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面每个人的判词图(红楼解密表里有寓下)

红楼梦里面每个人的判词图(红楼解密表里有寓下)(1)

其实这个标题的全称是,显隐文本,表里有寓,一喉两歌下的你证我证,心证意证解读。该偈语出自红楼梦文本“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偈语,梵语"偈陀"的别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贾宝玉好心遭到湘云和黛玉埋怨,“翻身起来至案前,遂提笔立占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也写在偈后。自己又念一遍,自觉无挂碍,心中自得,便上床睡了。”

许多人都对这个偈子做过解释:

1、偈子的本意就是万事皆空。证,就是求证、印证、领悟真理的意思。“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从有形到无形两个方面进行真正的领悟。打破了这些有形的的框框:“是无有证”,而达到了无形的精神层次的领悟,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领悟,那就真正有了立足之地了,万事皆空,那才是终极的领悟。如果从禅宗的角度来理解,此偈可与禅宗常说的三种境界做个对比。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指的是刻意寻禅而未得之意,后来悟出“无证即证”,也依然不曾悟得禅机,也就是说“你证我证,心证意证。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一个似已悟道而实尚未得的阶段。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瞬间永恒的突然悟道的空明境界,可与“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相应。畸笏叟评说本回精彩时说:“前以《庄子》为引,故偶继之。又借颦儿诗一鄙驳,兼不写着落,以为瞒过看官矣。此回用若许曲折,仍用老庄引出一偈来,再续一《寄生草》,可为大觉大悟矣。以之上承果位,以后无书可作矣。却又作黛玉一问机锋,又续偈言二句,并用宝钗讲五祖六祖问答二实偈子,使宝玉无言可答,仍将一大善知识,始终跌不出警幻幻榜中,作下回若干书。真有机心游龙不测之势,安得不叫绝?”

2、贾宝玉写偈语原因很简单,起因是黛玉湘云宝玉之间的小矛盾与女儿家的小性子,宝玉所作这一偈的意思是表达自己对老党员的感情的:你领悟了,我领悟了,但真正的领悟只有通过内心的意会交融。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达到了彻底觉悟的地步,也就是没有什么再需要证验的时候,才算是进入了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是黛玉续的两句:“无立足之境,是方干净”。意思又递进了,只有把进入最高境界的想法也抛弃掉,才是真正的彻悟。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情,无需验证。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为何一片真诚有时换来的竟是指责?人世间男女之爱终归是不用刻意强求,重要的是你所付出的真心。

当宝玉由此而参禅悟道而开始有了走向空门的意愿,宝钗才有点后悔:“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后来脂砚斋加入批语:“拍案叫绝!此又深一层也。亦如谚云:’去年贫,只立锥;今年贫,锥也无。’其理一也。”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宝玉写下此偈,是因为黛玉不懂自己苦心才有感而发,同时也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爱情。

从前面的题目还可以知道,显隐文本,表里有寓,一喉两歌下的你证我证,心证意证也是一种阅读红楼梦的方法论。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出来红楼梦的一个谜题,一个猜想,一个真相的时候,一定要采用多方面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而不要单方面胡乱猜想。比如红楼梦隐写了大观园儿女的真实身份,当我们追问他们的身份的时候,一定要采取多方面验证的方法,仅仅凭借王熙凤不读书就认定洛阳的厉害媳妇王熙凤的原型是早已经被扫地出门的在北京的太监魏忠贤恐怕不合适,仅仅凭着贾府府邸大一些,柱子上有龙的字样就认定贾府是皇宫恐怕也是无中生有胡乱猜想的。认定核心人物贾宝玉的身份不但要按照一般的规律去验证,而且还要根据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显隐文本里的线索去总结。这个也是你证我证,心证意证的方法论的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