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力量的小故事(博爱夜读一只有故事的打火机)
冥冥之中,世间的万事万物,似乎都有着某种联系
偶尔看到一则旧物翻新的小视频,顿时被吸引。
视频记录的是一个名叫“战斧哥”的旧物修复 “大神”,修复一只锈迹斑斑的老打火机的过程。这可不是一般的打火机,它是一个旧物发烧友,在千里之外的法国诺曼底海滩,用金属探测器探到并挖掘出来的古董,初步判断,是二战时盟军士兵使用的一种煤油打火机。
“宝贝”刚挖出来时,覆满凸凹不平的青绿色铜锈,看着很是脆弱,有种一戳就破的感觉。“战斧哥”庆幸地说,还好是铜制机身,腐蚀得也不算严重,要是铁制的,就没有修复的余地了。
拆卸、修复这个打火机的过程,其难度绝不亚于在鸡蛋壳上做雕刻:先用细毛刷,将机体上的灰土及铜锈简单清理;再用喷枪给机身上镶嵌的徽章加热,配合刀片轻轻剔除,放到醋酸里静置24小时,去除锈斑和杂物;底部的螺丝钉,因年代久远,已和机身锈蚀为一体,得先用弱酸将连接处的铜锈溶解掉一些,再用喷枪加热,配合锤子轻轻敲击,以松动螺纹,最后用螺丝刀小心使力,才成功地将这颗呆了大半个世纪的小螺丝钉拧了下来。
整个拆卸过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损坏原件。拆卸完毕后,再根据各零部件的特点,采用抛光、打磨,或醋酸溶解等手段,去除物体内外的锈迹和杂质,最大限度无损还原。
在修复过程中,发现机身里竟然少了一节顶火石用的弹簧,也就是说,这个打火机被丢掉之前,就不能正常使用了,难道前主人也曾经拆卸过?而让人欣慰的是,经过对修复后的徽章形状的辨认,可以确定它就是二战时期美国海军陆战队专用的打火机。
“二战、美国海军、诺曼底”这几个线索一交汇,让我联想到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在那场代号为“霸王行动”的二战时期最大的海上登陆战中,盟军及纳粹双方投入的总兵力有三、四百万之众,伤亡及失踪士兵总数不少于五十万。尤其是在被称为“D日”的诺曼底登陆战当天,仅在奥马哈海滩一处,盟军一个小时内就损失三千多人,血腥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不难想见,这只打火机的原主人就是士兵中的一员。这名可怜的战士,极有可能刚下船就死在滩涂边,后续部队处理遗体时,打火机掉了下来,留在原位。又或是他运气很好,随着部队冲上滩头,攻下德军堡垒,接着转战其他地点,而他不知道的是,因为冲锋时激烈的肢体动作,心爱的打火机被甩了出来,在原地沉睡了将近八十年。
不妨再做一个有意义的假设——虽然不太可能——我们凭借打火机的特征与细节,及机体上的编号,几经波折,最终联系到了旧物主人的家人。想象一下,他的家人在收到长辈在二战战场上使用过的,甚至还残留着一丝硝烟气息的老打火机时,该是怎样一番悲喜交加的心情?再合理推断一下,假设旧物主人参军时是23岁(二战时美军入伍的平均年龄),再假设他足够幸运,在战场上存活下来,退伍之后,又能活到100多岁的话,再见到这个77年前用过的打火机的概率,也不是没有。
视频末尾,“战斧哥”将修复后焕然一新的打火机,装上棉芯、火石、煤油,点燃了一支纸烟。袅袅的青烟升起,我竟有点恍惚了,感觉冥冥之中,世间的万事万物,似乎都有着某种联系。一只小小的打火机,竟能跨越近八十年的东西方,让一些本无交集的人,奇妙地联结在一起。
作 者:项伟
主 播:赵熤
制作人:詹磊
出品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报刊社
武汉市红十字会
专业支持:汉口学院传媒学院
总出品人:金宝杰 陈耘
总 编 辑:吕进福
总 监 制:王鹤 王超
总制作人:赵熤 郜雨婷
编辑部主任:余振权
责任编辑:陈晓亚 耿艳菊 张拓宇
稿件统筹:柯涵
新媒体统筹:张立光
平台管理:王晓肖 李思凡
来源:《博爱》 图片:网络
编辑:张拓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