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提醒高血压患者出现7个信号(要重视这6个概念)

如今我国有2亿多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约300万人,其中有一半与高血压有关。

然而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尚存在着不少误区,下面对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澄清,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

01

高血压≠高血压病

世界卫生组织把高血压的标准定为:正常成年人为18.66/11.99千帕或以下,高血压为21.33/12.66千帕或以上,临界性高血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如果连续3日在早晨起床前测得血压超过21.3/12.7千帕(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但高血压与高血压病不能等同。高血压病是病因尚未十分明确,而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占所有血压升高疾病的90%;另有约10%为继发性高血压。

紧急提醒高血压患者出现7个信号(要重视这6个概念)(1)

02

高血压≠一定需要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措施是治疗高血压、高血压病、临界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和基础疗法。目前的研究证明,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有:控制体重,限盐,戒烟,避免情绪波动,合理运动。

03

能降低血压的药≠理想药

降压不是治疗高血压的唯一目的,也不是评定药物疗效的唯一标准。理想的降压药物,应该在降压的同时不影响脂质代谢和糖代谢,保护“靶器官”,无明显不良反应,这类药物适合长期服用,是最为理想的药物。

04

降压越快越低≠越好越安全

一般来讲,除了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需要紧急降压外,其余高血压病人,即使血压水平较高的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也应平稳而逐步降压。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极易发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

另外,有的高血压病人常将一天降压药的最后一次放在临睡前或仅在睡前服一次降压药,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当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压可自然下降20%,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降压药,2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使病人发生意外。

有临床研究报道,致命性脑血管意外中约有40%是由于低血压所致,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若收缩压低于13.3千帕(100毫米汞柱)或低于原有血压15%~20%,则更易发生脑血栓。因此,科学家强调按人类生物钟用药,即上午9~10点、下午14~15点各用一次降压药更为安全有效。

紧急提醒高血压患者出现7个信号(要重视这6个概念)(2)

05

血压降至正常≠治愈

临床上有不少高血压病人,经住院或门诊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就自认为治愈了,从而停止治疗,结果没几日又复发,于是再服药。这样治疗对身体是非常不利的。

目前医学家推荐依据患者不同病情灵活选药的具体化阶梯治疗方案,即所有药物初用时都应自小剂量开始,待血压下降至预定水平,且稳定一段时间(6个月)后,可减少用药种类、剂量,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副作用,并提高坚持治疗的顺从性。

06

自我感觉良好≠不需要治疗

不少高血压病人因自我感觉很好,就自动停药,且不再检查,直到发生严重的“靶器官”损伤(脑中风、高血压肾病、心肌梗死等)后,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由于老年人有生理性退变,对高血压的应激反应不及时,而具有临床上典型的头痛、头晕等症状的高血压病患者服了某种药或经过较系统的治疗后,血压暂时处于机体可以承受的限度,其自觉症状亦不明显。

莫让这种“无异常”和“良好”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因为老年人心中再有数,也不如通过医疗诊查有数,切不可自行停止治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