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方案设计中(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方案设计中(教学活动设计)(1)

教学设计一般要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及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教学目标分类:

布鲁姆的观点:

将教学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从低级到高级分为若干层次。

加涅的观点:

分为言语信息、智能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具有处方性。

3、教学目标陈述:

①应具备的要素:

A、表述行为——用可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

B、表述条件——表述学生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

C、表述标准——指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

②陈述方法:

A、行为目标的表述——从具体入手

B、认知目标表述法——从一般入手

C、综合方法

二、教学内容设计

1、概念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从教学设计角度考虑,一般将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分类

三、教学模式设计

1、概念

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2、教学模式

四、教学媒体设计

1、概念

一般来说,学校的教学媒体包括: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

2、教学媒体的选择

(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

(2)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选用教学媒体

(3)依据媒体的技术特性选择教学媒体

(4)依据经济条件选择教学媒体

五、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分类;

(一)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差异性评价

1、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2、绝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

这种评价是对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三)、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内部评价

1、外部评价

外部评价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统计分析或文字描述。

2、内部评价

内部评价也就是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1、周银海主编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表述教学评价的原则如下: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2、赵秀云主编的《小学教学实施》中表述教学评价的原则如下:

(1)客观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指导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5)发展性原则

(6)主体性原则

(7)效益性原则

(8)艺术性原则

(9)过程性原则

(10)多维性原则

(11)真实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的方法

②教学反思

A.教学反思概念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又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或者说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B.教学反思的类型:

根据教学流程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教学前反思;教学前反思是教师在课前思考如何组织材料,课堂中应重视的内容,具体实施方法,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还要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关键项目。

教学中反思;教学中反思即课堂反思,也叫调空性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反应更快,要及时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寻找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反思是指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教学后反思也是目前最广泛的反思形式。我们通常进行的教学反思,多是这类反思。教学后反思可以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根据反思的主体分为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自我反思;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自我反思源于反思主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它是反思的最主要形式和最高境界。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容包括对自身素质的反思和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集体反思:

集体反思是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最常见的群体反思形式是备课组、教研组的校本研修。

根据反思对象分为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纵向反思;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进行整合思考。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比如,同一个问题在以前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呈现出各个层面的问题,把它们揉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思考、类比、归纳、总结、改进,达到温故知新之效。

横向反思:

横向反思就是反思者把反思对象放在同时期、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中对比而进行反思。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

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

布鲁巴奇教学反思的四种方法:

1、反思日记。教师在一天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并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交流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就课堂上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教师及研究者为弄清课堂上出现的实际问题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采取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它不同于研究者由外部进行的只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教学反思分为四个环节;

1、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使教师意识到自身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

2、观察分析阶段。此阶段教师广泛地收集、分析相关经验,特别是有关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行为,包括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等,以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

3、重新概括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师明确了问题情境之后,重新审视自己,寻找新的思想和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积极验证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使用自己获取的新策略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观察其是否有效。

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真谛。

2、教师可以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教师可以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