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离家40年未归(周总理离家40年未归)
1976年1月11日,北京市的街头聚集了百万民众,大家面色悲痛,眼神始终紧盯着远方,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终于,随着一声鸣笛,几辆香车出现在街道中央,人们齐刷刷地望去,眼中浸满了泪水。不知是谁突兀地喊了一声:“周总理,一路走好!”随之哭喊声与呜咽声起伏交织。
周总理
之所以会有如此盛大的场面,是因为人民敬爱的周总理已经于三日前病逝,尽管党中央及夫人邓颖超决定不以任何形式进行悼念活动,但是在医院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必经路上,人们自发来送总理最后一程。
“十里长街送总理。”足以见周总理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总理从未借此邀功谋利,更是管束自己不能任用特权,坚持与人民站在一起。
周总理
其中最让人心疼的是,周总理在江苏淮安的故居修缮问题。相比于“衣锦还乡”后大肆修建,以作留念。总理却选择了最为朴素的方法,甚至还一度要求拆掉房子。
不过,周总理的故居在最后还是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这都要得益于淮安县工作人员的功劳。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论主席有一颗倾听民意的本心。
颠沛的少年时光
图源网络
周总理的祖籍并非江苏淮安,而是浙江绍兴。之所以会在淮安定居,是因为他的祖父周殿奎当了知县后,带着全家踏上晋升之路,可惜,父亲周劭纲却未能在仕途上得到发展,致使周家走上落魄之路。
不过,周家毕竟是有底子的官宦之家,因此,能在淮安有所大宅院也不足为奇。而周总理正是在这座书香气息的院落中出生长大,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年轻时的周总理
1898年初,周劭纲与另一知县世家的千金万氏结婚7年后,终于生下长子周恩来。喜讯传来,周劭纲止不住地兴奋,说:“此子势必会改变周家的气运,给他起个小名‘大鸾’。”
当时,周总理的祖父周殿奎见人丁兴旺,还给周劭纲花钱捐了个“主事衔”。虽然官品是正六品,但实际权力不大,也只是为了能在外人面前维系周家的尊贵,以便于将来子孙的发展。
周总理
不过,就在全家都为周总理的诞生而感到愉悦时,突然传出一则噩耗,总理的叔父周贻淦患上肺病,已经失去生育能力,恐怕会无后而终。
那时候的家族血脉极其亲厚,尤其是绵延后代更是重中之重。周总理的父亲周劭纲与妻子万氏协商过后,决定将长子送给弟弟周贻淦。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周总理在名义上是过继给叔父周贻淦,但是两家已经保持着亲近关系,而且在一个大宅院中,自然没有隔阂。可惜,过继后仅一年时间,叔父周贻淦就因病去世。
年轻时的周总理
不过,周总理拥有三个“母亲”照拂的童年由此拉开帷幕。
一开始,尚在襁褓之中的总理由于整日里哭泣,让叔母陈氏尤为心疼,但为了不给周劭纲夫妇添麻烦,决定从外面亲自挑选一位乳母,蒋江氏就这样走进周家的宅院。
无论是生母,养母,还是乳母,都在细心呵护着周总理的长大。尤其是生母万氏,虽然不常出现在总理的身边,但对他的影响却是最深。
图源网络
因为万氏出生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待人接物宽容大方。有时家里的伙计不小心犯了错误,她也只是温柔地教诲与指导。可惜,这样好的母亲,却是命薄。
1907年的一天,万氏突然咳嗽不止,甚至都咳出血来。请来大夫诊治,发现患有肺痨多时,命不久矣。
彼时,年仅9岁的周总理看着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母亲,嚎啕大哭。而养母陈氏也着急地来回踱步,更换了数十名的大夫进行医治,但最终只有一句话:“尽早安排后事,让病人走得安心些!”
周总理
家中长辈见情况不妙,催促伙计把正在武汉处理公务的周劭纲喊来。但是,还没等丈夫回来,万氏却撒手人寰,结束了35岁的生命。
当周劭纲风尘仆仆地赶回时,只看见家中白布漫天,却再也没有妻子温柔的叮嘱声。令他感到更为悲痛的是,因为家中积蓄不多,只能将万氏的灵柩暂存于清江浦的寺庙中,直到28年后,才入土为安。
周总理
然而,正当周总理沉浸在失去生母万氏的悲痛中,养母陈氏也传出染上重病的消息,在万氏走后的第二年,她也遗憾地离开人生。
临终前,陈氏把总理托付给蒋江氏,说:“周家已经不复往日辉煌,但是,我要你承诺,无论如何,都要把大鸾当做亲生孩子照顾,就当是我将死之人最后的心愿。”
蒋江氏郑重点头,立下毒誓。陈氏这才安详地闭上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周总理
对于周总理而言,两年内失去两位“母亲”,并非一位少不更事的孩童能够承受的痛苦。他时常惋惜,称自己未能尽孝,尤其是在革命时期,感慨不能回家扫墓。
“生身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让周总理感悟最深。不过,蒋江氏的照顾,倒是让总理有了参加革命的想法。
因为出身尚好的缘故,周总理能够读私塾接受教育。在西方思想泛滥的清末,他渐渐被号召平等的先进思想所感染,想要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大义志士。
周总理
但是,当时的总理依旧不成熟,直至亲身感受到底层人民的挣扎与泥泞。因为父亲周劭纲官职微小,只能在外游走做官。偌大的家宅只有周总理与蒋江氏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生活条件不复往日的奢华,甚至有时都吃不起饭。
幸好蒋江氏真心对待总理,即便省下自己的一口饭,也要让总理活下去。正是因为这份真心相对,才让总理度过艰难的少年时期,振奋读书,寻求治国救民的道路。
周总理
不过,周总理外出求学后,竟然再也没有回过淮安老宅。
发奋图强的崛起周总理曾无数次回忆在淮安的日子,他说:“故乡是座热闹繁荣的城市,虽然有很多伤痛,但我依旧爱它。”
可是,故乡的安宁祥和只是一时的,更何况清末时各地战乱四起,哪里会有太平日子,总理也在时代的裹挟下,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决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总理
1910年,周总理接受在东北工作的三伯父周贻谦的邀请,前往求学。他只好将两个年幼的弟弟全部托付在乳母蒋江氏的手中,说:“希望‘母亲’能待我一般,对他们如亲生子女,将来大鸾有所成,必回感恩。”
“即便你不言语,我也会好好照顾恩溥和恩寿,你放心求学去!”
周家三兄弟
蒋江氏的承诺如同一颗定心丸,让周总理格外决绝地踏上求学的旅程。在东北的日子中,是总理思想转变的关键,他说:“如果没有这一次离家,我想我终生一定是学无所成的。”
不过,周总理离家后,将近40年时间,再没有踏上故乡的土地。后来在天津求学时,乳母蒋江氏曾借下高利贷前去探望,两人重逢后泪流满面,却匆匆分别,再无相见。
周总理
1917年,周总理在日本留学。1920年,总理又只身前往法国。在辗转求学汲取先进思想的道路上,他坚定了加入革命的步伐,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激情全部投入到共产主义事业中。
然而,在漫长的抗战岁月中,周总理一心为民为国,丝毫没有考虑过自身,更别提回家看望,只有寥寥几封书信,邮寄着思念之情。
周总理
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所有人都期盼着解放之日能与家人团聚,但周总理却成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即便故乡淮安近在咫尺,也没回老家看望。
不过,周总理却并未停止对思念故乡的诉说之情。在一次宴会上,总理遇到淮安万家万贞的儿媳,在得知万贞正在北京后亲自上门探望,说:“我是大鸾,您还记得吗?”
“记得,你是周家三兄弟的老大。我们有几十年时间没见面了,你还好吗?”
周总理
“我过得很好,只是长久不归淮安,家中两位母亲的坟墓也许久没有祭拜,实在是不孝啊!”
即便与故人相见,思乡情切,但总理依旧没有制定归乡的计划。有人就此劝说道:“古人们还讲究‘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而夜行’呢,总理回乡探望是人之常情,不会有坏影响的。”
然而,周总理却无比严肃地反驳道:“封建社会与蒋校长都爱搞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那一套,结果显而易见。我是人民公仆,也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不喜欢搞形式主义。”
周总理
不过,江苏淮安出了位总理的喜讯怎么能在十里八村的近邻中捂住呢!那座周家大宅也引来很多人驻足观赏,希望能感受些周总理幼年生活的氛围。
对此,淮安当地政府希望能重新修缮周家老宅,然而,总理却先一步地传来消息,说:“如有需要,周家大院可以用作公用,当做公家地处置,但严禁建造纪念馆之类的,也不要引人参观。”
周总理
不过,周总理给出具体处理意见,但依旧耐不住人民对他的爱戴。
毫无私心的总理建国后,周总理的弟媳陶华成了唯一居住在周家老宅的人员。总理不时写信会附带几十元旧币,帮助陶华度日,但叮嘱当地政府:“不要以总理的名义,特殊对待周家人。”
即便在周家老宅房屋倒塌时,周总理也只说:“倒了就拆了,让周家人再找地方住,我出钱!”不过,当地政府却迟迟没有接受主席的建议,但也没有好好修缮。
周总理
就这样,周家老宅又破又烂地持续了几年时间。直到1958年,周总理再次听说淮安政府打算修整周家老宅的信息,他彻底下了命令:坚决不允许修缮,等老宅破败后,直接夷为平地。
图源网络
恰巧当时,淮安政府的副县长王汝祥到北京汇报工作,与周总理进行一番详谈。他解释道:“城市没有‘土改’,无法私自没收土地。而且总理的侄子周尔萃参军入伍,周家人属于军人家属,理应有特殊照顾,修缮房屋也是在合理的范围内。”
“这也是可以的,总之不要为着我是总理,对周家老宅进行修整!”
周总理
此番谈话后,周家老宅勉强保存下来。但周总理在余生的时光里始终没有放弃对周家老宅的关注,坚持:有倒塌就搬出去,也不能因为改造图书馆等教育机构场所为由,将附近或里面的住户赶出去。
周总理
淮安县工作人员无奈,只能遵照周总理的指示,暂停了修缮周家老宅的计划。而且还不准任何人随意到周家老宅参观,甚至还叮嘱附近的居民,决不能说出周总理的幼年经历,避免给总理造成困扰。
然而,一心为民的周总理却在奔劳的过程中疾病缠身,在1976年走到生命尽头。当时,淮安县人民穿着黑衣服与白纱站在街头,自发组成游行队伍,前往周家老宅进行吊唁。
周总理
周总理的离去不仅对国人打击颇深,还有很多外国人也经常到淮安县询问总理的旧居,想要过去悼念。
淮安政府的工作人员考虑到众人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决定重启修缮周家老宅的计划,建设周总理纪念馆,让世人的哀思得到寄托,也让总理能够魂归故土。
图源网络
1979年,周恩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进行观光。其中不仅有关于总理的照片和生平资料,还有许多名人的题词,连邓小平亲自参观后,洋洋洒洒写下“周恩来故居”作为纪念。
图源网络
虽然这一举动违背了周总理生前的遗愿,但是人民的热切期盼,想必一生爱民的总理也自然会同意大家的请求,让自己的精神与思想在这座庄严又肃穆的老宅中,永远地流传下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