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将领(那么问题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阵亡的最高级别官员是谁)
裕谦,生于1793年,蒙古镶黄旗人。1840年任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后又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他是一个半多世纪前的鸦片战争时期杰出的爱国将领,是与反帝先锋林则徐同时的民族英雄。面对英国坚船利炮的侵略,他坚决主张抵抗到底。为了保卫祖国的东南海疆,他冒着英军密集的炮火奋勇指挥,在弹尽援绝时坚守民族大义,投水自尽,壮烈献身。充分展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生死与共、同御外敌的团结奋斗精神。他是我国蒙古族人民的好儿子,也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
一、禁鸦片深查严办 御外侮志坚似钢
裕谦出身于官僚家庭,原名裕泰,字鲁珊,号舒亭。他二十四岁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士庶吉士。历任礼部满洲、蒙古员外郎,湖北荆州知府、武昌知府,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等职。他在各任上,都能察访民情,筹办政务。裕谦在江苏任上,当地暴雨成灾,民情恐慌,他一边招来商贩,采买石米,接济民食,一边对重灾区发出抚恤,安抚民心,稳定生产秩序。
二、重备战尽心谋划 信民力动员抗敌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国政府派遣的东方远征军,悍然侵犯广东、福建,遭到当地爱国军民的迎头痛击,未能得逞。英侵略军转而北进浙江海面,于7月间攻占定海。
江浙沿海形势险峻!这时,裕谦正在宝山、上海筹办防务。他当即调来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协助江南提督陈化成防守。积极上奏,增添自铸三千斤大炮数十门,建造炮台,分口排立。他还下令在江宁省制造火枪一千杆,分发水路各营,选精兵强将,勤加练习。裕谦通过分析军事形势,上奏朝廷,提出“兵贵神速,必先收复定海,使之容身无地,水米无资”。后清廷任命裕谦为钦差大臣,前往江浙督战。
裕谦到达浙江镇海军营后,立即提出收复被英军占领的定海的计划。当英军因疫病流行而被迫退出定海后(另一说是英军为加强广州方向的力量而撤出定海),裕谦认为定海处于浙江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必须随时防范敌人卷土重来。他不辞辛苦,星夜渡海,与守卫定海的葛云、郑国鸿、王锡朋三位总兵一起,查阅海防,修复定海土城,选择有利地形安设炮台,下令:如遇英国侵略军舰船驶近口岸,奋力开炮轰击。他购买三丈以上的商船数只,用于水师建设。他还向清廷奏报“定海善后事宜条款”共十六条,除兵员布置、炮位安设、军需补给、衔署建复、战船修造、增广学额、豁免钱粮筹外,提出了升格定海建制的问题,建议将定海县知县升为直隶同知,隶属宁绍台道管辖。尽管他的建议不被重视,却足见他为加强海防尽心尽力。
裕谦相信民心可用,动员群众抗敌救国。他多方揭露英国侵略者“包贩鸦片,引诱愚民”,“发掘坟墓,奸淫妇女”,“无恶不作”的罪行,号召沿海人民,一旦英国侵略军“犯我疆域”,“陆路则诱其登岸,水路则引使搁浅,枪炮齐发,刀矛并用,同心痛杀”。广大群众“咸知大义,踊跃参加”,甚至“自备资斧,团练乡勇”。裕谦还把能挽强弓、拳棒精熟、熟悉海洋风云、善于操舟等八种对象,招募为民兵水勇,鼓励他们杀敌立功。
江苏、浙江水天相接,地域比邻,裕谦同样关注着江苏的防务。在江苏海口,裕谦令吴淞口的守将陈化成在宝山增兵,安置大炮,加强守备力量。对上海、崇明等地的防务,他也根据具体的情况,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裕谦同军民一起,枕戈待旦,准备痛歼侵略者。
三、陷困境誓师卫国 守大义视死如归
正当裕谦动员军民准备同英国侵略者血战的时刻,清朝廷以为已同英方订了“广州和约”,相安无事,遂以“撤兵省费”为由,下令撤销海防兵勇。裕谦甚为焦急,上奏改变这个决定。然而道光帝竟下旨:“该夷赴浙滋扰,既属风闻,从何究其来历?”“且果别有思逞,断无先由传播透漏之理”。令裕谦“将江浙调防官兵酌量裁撤,不必为浮言所惑,以致糜饷劳师”。这使裕谦陷入了有心抗敌、无力违旨的困境。
事实完全击碎了清廷的幻想及其错误决策。1841年8月,英国侵略军在攻占厦门后,把魔爪伸向浙江,30余艘战舰集结于象山、定海、镇海海域。在这危急之时,正在江苏的裕谦,率江宁和徐州守军一千余人,连夜赶赴镇海。
面对强敌,为了鼓舞士气,激发斗志,他在镇海前线一个关帝庙举行了庄严的誓师大会,誓言“今日之事,有死靡貮”,“受命专讨,义在必克”。裕谦慷慨陈词,官兵激昂呼应,上下决心与镇海共存亡。
同年9月,英军出动29艘舰艇,攻击定海。总兵葛云飞火速派人给两江总督裕谦呈报,请求支援。不料此信落到裕谦军营的一个坏蛋文书官手里。此人假借裕谦之名,批葛云飞夸大其词,是预先为失败开脱罪责,答复“所请不准”。(由于葛云飞和裕谦不久先后殉国,无以会面,此事给两位英雄造成了永远的遗憾。)葛云飞毅然表示:“大丈夫以身许国,事已至此,竭力杀敌,一死报国”。他同守将王锡朋、郑国鸿紧密配合,共同作战。英军舰炮齐发,多次组织登陆,都被打退。但英军不断得到增援,战舰增至40多艘,火力更猛。而清守军五千人战地分散,武器低劣,粮弹不济,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与敌苦战。防守在城西的王锡朋和防守在城西南的郑国鸿先后牺牲,葛云飞阵地受到敌人两面夹击。他在负伤多处后一直坚持顽强战斗,并亲手杀死英将安突德。最后献身时,仍傲立岩旁。
裕谦闻讯,悲愤难担,“眦裂发指”。英侵略军夺取定海后,气焰更加嚣张,乘势以20余艘战舰进攻镇海,并继续从福建方向调来援军。决心死守镇海的裕谦,率四千兵马,面临十分险恶的形势。他上奏朝廷,建议针对当时广州方向英军力量薄弱的情况,转令广东的靖逆将军奕山对敌进攻,给予配合。而奕山尽管每月拿到军费三十万两白银,却以“守为上策”,一推了之。这样,抗敌的重担完全落到裕谦的肩上。
防守镇海,金鸡山和招宝山是险要的制高点。但战斗打响后,负责守卫招宝山的浙江提督余步云贪生怕死,借口保全民众生命财产,意欲放弃抵抗,并称家中妻子儿女三十余口,实属可怜。裕谦断然回答:妥协投降“不过苟且旦夕,况有伤国体”,“儿女情,君固不能免,然忠义事大”。指出:抗敌救国,“此志断不可夺”。裕谦以身作则,奋勇指挥,使敌人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余步云还是不顾后果,临阵脱逃。扼守金鸡山的谢朝恩总兵则在战斗中牺牲。英侵略军乘机相继夺取了制高点招宝山和金鸡山,猛扑镇海,炮弹如注,遍城起火,并着炮兵、工兵及来复枪手一起破城。
连日来,从皇上命令“撤兵”到广东奕山袖手旁观,直至余步云临阵脱逃,裕谦一次次陷入困境。但他绝不退缩,组织誓师,进而与敌拼搏。他还冒着敌人的炮火,登上城楼亲自擂鼓督战,鼓舞守军杀敌。最后,在弹尽援绝的时刻,裕谦坚守民族大义,宁死不屈,投入泮池,壮烈殉国。对此,裕谦从神庙誓师以来就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他在镇海前线路经泮池时,见旁石刻有“流芳”而字,曰:他日于此收吾尸也!爱国名将裕谦,以身力行与镇海共存亡、决不离开镇海一步的誓言。
英军侵略者惧怕裕谦的余威,曾悬赏购裕谦遗体,但在群众保护下未得。裕谦是我国近代最早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之一。长期以来,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