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冤家针锋相对 一起风波两处较量

两冤家针锋相对 一起风波两处较量(1)

作者

高洋

假如把大观园比作一潭湖水的话,那么贾府里每日里发生的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事件,就可比作从天而降的雨滴,它们时紧时缓、时大时小、时响时静,冲击着湖面,也汇聚成其一部分,从未停止过。雨滴冲击出的波纹,有的浅小,有的深大,但所有的同心圆水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这一潭涟漪好似沸水般热闹。

在前八十回此起彼伏噼啪作响的雨滴中,有那么一滴,看似轻微,实则深重,且波纹荡出甚远,你道是哪一宗?且容笔者斗胆指于你细瞧——

令有误 宝钗顾

两冤家针锋相对 一起风波两处较量(2)

前四十回中,无论相貌、才情,黛钗皆不分伯仲,且处于微妙的类似于“情敌”的胶着状态。然而此次黛玉口误,又被宝钗抓住了小辫子,会怎样呢?曹公与薛大姑娘一样好耐性,回头一顾后居然按下不表,仍随着刘姥姥游赏大观园,第四十一回里一会儿品茶栊翠庵,一会儿醉卧怡红院,待到第四十二回刘姥姥告辞离了贾府,宝钗才叫住黛玉问话。

原文道——“且说宝钗等吃过早饭,又往贾母处问安,回园至分路之处,宝钗便叫黛玉道:‘颦儿跟我来!有一句话问你。’黛玉便笑着跟了来。至蘅芜院中,进了房,宝钗便坐下,笑道:‘你还不给我跪下!我要审你呢。’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宝丫头疯了!审我什么?’”

各位看官,请着眼此处——“你瞧宝丫头疯了!”“你瞧”二字为重中之重!如果房中没有第三人,何来“你瞧”之说?如果房中只有黛钗二人,应是“你瞧你疯了?”不应有向第三方笑谈的语气。那么如果房中有第三人,会是谁呢?曹公故意没有明写,可想来,不是莺儿就是紫鹃,或者莺儿紫鹃都在。因为刚从贾母处来,黛玉带着近身丫鬟紫鹃为情理之中。而身处蘅芜苑,莺儿上前伺候更加合乎情理。后又有宝钗拉黛玉坐下吃茶,这茶,怕就是莺儿倒的了。那么问题来了——宝钗进兰言劝诫黛玉的话,可是被第三人听到了?咱们向曹公与宝钗学习,也先暂时按下不表。

且说宝钗表明自己听出那《牡丹亭》、《西厢记》两句后,黛玉“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你瞧,“搂着”宝钗,黛玉知错后居然撒起娇!宝钗于是也笑了,开始晓以大义,实实在在劝了黛玉一番好话。那黛玉反应又如何呢——“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是的,黛玉没有多说什么,更没有解释什么,只是默默吃茶,以静制动。“暗伏”二字的“伏”,并非一些版本中所印“服”字,大有深意矣。

巧诙谐 补余音

两冤家针锋相对 一起风波两处较量(3)

仍是第四十二回,换了个场景,黛钗一同被请去稻香村,与众姊妹共商惜春请假之事。这看似与上文一气呵成,其实不然。此时的黛玉心中必定回想着宝钗所说行错酒令之事,而宝钗是否因抓住黛玉的错失而处于微微的兴奋之中呢,不得而知。二人多年来一直似“竞争者”的身份,虽有此番亲切教诲令黛玉感动,但怎会片刻间就因三言两语尽数化解呢?多年来稳定的天平忽然被打破了平衡,虽只是微倾,但身处两端的二人怎会不情绪波动呢?

咱们看原文中黛钗彼时到了稻香村后与众人的笑谈——“黛玉笑道:‘都是老太太昨儿一句话,又叫他画什么园子图儿,惹的他乐得告假了。’探春笑道:‘也别怪老太太,都是刘老老一句话。’黛玉忙笑接道:‘可是呢,都是他一句话。他是那一门子的老老?直叫他是个‘母蝗虫’就是了。’说着,大家都笑起来。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二嫂子嘴里也就尽了,幸而二嫂子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儿。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众人听了,都笑道:‘你这一注解,也就不在他两个以下了。’”

你道这只是平常玩笑?那么请继续向下看——“李纨道:‘我请你们大家商议,给他多少日子的假?我给了他一个月的假,他嫌少,你们怎么说?’黛玉道:‘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就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的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刚说到这里,黛玉也自己掌不住,笑道:‘又要照着样儿慢慢的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宝钗笑道:‘有趣!最妙落后一句是‘慢慢的画’。他可不画去,怎么就有了呢?所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趣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没什么,回想却有滋味。我倒笑的动不得了。’”

宝钗先赞了黛玉伶牙俐齿,又分析黛玉的话,一句“昨儿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趣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几句话,虽没什么,回想却有滋味。”啊!宝姐姐身为君子,当然没有向众人告发林妹妹的口误。但是,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她在引领着众人回忆、细想。此时的宝钗如得意的猫,自得其乐得逗引着被按住了小辫子如鼠的黛玉。

那么黛玉害怕了吗?并没有!恰恰相反,黛玉发挥口若莲花之优势,借刘姥姥为题,反常的“领着头儿闹,引着人笑”,说什么“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了名字,就叫做《携蝗大嚼图》。” 使得“众人听了,越发哄然大笑的前仰后合”,湘云更是笑的连人带椅子的歪倒。你道黛玉在做什么?她在寻找机会!

果然,在宝钗长篇大论发表完“绘画须知”后,“黛玉又看了一回单子,笑着拉探春悄悄的道:‘你瞧瞧,画个画儿,又要起这些水缸箱子来。想必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引得宝钗上来按在炕上,便要拧他的脸。这时,“黛玉笑着,忙央告道:‘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道轻重,做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我还求谁去呢?’”哎呀呀!我们林姑娘原来在这儿等着呢!再看原文:“众人不知话内有因,都笑道:‘说的好可怜见儿的!连我们也软了,饶了他罢。’宝钗原是和他玩,忽听他又拉扯上前番说他胡看杂书的话,便不好再和他闹了,放起他来。黛玉笑道:‘到底是姐姐,要是我,再不饶人的。’宝钗笑指他道:‘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过来,我替你把头发笼笼罢。’”

很多读者以为黛玉心直口快,不似宝钗城府颇深,但本就心较比干多一窍,又客居贾府磨砺数年,虽没有算计别人的心,可自卫自保的觉悟还是有的。这不,当着众人的面,这软儿服的,让人心疼又赞叹!

逢机缘 点旧事

两冤家针锋相对 一起风波两处较量(4)

酒令风波经过黛钗和解后告一段落。第四十三、四十四两个章回给凤姐儿过了个“泼醋生日”。第四十五回,宝钗以燕窝巧送礼,与黛玉加深感情,从此做起了知己闺蜜。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回发生三件事,分别是鸳鸯拒婚、阿呆挨打、香菱学诗。此起彼伏的水滴落入水中,貌似掩盖了酒令之事。

然而,到了第四十九回,大观园忽然迎来了许多新客,诗社也添了李玟、李绮、薛宝琴、邢岫烟四位姑娘,其中又以薛宝琴为翘楚。于是,到了第五十一回,薛小妹以素昔所经过各省内古迹为题,做了十首怀古绝句,其中最后两首引起了争议。

咱们先来看诗——

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脂砚斋曾说,曹公是借书传诗。《红楼梦》中的诗词向来各有隐喻。而这十首怀古诗本就是谜诗,内隐十件俗物,俗物背后又有暗藏的隐喻,与其他谜语、谜诗相比,属谜中谜。这些,咱们先不费思量,单看末尾两首题面——小红、杜丽娘!恰是用了《西厢记》与《牡丹亭》。

“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做两首为是。’黛玉忙拦着:‘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那三岁的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

瞧!距离被宝姐姐教育了近十回之后,我们林妹妹“长心眼儿”了!不但斥责宝钗“胶柱鼓瑟、矫揉造作”,还巧妙的反问,虽不曾看外传,但没听过戏吗?戏可是三岁孩子也知道的呀!这问的极妙,立刻得到探春“这话正是了”的回应。连刻板的李纨也跟着举例发声支持。宝钗听说,方罢了。

宝琴作怀古诗与黛玉行酒令都涉及相同的“禁书”,这是曹公给的“巧合”。然而林妹妹抓住了这次巧妙的机缘,为自己正名——我原不曾看了邪书的,不过是听了两出戏罢了!谁还没听过戏怎的?

这,是林妹妹从秋到冬数月来自己想出的“理由”呢?还是有其他高人指点呢?曹公没有写,我们也不得知。

似双敲 实重锤

两冤家针锋相对 一起风波两处较量(5)

其实在五十一回宝琴做怀古诗时,黛玉行错酒令这个雨滴已经完全没入水中,看上去无影无踪了。然而经过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孔雀裘”和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到了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忽然荡起一个强烈的回响!

这一回里,荣国府元宵夜宴,有女先儿拿了弦子琵琶要说书,因谈及书里才子佳人的内容,贾母大发感慨。原文道——贾母笑道:“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绝代佳人’,只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想起他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就是满腹文章,做出这样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家,满腹的文章,去做贼,难道那王法看他是个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了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又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就是告老还家,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管做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又说道:“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人,有一等妒人家富贵的,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遭塌人家。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邪了,想着得一个佳人才好,所以编出来取乐儿。他何尝知道那世宦读书人家儿的道理!别说那书上那些大家子,如今眼下拿着咱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那样的事。别叫他诌掉了下巴子罢。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连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姐儿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着止住了。”

二百年来,关于贾母此段“掰谎记”的分析有很多,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说贾母借戏斥责黛玉,一种是说贾母借戏保护黛玉,打击“金玉良缘”论。那么真相如何呢?咱们且看书中人反应——“李薛二人都笑说:‘这正是大家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见。’”啊!薛姨妈率先多心,赶紧澄清自家了。

其实也难怪薛姨妈多心的,贾母“掰谎”,前半段看似批评黛玉,但一句“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就替黛玉拨乱反正了!而后半段就完全是严词厉声斥责污蔑黛玉之人了!

凤姐儿此时赶紧出来打个圆场,哄贾母吃酒高兴。时至三更,男人们退下,贾母带着众娘儿们姊妹们挪至暖阁地炕,叫来自家小戏班儿来唱曲。贾母道:“……你瞧瞧,薛姨太太这李亲家太太都是有戏的人家,不知听过多少好戏的。这些姑娘们都比咱们家姑娘见过好戏,听过好曲子。如今这小戏子又是那有名玩戏家的班子,虽是小孩子们,却比大班还强。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这哪里是自谦?分明是编派——“你们才是有戏的!你们家姑娘才是听过戏听过曲的!”

继而,贾母又说了重中之重的一句:“我们这原是随便的玩意儿,又不出去做买卖,所以竟不大合时。”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排位商人最末。薛家虽以金银钱财和姻亲关系跻身四大家族,但较之其他三家名门贵族实属末流。而贾家又位居“公侯伯子男”之首的“国公”之位。贾母身为国公府诰命夫人,平素里虽然看似开朗诙谐,但言谈措辞是不容有误的。而此番“又不出去做买卖”着实让人大跌眼镜,“矮子面前不说短话”,这骂的是谁,昭然若揭。

这样就完了吗?没有!“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后,贾母“又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被薛李两家赞叹从未见过只用萧管的演奏,最后“贾母于是叫过媳妇们来,吩咐文官等叫他们吹弹一套《灯月圆》”。

众看官请着眼这三出戏——《寻梦》出自《牡丹亭》,《惠明下书》出自《西厢记》,最后的《灯月圆》更是厉害,出自清朝禁书《灯月圆奇遇小说》。这三出折子戏皆是贾母所点,所以,就算没有之前女先儿那出才子佳人的书,贾母也是要重拳出击的!贾母就是要以强悍的言辞护黛玉于胁下,就像后面四更天放炮时,“黛玉禀气虚弱,不禁劈拍之声,贾母便搂他在怀内。”

至此,贾母一锤定音,黛玉酒令风波方平。

两冤家针锋相对 一起风波两处较量(6)

众位看官,看到这里,可还记得前面咱们也学曹公与宝钗,暂按下的一处疑问——宝钗劝诫黛玉时,可有第三人听见?看到后面贾母的雷霆之击,答案呼之欲出了吧!

那人是莺儿?是莺儿使黛玉酒令之事被传播,乃至到贾母处?还是紫鹃?是紫鹃见黛玉可能被宝钗收买,特告密于贾母?不得而知了。又或者贾母当时就听出了差错?也未可知。但,从四十回,至五十四回,跨越了整整十四个章回,为什么贾母那么久之后才做出反应呢?笔者猜想,答案大约也是分两种——一种是贾母当时没有在意,近期被告知后才回以重击。另一种是,无论贾母何时、以何种方式得知,她都在等待,等一个所有人都在场的重要场合,以戏谑口吻澄清传言,端出自己的坚定立场给众人看,并代外孙女儿还以重拳。最后特别点了那三出戏——“谁还没听过戏吗?”

庞大的贾府,错综的关系,这一潭波纹交织的湖水,暗伏了多少汹涌?且看这“酒令”一点,可见一斑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