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讲门当户对(一家若做两门出)

拥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各种民俗活动也是各种各样,譬如已经临近的春节,与其相关的活动还有贴春联、吃年夜饭、熬年、拜年等,但是作为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华民族,这些民俗活动只是一部分而已,除去民间传统的习俗之外,还有一种特殊而低调的文化传承,那就是民间的俗语。

古人为何讲门当户对(一家若做两门出)(1)

其虽然看似简单粗俗,但是却内涵乾坤,其中包括天文地理、民族风情、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猎渔稼穑、生活经验等,至今依然指导人们向善,可谓是我们民族文化精髓之一。而在众多的民间风俗当中,其中不乏一些忠告和讲究,就比如这句民间俗话“一家若做两门出,鳏寡夫妻时常出”,那么这句俗话这样说的依据在哪里呢?有没有道理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古人为何讲门当户对(一家若做两门出)(2)

一家若做两门出,鳏寡夫妻时常出

这句话大家可能对前一句话还能理解,但是后一句却不好理解。最难理解的莫过于“鳏寡”一词了,其实本句中的“鳏”是指丧妻的男人,被称为鳏夫;而“寡”是指丧夫的女子,也就是所谓的寡妇。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可以大致的理解为,如果一户人家,有两个大门供人出入,那么这个家庭中容易出现夫妻分离或者亲人离散的情形发生。

古人为何讲门当户对(一家若做两门出)(3)

那么一家之中为什么不能有两扇大门?有什么依据呢?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代人家的房屋,大多为四合院。而对于房屋大门能开几扇,却是有些讲究的,而且和古代的等级制度有关,亲王可开五扇大门、郡王和国公只能开三扇门,再者就是小官小吏和平民百姓建造房屋多为一扇大门。而且,古代王公贵族的多扇门的进出都有讲究,中间的大门只有家主或者家中贵客才能进出,其他人等,可从旁边的门进入,所以如果有其他“刁民”或者低等下人从大门进入,那可是触犯了贵族的尊严的事情。

古人为何讲门当户对(一家若做两门出)(4)

其次,大家都知道,大门相当于一个家族的脸面,而大门在某个层面来讲,不仅仅是脸面,它还代表着口舌。“祸从口出”一词,相信大家都知道,多了一扇门,相当于多了一张嘴,这样就难免会发生“言多必失”的事情,因此会导致宅院内夫妻不合,甚至还会影响到邻里间的关系,因此这也是不能开两扇门的原因之一。

再者就是,民间一直认为人的命运福祉,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一个家族的财运。相信每家每户都非常重视。本来一扇门,可以把财气引进家中,使家中财运昌盛,如果再开一面墙之后,这一股“财气”,只会在院落内短暂的停留就会从另外一扇门“流失”出去,所以多开一扇门,不仅不会聚财,还会散财。而“财”这种东西的多少,从某方面来说是绝对会影响家中夫妻感情的,特别是古时候,一个大家族对于财产的争夺是非常惨烈的,各种手段层出不穷。所以如果开了两扇门,家中容易出事情,特别是夫妻感情。

古人为何讲门当户对(一家若做两门出)(5)

最后就是,如果家中开了两扇门,绝对不是常见之事,特别是在农村。人们认为如果开了两扇门,就意味着这个家族内部出现了矛盾,人心不合,所以早晚还是会出现不好的事情。

关于门的说法和讲究

在民间对于门很看重,在民间习俗当中,有过年贴春联的习俗,特别是门上,我们一般都会贴上两位门神“神荼”和“郁垒”,从而达到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效。

古人为何讲门当户对(一家若做两门出)(6)

所以在民间,无论是翻盖新房,还是拆迁它处,人们都会把旧的大门留下带走。这不仅仅是对以前的留恋和回忆,而且是对两位门神的尊崇之意,毕竟它保了人们的平安,驱了鬼邪。另外就是,门也是一家之中财气的入口,所以很多时候家中翻盖新房,人们也不愿意放弃旧的大门,因此民间还流传这样一句老话叫做“卖房不卖门,卖牛不卖绳”

古人为何讲门当户对(一家若做两门出)(7)

其次关于大门的尺寸也有讲究,一般讲究“门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古时候的房门建造都讲究留“门洞”,而门洞的尺寸也要讲究上面的尺寸比下面的尺寸宽三公分,而“房要留四”指的是房间卧室内的门洞,要保持下面的宽度比上面的宽四公分因此民间还有这种说法叫做“上宽好储财,下宽好开怀”。当然,这也只是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憧憬之情。

从以上分析来看,排除迷信的说法外呢,一个墙壁真的开通两扇大门,确实不符合常理,更加违背了古人对于“家和万事兴”的期盼之意,毕竟一家人和和睦睦之下,同在一个屋檐之下,干嘛要走两扇门出入呢?除了摆明多此一举之外,那就是家庭不合,家中人心不合,就容易生出是非,所以古人说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以上就是本人对于这句俗语的理解!大家对于这句俗语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下方留言讨论!喜欢的可以点击关注!分享!转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