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的浮华(世态浮华的时代)

我小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有钱以后想买什么一清二楚。我曾经不止一次做梦,梦见写字台三个抽屉里塞满了橡皮、韩国信纸,我的零用钱确实也全部用来实现梦想。

所有匮乏的都是饥渴的,就像现在的学龄前儿童做到糖果世界的梦一样,即使家财万贯,家长也不让孩子吃糖,儿童物质需求心理作祟。

我现在有经济能力买三抽屉的橡皮和信纸,却没想过实现小时候的梦想。作为一家物品之主,却在天天断舍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新的一期杂志《新哲人03:买,还是不买?》格外吸睛。

尘世的浮华(世态浮华的时代)(1)

喜欢《新哲人》的杂志调性,深入地、精髓地、理性地去凝视漂浮在生活表面的浮光,用哲思及第生命的意义去剖析自我的意义。精细的阅读后,我找出三个隐藏内心的有关“物品与我们”的关系。

01、面包与玫瑰

富人世界里的物质主义观大部分人不了解,中国大众经常自嘲:“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如果可以选择“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但是传统的物质价值观提醒我们“死后不知身外物”,人死万物皆空......

在《活在物质世界中》文章中,蒂姆卡瑟对物质主义与幸福感方面的研究,让普通消费群体心理得到满足。金钱购买的物品可以满足生存状况,无论怎么选择生活方式,也逃脱不了自己的物品。

尘世的浮华(世态浮华的时代)(2)

但有钱人的困苦就是想用金钱去解决无关金钱的问题,如爱情和自尊和亲情等等。还有覆盖大部分人的问题,譬如想跑步,就得先买跑步装备,如果想练瑜伽,先买一套瑜伽服......我们内心很容易接受装备先行的说法,但如果真心想做一件事,其实不需要这些东西。

物品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讲到他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时,要求脱下所有的衣物,没人关心你曾经是谁,拥有过什么时,唯一能做的,就是连自己都否认前半生,认真努力地活在当下,承认自己是沉默的大多数。

是的,我们不妨想一想,脱下身上的行头,卸下妆容,赤裸裸地站在人群里任人摆布。他一度陷入否定和迷惑里,他是谁?如何证明他与旁边的囚徒不同?最可怕的是,死亡随时而来,连探索的机会都随时要消逝。

维克多·弗兰克尔最终获救后用脑子里的知识和能力记录下了这一段历史,并运用科学学术理论解释了陷入绝境中一无所有的人的心理过程,他用内在才智证明了自己的独特价值。

对物质主义者而言,财物及其获得是他们个人的首要目标,其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们评价财物和其获得高于其它事物和生活的活动,物质就是他们的价值。

1912年美国的一次纺织工罢工口号“面包与玫瑰”,面包代表合理的酬劳,玫瑰代表着尊严的生活。仔细想来面包和玫瑰都是物品,一个必需食品,一个是滋养精神之品,两者用之均衡代表着生活在物质世界的理想状态。过度工作为了囤积面包,或者只靠玫瑰都是无法存活的。

02、物品讲述着生命的故事

2021年罗振宇跨年演讲开场讲述了一个特殊的艺术展览,79.4公斤的糖果堆在一起,是作者冈萨雷斯纪念爱人的方式,79.4公斤是爱人生前的体重,这有什么特别吗?

糖果可以被来访者任意拿走,每晚补齐,让爱一次次重生,才是作者的意图。

这样看物品可以堆砌一个人的物理重量,是一个人思念一个人的方式,也是曾经活过的痕迹。

前几天,幼儿园播放了上海美术的老动画片《雪孩子》,儿子回家复述这个悲伤的故事时,流下了泪水,他为雪孩子永久消失而难过,让五岁的孩子理解死亡是残忍的,我说那雪孩子流下了什么?他抹着眼泪说:胡萝卜、龙眼种子、树叶和帽子。

胡萝卜、龙眼种子、树叶和帽子本来就是之前小兔子找来的,现在不一样了吗?他说:不一样了,那是雪人的。

物品之前只是实用性物品,因为人的拥有,物品,有了归属,有了生命。

我们可以如冈萨雷斯一样,耐心地堆积起一段又一段记忆,也可以如小兔子一样捧着这些物品留下思念的泪水,也如大多数人收拾已故亲友的房间时,充满“独特而缄默的愤怒”......

这种情况下,某些物品存活的时间要长于使用者,人们深层的情感价值能够附着,延续到未来。弗洛伊德解释这种现象叫做依恋,但也不是永恒性,旧有的依恋会被新的依恋打破,从而减少旧有的依恋性,文艺作品里称之为“放手”。

那么,活着的我们,与物品是怎样的一种关联?

在《睹物明人》这篇文章中,对谈的是一位心理学教授,他曾做个一项研究,去他人家中窥探人们的物品,80多位评委给出主人的印象总结,人们也乐于参与,因为很好奇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

尘世的浮华(世态浮华的时代)(3)

这位教授的窥探实验,发现三个问题:第一,即使是闺女老友,直到进入他们的私人空间,才会惊讶地发现,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他们,但人们一直在“持续形成印象”。第二,单一的物品无法解释代表的含义,需要寻找模式和主题,否则容易带着刻板印象。第三,物品是可以实现行为变化的手段。

物品有功能性又有象征意义,如果不太重视它们,不会利用他们,也是一种悲哀,但过于臣服与物品,成为物质主义者,失去了人内在精神承载的独特意义。

《所有物的力量》中一位女士对丈夫遗物整理时,用相机记录下它们。这些包、鞋、腰带......每一个折痕,每一处污渍,每一处磨蚀......使人动容,读者感动的当然不是这些看起来陌生的物品,而是联想到自己的、自己所爱的人经常使用的物品的痕迹。

尘世的浮华(世态浮华的时代)(4)

物品是生命故事的讲述者,但并不代表故事本身。

03 过度的消费主义

最近刚读完张恨水先生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书中的金燕西远比电视剧里的花钱要更猖獗。在《商品化世界》文章中解释了到底什么程度才算是真实的消费主义。

尘世的浮华(世态浮华的时代)(5)

消费主义并非迷恋物品,也不是仅仅是满足食欲、体验和无用之物的执着,“它是一种看待世界和看待我们自己的方式。”

金燕西就是一位消费主义者。他为了追求冷清秋,买下隔壁四合院作为“邻居”,送礼频频,且全是中意之物,每一次约会都利用当下流行的商品化娱乐项目,直到娶进家门后,自己的钱就是冷清秋的,便没有了任何为她而起的消费欲望,转而为白莲花、白玉花继续消费。

仅仅解释金燕西是朝三暮四的大猪蹄子太简单了。他不得不消费下去,因为消费主义在他身上已根深蒂固,与骨血融合,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已经消解了婚姻、伦理概念,占躲了内在精神的构建。

在热播的电视剧《完美伴侣》饰演的现代精英阶层对事业执着疯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诠释了他们对生活方式的态度和改变。

则他们认为给家人最好的保障,就是豪车豪宅、源源不断的经济保障,陪伴和沟通ze退而求其次。所以,当突然面对离婚状态时,一头雾水嚎啕大哭,其实就是消费主义侵入到三观中时,就与普通人的生命观念造成了差异。

尘世的浮华(世态浮华的时代)(6)

消费主义并非炫富这么简单,而是浸入到骨髓的价值观。

写在最后:

这期杂志里有一本作家奖获奖作品《当悲痛写在菜单上》尤为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都活在烟火里,食物和食欲围绕的人生,其实与生活跌落起伏息息相关、味蕾与情感,食物与人情,很像每一家妈妈的味道,爸爸最爱的那道菜品,到底有多特别?只有自己知道。

尘世的浮华(世态浮华的时代)(7)

《新哲人03:买,还是不买?》并不会给与封面问题一个标准答案,它只会就此问题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专业人士一起探讨,引发读者的思考,万物要经辨识,才会区别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把目光投身到自我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方能分清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喜欢读每一期的《新哲人》,是因为它能帮助我拥有辨识能力的高低和辩证思维的巧拙,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在不断认识事物和不断创造事物的过程中前进的。

—作者:荣荣—

——用每本书探索一个根本问题——

深长缓慢地阅读,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行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