭氏夫妇的打磨,成为风靡蓉城的名吃,并成功从小吃升级为冷菜,登堂入席,终成一代名品。在各大传统川菜菜谱里,但凡菜名中有肺片二字的,前面必定有对夫妻在秀恩爱,以至于让人淡忘“肺片”其实是一个品类。
各处关于夫妻肺片来历的介绍早已浩如烟海,对于众人皆知的名品,原本无意再画蛇添足。但鉴于各种版本异同兼有,虚实并存,故于此多话几句,以便读者能进一步明了其原委,同时透过那张薄薄的牛头皮,去看看老成都皇城坝回汉交融的饮食画卷。
皇城坝来历
天府广场,旧称皇城坝,即皇城前的一个平坝子。皇城坝饮食的龙门阵太长,将于另文单摆,现只简述。皇城区域在今四川科技馆以北,是历代蜀地政权及王侯公爵修建府邸之地。清西之战后,清廷自阆中迁省府至成都,先是建了科举考场贡院,后拆建为街巷、广场和民房,被战火毁灭的皇城坝逐渐恢复元气。
清真饮食区
随着各地移民陆续入蓉,不少回民及各族穆斯林散聚在今新都、郫县、金牛等地,城内主要在皇城周边,以餐饮、商贸为业。最先在皇城坝摆摊经营清真饮食的,是来自仁寿青杠桠的回民,因生意兴隆渐成规模,穆斯林越聚越多,逐步发展成一些清真馆子,到民国中后期已颇具规模,在贡院街、东西御街、东鹅市巷、永靖街内形成一个清真饮食区。
早期川菜无牛肉
穆斯林饮食以牛羊鸡鸭等为主要肉食,当时在成都享有宰杀流通牛羊制品的特权。蓉城的汉族川菜在清代中期之前是没有牛肉菜式的,乾隆时的《醒园录》只有一道牛脯的制法,道光年间的川菜筵席单上就没有一款牛制品,直到清末的《成都通览》才有少量牛肉菜点出现,且大部分还是西餐菜品。
肺片不是废片
不过《成都通览》有一条重要的线索,可作为今日误解夫妻肺片的证据之一。有人说“肺片”原为“废片”之意,因回民不吃牛内脏,扔之可惜,才做成肺片,此说大误。一是回民饮食中内脏制品比比皆是,如牛杂汤、羊杂碎、炒牛肝、牛肠、卤鸭肝等等。二是牛杂并非“废料”,而是重要食材,还不便宜。《成都通览》记载“牛肉须在皇城坝买。牛杂每斤六十四至七十文,黄牛肉每斤七十文至八十文,水牛肉价四十八至五十六文。”
牛杂价格不仅高于水牛肉价格,甚至直逼黄牛肉价格,怎能是“弃之不用”的“废料”呢?
拌肺片必须要有卤汁
李劼人老先生在小说《大波》里详细描写了一款起源于皇城坝的小吃——盆盆肉,是把卤熟的牛头皮片成巴掌大的透明薄片,“以卤汁、花椒、辣子红油拌之,色彩通红鲜明,食之滑脆辣香”,堆在瓦盆中按片贩卖,“后世易称为牛肺片的便是”。
要达到成品要求,材料卤制刀工火候肯定是关键,但调味的灵魂则是卤汁!后来的夫妻肺片深刻把握了这一要领,才让传统味道得以延续。但现如今,有人做此菜只顾到放红油,却不见下卤汁,把一盘名菜搞得油而不醇,腻而不香,实属不得要领。
回民饮食中原本有一道小食叫凉拌牛杂,以牛肚、牛舌、牛蹄筋、牛头皮等为原料,调料中有卤汁、花椒面和红油,且只用盐而不用酱油,是为了避免产生涩味。经营者中名气大点的有回民买学忠肺片摊、周肺片、冯肺片等,清末民初在皇城坝摆摊经营。据说,周肺片为应顾客要求,在凉拌牛杂中另搭几片卤好的肺叶,此后便改称拌肺片了。
原料是半熟的煮货
拌肺片口感好,味道香,食客众多,不仅回人经营,汉人也制作销售。皇城坝有专门的屠宰场,有卖新鲜牛肉牛杂的宰坊、杂碎坊,也有卖煮过的熟牛肉、熟牛杂的煮坊。说是熟的,实际没煮透,拿回去还要加工。每天早晨天麻麻亮,买主们就来此选购。人群中有个男子,提着个大竹篓,左挑右选,货比三家,最后装满20斤上好的煮货回到长顺街,开始准备拌肺片,此人正是夫妻肺片的男主人,郭朝华。
夫妻肺片的由来
郭朝华是中江人,行伍出身,1933年前后到成都谋生,在长顺街摆摊摊卖肺片。两年后,经媒人介绍娶了安岳女子张田政为妻,共同经营肺片生意,郭朝华时年21,张田政年方16。两人先是在长顺上街29号以半间门面当作坊,后又搬到半边桥街开了单间铺子。
老两口曾在28年前接受采访中回忆到,每天早晨,郭朝华把牛杂买回来后就开始烧卤水,而张田政则把牛杂反复打整干净,再放入卤水中慢煮两个钟头,同时备好各种调料。忙完大半天,一切准备就绪,下午出摊,一个负责片肺片,一个接待买主并用小钱“记账”,吃几片记一个子子。
郭朝华、张田政夫妇(摄于上世纪90年代)
由于牛杂选料精良,打整得清洁卫生,卤制的火候恰当,调料新鲜地道,弄出来的肺片香味四溢,麻辣爽口,非常受人欢迎。尤其是附近上学的娃娃,天天都要围到摊子吃肺片,有钱的吃了一片又一片,没钱的就在旁边干瞪眼,吞口水。
两口子在长顺街、金河街一带摆了十多年摊子,娃娃们都晓得他们是夫妻,经常起哄“吃夫妻肺片咯”,有些捣蛋娃写了“夫妻肺片”的纸条贴在两人后背。娃儿些这么一闹,买主些就跟到喊开了,竟然越喊越顺口,夫妻肺片正式宣布诞生。
随到在半边桥把摊摊升级为铺子,少城桂花巷熊家匾铺的掌柜,特意赠送了一块刻有“夫妻肺片”字样的牌匾给二人,从此小店名气在成都彻底打响。
当时夫妻肺片还有一个小小的创举,用芹菜节子代替其它酒馆在做凉拌牛肉时使用的大葱,加上现舂现制的花椒面、红油海椒,尤其是一直坚持使用的卤汤,使得拌出来的肺片更具风味,生意自然也更加红火。
解放后,老两口在合营后的夫妻肺片店担任技术指导工作直到退休,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二人先后去世。
小小肺片之感悟
一盘小小的夫妻肺片,不仅有两位川菜匠人的精雕细作,有一对恩爱夫妻的真情实意,还有一个皇城故事的心灵印记,一段回汉交融的城市历史。
川菜本无定式,正因为有了这些人,有了这些物,才能渐成体系,渐入佳境。牛肉羊肉牵进来,辣椒花椒撒进去,没有时间的界限,没有地域的隔阂,既相互吸收,又独立坚持。
回汉两族,共同拥有川菜之味,各自坚守肴馔之体,五味一调和,味道自然生,这是川菜之幸,更是川人之幸。
(全文完)
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请注明今日头条:川味文化
#吃在中国# #这就是爆款# #吃在成都#
【关注今日头条号“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