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

#创作挑战赛#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1)

历史回顾

1839 年7 月7 日,英船水手在我国九龙尖沙嘴行凶打伤中国村民多人,其中村民重伤林维喜致死。清钦差大臣林则徐责令英国代表义律交出凶犯,义律拒不交凶。

8 月15 日林则徐下令停止供应英国人柴米食物,三日内撤回澳门英商雇用的中国职员和工役。

9月5日,义律派传教士郭士立与林则徐进行谈判,要求解除禁令,恢复正常贸易关系,为林所拒。下午两时,义律发出最后通牒,林仍不理。三时,义律率领兵船和武装商船十艘突然向九龙山口岸的中国水师开炮,水师奋勇回击,岸上的炮台也发炮助战,这一战,交战了十小时,中国水师以少胜多,把英国侵略者打得纷纷落水,尸首随潮漂淌,

11月3日,义律率英舰驶至广东穿鼻洋,挑起海战。广东提督关天培迅速反击,激战一小时,英舰撤走。

11月4日到13日,十天之内,英军连续六次气势汹汹在珠江口、官涌一带进行挑衅,在广大群众的有力支持下,中国水师都予以侵略者迎头痛击。

这7次战争,均以英国军队的败退而告终,鸦片战争的序幕,也因此拉开。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2)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3)

赤湾原有左右两座炮台,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共有生铁炮12门,都位于“临海山梁扼三面之险”的蛇口半岛顶端,踞山面海,左右炮台成犄角之势,钳制赤湾港口,雄视伶仃海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主要的海上屏障。

1839年湖广总督林则徐布防珠江口时,曾重修赤湾炮台,为禁烟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利用炮台,在伶仃洋、穿鼻洋大败英军。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4)

游览赤湾左炮台

炮台位于深圳南山区赤湾东村,挺立在海拔170米的鹰嘴山头。

沿上山公路开车前往,约一百多米,就看到“左炮台”的城门。

靠路边停车,走进山门,顺台阶而上,右手边立有几块石碑,其中一块刻着林则徐的诗词。再走几步,眼前豁然开朗,一座绿树隐荫下的老炮台城墙出现在眼前。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5)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6)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7)

有两棵百年古榕树的根须深深地扎在城墙里,与城墙紧紧地纠结在一起,榕树枝叶繁茂,昭示着生命力的顽强。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8)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9)

炮台分上下两层,下层是兵营,上层是面向珠江口的大炮,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

北面是炮台城的入口,城内分东西两厢,仍遗留两座房屋残基,是当年守卫炮台士兵的居所。

当地部门分别在1985年和2000年对炮台进行修复,我们看到的,一侧营房残基用大玻璃封闭,一侧营房4间房子全部上了铁锁。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10)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11)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12)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13)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14)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15)

炮台保存完好,从营房南面的石阶上去,便是运用炮位的场地。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16)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17)

有点像现在房屋的屋顶天楼,炮座应该是后来用水泥砖块砌的,但锈迹斑斑的炮筒仍显露出它威武不屈的雄姿,四面墙垛有孔,墙缝杂草丛生。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18)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19)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20)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21)

左炮台北面,有一尊林则徐全身铜像,铜像高3.2米,重1.8吨,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林则徐铜像。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22)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23)

从左炮台下来,沿环山公路又兜了一圈,山下,是繁忙的赤湾港。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24)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25)

石嘴山炮台(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山岗上)(2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