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必修几(壬午年记生于忧患)

2021年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组织发布消息,称其已经控制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总统府,而阿富汗总统在此之前已然乘机出逃。在发布此消息的同时,还附上了一张当时塔利班组织攻占总统府的照片,但是通过照片可以发现这些攻占总统府的胜利者看似并非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而是一些手持简陋的常规武器,身穿长袍大褂的类似于民兵组织的队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必修几(壬午年记生于忧患)(1)

攻占总统府

在这里不禁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装备简陋的武装力量能够战胜看似强大的阿富汗正规军,进而攻占了执政当局的中央权力机关?要知道在此之前,号称世界霸主的美国政府可是前后用20年时间耗费了1.5万亿美元,试图在阿富汗扶持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执政机构,其中美国军方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了一支大约30万人的现代化军队,这支军队可谓是装备精良,同时还受到了美国军方的正规训练,而他的对手塔利班组织武装人数只有大约5.5万—8.5万,而且装备也都极其简陋,武器大都是靠走私或是战场缴获得来,就数字资料统计而言,对阵双方的战斗力可谓是天地悬殊,但是就实际战果而言,却是与表面实力完全颠倒的结局。

这是一场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同时也反映了决定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依靠军队装备的强弱或是数量的多寡,在这其中还有很多战争之外的因素决定了胜利与否的关键。结合阿富汗政府军和塔利班武装组织的组成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决定战争成败的场外因素。

首先阿富汗政府军是一支由美国为首的国际组织投入重金打造的符合美英等国利益的傀儡型军队,同时这支军队士气低下,政府的领导力较弱,而且政府以及军队内部贪腐现象严重,军队虽然接受了专业的军事训练但是战斗力低下,经不起实战的考验;而塔利班武装组织却是由一群宗教意识极强的阿富汗本国人民所组成的武装部队,这支部队有着极强的凝聚力,由于经常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因此部队成员对于改善生活状况有着极强的战斗精神,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但是他们却普遍在真实的战斗中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因此战斗也就完全超越了阿富汗政府军。在这里就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孟子的那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印证这句名言的故事,也在古老的中国历史中不断的重复上演,从而不断的提醒着世人要有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必修几(壬午年记生于忧患)(2)

公元前279年,齐国国相田单准备率军攻打狄族,临行前他去见了当时的名士鲁仲连,并向其请教自己此战的胜利与否,鲁仲连直言不讳的回答说:“将军您此去攻狄,恐怕不能取胜。”田单闻言很不高兴驳斥道:“想当年我以即墨一城的残兵败将击破拥有万乘战车的燕军,光复齐国业已沦亡的国土;现在我兵强马壮会攻不下区区一个狄族,这是什么道理?”说罢便上车扬长而去。

田单没有理会鲁仲连的告诫,率领齐国大军进攻狄族,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也未能攻克。在这个时候齐国国内的小孩子普遍开始传唱一首童谣:“大冠像簸箕,长剑支下巴,攻狄不能下,枯骨成山丘。”田单听此童谣,知道这是在讥讽自己攻狄不克的下场,内心也不禁开始惊惧,因为古人历来在意这些谶言童谣,认为这都是上天的警告,因此便又回转找鲁仲连请教。

田单见到鲁仲连后,直接请教道:“先生之前说我攻不下狄族,如今果然如先生所言,请先生教我这其中的缘由。”鲁仲连回答道:“将军在即墨的时候,坐着,手里不停的编着草鞋;站着,手里拿着铁锹劳作;常常带领士兵唱歌道:‘无可往矣!宗庙亡矣!今日有没有救,看我们有没有胆!’当时,将军有战死的决心,士兵也无偷生之念,听见您的号召无不甘心用命,决一死战,所以才能打败强大的燕军。而如今将军您在朝堂中有丰厚的俸禄,有封地可以尽情的游乐,腰间系着黄金带,常常驾车驰骋在山水之间,有的只是安乐生活的情趣,而无苦难时战死的决心,所以您才会无法取胜啊!”田单闻言,恍然大悟,下定决心回答道:“我田单今日依然有当初的决心,这也是先生您为我下的。”

与鲁仲连对话完毕后,田单振奋精神,重回战场并且亲临城下,站在箭雨飞石之中,手持鼓槌亲自擂鼓助威,催动进军。齐国将士见国相田单如此奋勇,无不各个用命,很快的便攻克了狄族的大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必修几(壬午年记生于忧患)(3)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军队是否强大,而是取决于将士是否用命,引申开来就是取决于军心民心,而人心的向背则是取决领导者是否能够得到拥戴。正如鲁仲连所言,当初田单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大的燕军,正是由于他处于艰难困苦的忧患之中,在这种环境中他能够与广大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激发将士们战斗力与凝聚力;而当其做了齐国国相之后,优厚的物质生活让他忘掉了当初的苦难生活,无法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不了解底层士兵的疾苦,也就脱离了底层的支持,从而也无法凝聚人心,而一支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军队恰如如今的阿富汗政府军一般,自然也就无法赢得胜利。正所谓“成与患难之间,败与安乐之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