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三大传说(武当山的奇与俊)
(记者夏静 冯开春)为何金殿历经数百年,基本未出现锈蚀现象?为何大雨来临前,金殿内的神像上水珠淋漓?
带着疑问,记者登顶武当山一探究竟。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现存世界文化遗产点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建筑遗址9处。
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中,群峰列峙,亭台林立。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直冲云霄。驶过蜿蜒的盘山路,爬上陡立的石阶梯,镶嵌在天柱峰顶端的金殿伫立在眼前。大到柱子、墙面,小到卯榫,都用铜铸造。
“种种奇特现象,很多都源自古人精心的设计。”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党政办主任李成生解释,这里气候潮湿,纯铜构件拼接制作出金殿后,采用“铜铸鎏金”工艺,在表面均匀刷上由黄金与汞组成的合金液体,再烘烤将汞慢慢挥发,黄金就能牢牢覆盖住金殿表面。而且黄金不容易被氧化,宛如一层防锈膜。
据专家介绍,“祖师出汗”和“海马吐雾”等现象,正是气候变化的一种应急反应。从物理学角度说,气温变化使得金殿和周围的空气发生散热降温。但铜的比热更小,在相同散热的情况下,温度降得更低。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更低的铜像,自然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铜像上。
史载,古建筑群自唐代始建,历经宋元,在明代达到鼎盛,史称“北建故宫、南修武当”。身处此山,记者感叹:“处处透着古人的智慧与勤劳,尽显古建筑群的细节与文化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你瞧,这个城墙从外看向内倾倒,从内看向外倾倒,远看如光环围绕金殿。”顺着李成生手指的方向看去,是金殿下面环绕峰腰一周的紫金城墙。“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下宽上窄,形成梯形,用重达千斤的石条依岩势筑起,城高数丈不等。”说话间,李成生敲了敲墙壁,坚固而稳定。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称,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
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群山中的遗产活起来?去年,武当山特区利用三维“数字档案”,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按照1:40比例复制出武当山金殿模型。今年三月,武当山特区推出“千峰来朝·武当金殿”数字文创产品,让游客在手机屏幕上便可领略皇家绝世之作。
散落在峰峦岩洞间的宫殿,与林木、岩石、溪流融为一体,每到一处,满目皆景。行至红墙翠瓦的紫霄宫,不时传来阵阵叫好声。
“太极拳、武当逍遥剑、武当太乙玄门剑……脑海中立马浮现了金庸先生笔下的武当派和出神入化的张三丰。”围观的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中华武林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2006年,武当武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十堰不仅支持开设武术馆,举办系列武术赛事活动,还积极推进武当武术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武当武术作为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每年习武之人数以万计。
美国人杰克是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十余年前,他千里迢迢来武当山拜师学艺,如今成了武当山武馆的双语教学“洋教头”。“让武当武术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传播得更远,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杰克说。
从武当建筑到武当武术,从武当民俗到武当庙会,在一代代人的整理、挖掘与弘扬中,武当文化积淀越来越深厚。
无论是探寻以胜景为依托的神话故事,还是领略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古建筑之美,亦或是怀揣仗剑江湖的武侠梦追寻侠客的足迹……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对武当山心怀向往、慕名而来。
“以武当文化为魂,让游客流进来、留下来。”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费利民介绍,今年一季度,武当山特区共接待游客1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6亿元。其中,武当山景区接待游客41.6万人,较2019年同比增长23.08%。
如今的武当山,还成为年轻人研学的“天然课堂”。湖北大学与武当山特区管委会成立“武当山文旅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前沿项目,为武当山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依山而下时,记者看到武当山景区逐渐形成了独具田园风情的民宿群。浸透着武当山人文风俗的老房子,正在蝶变成一个个诗意栖息地,留住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自然风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