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器镖的构造(古代兵器之)
“镖是什么?暗器。清人爱用镖,上至王公贵族,下到民间异士,都打得一手好镖。甚至还出现了以“镖”为名的镖局。一支飞镖,一段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悄然逝去的江湖时代。”
“有老虎跑啦!”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三月初九日,养在南苑围场内的一只老虎,竟然逃跑了!而北京城永定门前,突然喧哗起来:老虎摇头摆尾,径直扑向城门边四散奔逃的人群。
“你等闪开,打虎得来也!”话音未落,只见金光闪过,老虎扑了个空。又是一道金光,老虎身子一晃,竟然倒下了。有胆大的军士上前一看:老虎死了,尸体上插着两支金光闪闪的镖。
打虎的是谁?浙江绍兴的镖局镖师——江湖人称“金镖侠”的黄三泰。这惊心动魄的故事,是清末小说《彭公案》中的情节。但无论是黄三泰的武器“金镖”,还是他所供职的“南七北六十三省总镖局”,都是经过加工的艺术形象。作为武器的镖究竟有多大威力?镖与镖局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镖”从镖枪来
镖在中国兵器中属于暗器的一种,且最负盛名。那么,镖从何而来?
暗器的存在,可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有“飞剑遥击”的技法,而类似两把匕首九十度交叉的手戟,也是颇具威力的投掷暗器。东汉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帅兵讨伐割据吴郡的严白虎。面对来势汹汹的孙策,严白虎只能派弟弟严舆前去讲和。严舆缺乏才干又十分傲慢,竟提出要和孙策平分江东。孙策哪能答应,一怒之下掷出一把手戟,将严舆杀死了。但先秦两汉时流行的投掷暗器中,并没有“镖”。
“镖”原指刀剑上的装饰物,成书于宋代真宗年间的字典《广韵》说:“镖”,刀剑鞘下饰也。”小小的饰品怎么能打死老虎呢?“镖”从饰品到暗器的转变,还要从一类来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兵器——镖(标)枪说起。
“标”字繁体写作“標”,与“镖”字形近,意义相通。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考证说:“近世兵杖中有镖牌,盖出溪洞之蛮。熙宁中,王师征交趾,其法乃盛传于中国,至神宗设于行阵,令诸军习之也。”同书又引《宋会要》曰:“(宋)太宗闻南方以标枪傍排为兵,令萧延皓取广德军习之,中土之用标牌此其始也。”可见“镖(标)牌“镖”(标)枪”源自西南地区,并被北宋军队广泛应用应该是可靠的。镖枪的枪杆轻而软,枪头大而重,重心靠前,在投掷时飞行稳定,对远处目标的杀伤力很大,但却不便于近身搏斗。明代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讲述自己练兵心得时,提到他的士兵是如何用镖(标)枪的:“持镖一枝,近敌打去,乘敌顾摇,便抽刀杀进,使人不及反手。”原来是先掷标,再用刀。
既然如此,何不缩短枪杆,甚至只用枪头来投掷杀敌呢?实际上,镖枪的重量正是其威力的来源。清代绿营兵常备的镖枪二尺以上,连杆带枪重约四五斤即2000克上下,加上投掷时的力道和速度,效果相当可观,对身穿重甲的目标也能形成杀伤力;而弓弩用的重型箭矢重量通常不超过100克,细小的箭头对铠甲的效果也不理想。在近距离射击时,镖枪的威力可以超过弓弩。如果去掉枪杆,镖枪的射程、准头和威力都要严重受损。精简化的“镖枪”不适于战场,但却因为轻巧便携,获得了江湖人士的青睐。“飞镖”就此登场。
清代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各界市民,都有人练习和使用飞镖。当时飞镖大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脱手镖,一类是绳镖。脱手镖纯靠手部力量发射,而绳镖在镖尾处系以长绳,攻击距离较短,但回收更容易。清末民初的武术家金倜庵曾说,晚清时期江湖上最流行的一种飞镖,镖身呈三棱梭形,全长三至七分(一分为十分之一寸,约0.33cm),重六至七两。飞镖末端绑有红绿两色的绸带,长二寸许,称为“镖衣”,除美观外,可以起到辅助飞行稳定的作用,与箭矢尾部的箭羽类似。这类飞镖通常成套携带,每套九支或十二支,其中必有一支格外长大者,威力比其他飞镖更强,称为“绝手镖”,不到危急关头绝不轻易动用。
与很多投掷武器不同,施放飞镖全凭腕力,有“阳手镖”“阴手镖”“回手镖”等打法。旧时武林行话,以掌心向上为阳手,掌心向下为阴手,而“回手镖”与“回马枪”类似,是指诈败诱敌、突然袭击时的打法。除此之外,还有“一子连三丢”“连珠镖”等连射手法。
据金倜庵记载,清代河北镖师邹永宽最擅长“一子连三丢”的射镖术,他与另一高手比赛,令对方在大榆树上选数串榆钱做上记号,自己站在百步以外,举手发镖,无不命中。不过,奥运射击冠军使用极精准的比赛用枪,十米之内尚且不能保证每枪必中靶心,何况百步以外的飞镖呢?邹永宽的绝技,恐旧只是传闻而已。
杀伤力有限,反而是优点
飞镖杀伤力相当有限,因为重量普通,射击纯用腕力,即使在近距离打击不穿甲的目标,也不能保证一击致命,对敌手造成重创。
然而,为什么一定要重创敌人?对于江湖人士而言,轻微伤害或者阻止对手的行动,不是更好的选择吗?所谓江湖人士,其实是精通某一门拳脚或兵器技艺的武术家,他们之间的冲突打斗,并非战场厮杀,原无必要以死相拼。朝廷法令森严,如果械斗出了人命,官府查究起来不免要吃官司。小说里的杀人如麻、快意恩仇,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现代武侠小说有两个代表人物,金庸和古龙。两人的作品风格迥异,而且他们书中角色的打斗过程也各有特点。在金庸的小说中,武林高手的拼斗往往耗时甚久,结果也往往只能伤敌而不能杀敌,如《射雕英雄传》中华山论剑的各路豪杰,口中谈论,手上比试,耗时七日七夜才略分高下。古龙作品中武林高手的过招,则往往简单明快,在旁人尚未看清的瞬间生死立判,如《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小李飞刀,例无虚发,即使对高手也是一刀致命。
金庸和古龙究竟哪个正确?应该说,古龙的描写更符合冷兵器生死格斗的情景。现代日本剑道采用道具剑和护具,往往在数秒内就可击中得分,如果真剑比武显然生死立判。然而,金庸的小说更符合中国古代江湖社会的实际情况:在真实的历史上,武林人士并不追求致命,他们所需要的不过是制服对手而已。
清代镖师和护院们所用的暗器,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是专门锻造的重型飞镖,重达一斤,称为“斤镖”,往往被误传为“金镖”。提升镖的质量,可以增加其杀伤力。黄三泰打虎,用的其实就是这种“斤镖”。而另一种则极其轻便易寻,叫“飞蝗石”。
飞蝗石就是普通的石子,有些经过粗加工磨去棱角。这种暗器用途远比飞镖更广泛,如夜间潜行,飞檐走壁的好汉,如欲施展轻功跃下平地,可以用飞蝗石“投石问路”,一来试探是否有埋伏,二来探明下面是否是实地,万一是池塘或者粪坑,那可就惨了。
飞蝗石杀伤力极其有限,但在某些场合却很实用:比如护院的武师追逐逃逸的飞贼时,并不全力以赴,只用飞蝗石远远投掷,以免贼人走投无路拼死一搏。飞蝗石通常不会打伤对方,但一旦击中屋瓦砖石,声音特别响亮,倒是很能吓人的。
是“镖”,也是“标”
据清末著名镖师李尧臣回忆:“飞镖不过是一种武器罢了,镖行的人未见得人人能使飞镖。”所谓镖行,是清乾隆时期崛起的专业武装护卫集团,也称“镖局”。他们对上结交官府,取得官方的信赖和经营许可;对下招揽民间武师,结交江湖豪杰,以软硬兼施的方式为商号护送钱物。
在镖局出现以前,客商们出行,一般会自带武装。以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为例,他们通常结伴而行,一个商队往往由成百上千人组成,骆驼往往超过千头之多。富有的商人会雇佣一批私人武装,包括弓弩手和剑客;另外一些商人则带有半武装的仆从,平时充当马夫和搬运工,遇到危险也可以拔刀迎敌。然而,历代政府对拥有武装的商旅常有疑忌,对民间武器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将金钱投资于私人武装,也势必对商人们经营生意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清中期,武装押运发展成为了专业化的镖局生意。
清代常见的刀枪棍棒等兵器,甚至火枪,都是镖局的武装。既然镖局并不都用飞镖,那么“镖”怎么会成了“局”的名字呢?
这其实也是因为“镖”“标”二字的通用。“标”字有标志的意义,也泛指高而尖的物体。据民国时期镖师的说法,他们所押运的财货银两就叫做“镖”,而装财物的车辆叫做“镖车”。镖局的“镖”指的不是飞镖,而是镖车上高扬的旗帜等标识物。为图吉利,“標”字被换成金字旁的“镖”,拆开来就是金票二字。
那么,为什么镖车上一定要高插镖旗呢?如此明显的目标,不是明摆着告诉绿林好汉,“此处有宝,速来打劫”吗?实际上,镖局走镖不仅要高插镖旗,还要高喊镖号,就怕贼人认错了字号。镖行押运的往往是大宗货物,车马众多,从一开始就不可能避过贼人们的耳目,索性大张旗鼓,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这样一来贼人们反而不敢动手了。
《彭公案》里,黄三泰的金镖除了是兵器,也起到了镖旗的作用。他押运的镖车上,插着他的三支金镖。见到这个标志的贼人,就知道保镖者是黄三泰,慑于他的名头,自当远远避开。
金钱、竹筷都是镖
《清稗类钞》中有一个故事:无锡北关外有座环秀庵,建在芙蓉湖中的沙渚上。乾隆年间,无锡城中镖局的镖船经过环秀庵时,都会将船头的镖旗降下来。为何?原来环秀庵的住持智海曾是康、雍时名将年羹尧的部将统领,后来年羹尧被赐死,他的大部分部下都当了镖师,而智海则削发为僧。镖师们和智海原本是上下级关系,更了解智海的武功根底,所以当镖船经过智海的领地,就降旗示意。
这天,天色将晚,智海正在湖边小楼上品茶,却见一艘镖船从楼下经过,镖旗高扬。智海眉头一皱:是谁如此大胆,竟然不降镖旗?!他随手抄起一枚铜钱,向镖船掷了过去。铜钱不偏不倚,击灭了镖船舱中的灯火!船上镖师大吃一惊,连忙将船靠岸,向智海求饶:“小的初来乍到,不知得罪了哪路上的英雄,请您原谅。”智海微微一笑:“小朋友,我和你开玩笑呢。”
智海打出的铜钱,也是一种镖:金钱镖。将大孔制钱的圆边锉成刃,就制成了金钱镖。因为原材料较为常见,所以常有人使用。民国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白羽所作武侠小说《十二金钱镖》中,老镖头俞剑平的兵器,就是金钱镖。智海可以打灭灯火,可见他掷镖功力之深厚。
铜钱用作暗器,其练法、打法与飞镖类似,所以也被称为“镖”,同类还有“竹筷镖”。“竹筷镖”源于投掷类兵器“掷箭”,即将普通竹筷当做掷箭投射。据说这是少林寺的暗器秘技,非资深弟子不得传授。
雍正时期的大侠甘凤池,就曾遇到过一位善用“竹筷镖”的高手。甘凤池师出少林,是当时“反清复明”势力的民间领袖。可他被雍正宠臣李卫所擒获后,竟变节投敌了。
这天,甘凤池访友归来,到酒馆里小憩一番。没想到店小二刚把菜肴端上来,甘凤池还没动筷,就被旁边桌上的一位瘦弱少年抢过去吃了!甘凤池怒道:“不知甘凤池在此耶?”少年却笑了:“少林家法,反清复明,汝乃弃顺效逆,辱没吾师矣!”甘凤池大怒,抓起酒杯朝着少年狠狠掷了过去。少年不慌不忙地伸出右手,酒杯竟平稳地落在他的掌心之中。少年轻轻放下酒杯,眨眼之间,又射出了一双竹筷镖,一支竹筷插入柱子,另一支则打穿了木门。甘凤池知道遇到了同门高手,落荒而走。
铜钱和筷子质地脆薄,容易断裂,而且竹筷质量不过二三钱,很难用于实战。即使在故事中,功力深厚者如无名少年,可以打穿门板,但他使出竹筷镖的目的和智海一样,都是炫技而非伤人。竹筷镖、金钱镖这类镖的诞生,除了体现出武术家将兵器技艺与生活必需品结合的巧思,还有何深意?
不妨看看约成书于明末的小说《后西游记》。书中有一位麒麟妖怪“文明天王”,此君惯用一支文笔,将笔扯开就是一杆长枪,而它浑身上下都是金钱,以之为暗器,更令敌人防不胜防。文明天王象征着掌握文化与财力的劣绅,他们以笔墨和金钱害人,比用暗器伤人还要厉害。看来,金钱镖的出现,还有一层社会隐喻在其中。
鸦片战争爆发后,在更为先进的火器攻势下,传统冷兵器逐渐式微,习武者也越来越少。以镖局为首的暗器,此时只能黯然退场。毕竟飞镖再快,又哪能比得过实抢荷弹呢?或许,只有在小说家们的想象空间里,镖才能找回昔日的江湖荣光。
(文/徐攀、张悠慈 据《中华遗产》)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