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不养过堂母什么意思(俗语下堂不为母)

导语:俗语:“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老一辈人为什么会这样说?

婚姻决定了两个人,甚至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所以婚姻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两个人,尤其有了小孩之后,如果夫妻在婚姻中出现了不可调和的感情纠葛,就只能选择离婚来解决问题。但是离婚和结婚一样,也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夫妻共有的财产,子女的抚养问题都是双方争论的焦点。那么如果孩子跟了父亲,母亲再嫁后,孩子是不是还有赡养母亲的义务呢?这也是很多离异家庭关注的问题,不过在民间有一句俗语是:“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或许会对觉得孩子扶养父母的问题有点启示。

下堂不为母

在古代,堂屋不仅在空间位置上居于正中,而且在实际功能方面也很重要,通常是家庭重要活动如典礼、祭祀、会客、议事的重要场所。一堂之主,故称为“高堂”,所以母亲在家谓之“在堂”改嫁谓之“下堂”。在古代,“下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休,一种是丈夫去世妻子改嫁。首先的母亲如果是被休妻下堂,古人讲究“糟糠之妻不下堂”,贫寒时候一起度过的妻子、年老色衰的妻子是不能被休掉的。虽然那时候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但是休妻也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只有犯了“七出之条”才能休妻,所以如果母亲被休下堂,那么就说明母亲本人的人品德行是有问题的,所以为了维护家族的名声是不允许孩子再认“下堂母”为母亲的,也害怕“下堂母”教坏孩子。

再者是丈夫去世,妻子改嫁,在古代妻子嫁人就意味着成了丈夫家的人,姓也要随着丈夫,母亲改嫁就相当于跟着别人家姓了,和自己不是一家人,所以没有必要认作母亲。而且如果孩子很小,母亲却只顾自己改嫁,没有尽到扶养的义务,那么孩子自然也是不用认这个母亲的。

孝子不养过堂母什么意思(俗语下堂不为母)(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在古代时候这种现象很常见,女子家人讲究“从一而终”,所以丈夫去世,妻子就被要求要做一个守节的寡妇,扶养孩子长大,还要立一块贞节牌坊来限制女性,如果改嫁就会被人们背后唾骂。那是因为在古代女人存在的意思就只是某人的妻子和某人的母亲,而从来不是自己,这也束缚了女性对于自身权益和幸福的追求,被迫的接受着封建礼教的压迫。

所以古时女子改嫁,就意味着一辈子也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了,就算是想尽到抚养的义务也没有机会,但是不生活在一起,不代表母亲不爱孩子。而在残酷礼教的束缚下,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下堂不为母”的思想,实在是对母亲的一种更深的伤害。

孝子不养过堂母什么意思(俗语下堂不为母)(2)

过继不为儿

古代对于传宗接代很是执着,所以如果有一户人家家里没有儿子的话,就会过继别人的孩子。这里一般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族的兄弟之间过继,也就是比如说弟弟没有儿子,就可能会过继哥哥的儿子,这是为了保证一个家族的血脉的纯正,这个时候,虽然父母与过继的子女存在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儿子与父母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亲人之间的关系肯定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让亲戚关系更加明朗,过继的儿子也就不认原来的父亲为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过继别人的儿子,同样的道理,为了不让自己过继的儿子再和原来的家庭有关系,就要尽量撇清关系

孝子不养过堂母什么意思(俗语下堂不为母)(3)

“下堂不为母,过继不为儿”这句俗语至今还被很多人奉为是真理,其实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子女,诸多的家庭问题得不到解决,最后孩子成为了替罪羊。父亲不让孩子认母亲,过继家庭不让孩子认原生家庭,生生割断了这份浓厚的血缘关系,所以对待这句话还是要理性一点。

孝子不养过堂母什么意思(俗语下堂不为母)(4)

小编有话说:其实不管是“下堂母”还是“过继儿”,只要是父母没有尽到为人父母的义务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扶养。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平等,夫妻离异之后,双方都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另一份幸福,扶养孩子的义务也需要公共承担。但是孩子过继出去的情况,我觉得原生的家庭最好就不要掺和孩子之后的生活了,要是孩子从小不知道也就算了,要是孩子长大了很可能因为这样混乱的关系,在养父母家里产生一种自卑的心里,不论养父母对他们关爱或多或少,这使得他们都会存在一定的亲情阻隔。而且“生恩不如养恩大”,你生了他却不扶养他,又哪来的道理要求孩子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你们。大家觉得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