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实的雍正王朝(雍正王朝的几个细节里)

史上真实的雍正王朝(雍正王朝的几个细节里)(1)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改编自作家二月河小说的古装剧《雍正王朝》,至今仍是中国历史剧里的丰碑力作。

当然,比起每一次重播,都会引发收视率飙升的景象,关于这部作品的争论质疑,近二十年来也一直没停。不过其中一桩亮点,却是从来没争议:“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强大历史功底。

典型下面这几段,《雍正王朝》剧中看似不起眼的情节,却都是以简短的剧情,精准戳中背后清王朝残酷的兴衰真相。其中的反思回味,确实胜过多少历史论文。

细节一:孙嘉诚撕八爷

《雍正王朝》里的权斗,别管正角奸角,大多都走背后捅刀的套路。但户部六品主事孙嘉诚,却是不按套路出牌。雍正皇帝刚喜滋滋夸奖户部新铸的铜钱好看,他就站出来打脸,先和户部侍郎(八爷允祀心腹)大打出手,接着又在雍正皇帝开撕八爷允祀,几句话就把铸铜钱的把戏剥的干干净净:大清朝的官方铜钱比价,是一两白银兑换两千文铜钱,可雍正年间的市场价,却是一两白银兑换八百文铜钱,差距十分恐怖。

这恐怖差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老百姓交税,就要按一两白银换两千文铜钱的“官价”交,但钱交到各级官员手里,就被官员们以八百文铜钱的“市场价”兑换白银,其他的钱呢?当然就被层层扒皮,揣进了官员们自家腰包。看似“好看”的大清铜钱,就这样方便贪官们“中间商赚差价”。主持铸钱的八爷允祀一伙,那“慷国家之慨”的丑态,这番狠撕下来,当然露的淋漓尽致。堪称《雍正王朝》里,意味深长的剧情桥段。

史上真实的雍正王朝(雍正王朝的几个细节里)(2)

虽说在剧中,这“大清铜钱中间商赚差价”的恶政,还是得到了圆满解决,但在清代历史上,清王朝的铜钱政策,却是继续花样坑。雍正帝驾崩后,清王朝的铜钱,竟连剧中的“好看”都做不到,质量一代比一代差,到了一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竟还出现了以铅铁为材料的“当十钱”,北京老百姓又称其“大个儿钱”,模样看着大,做工极粗糙,说是能换十枚铜钱,其实价格低廉,连京城的商铺小摊,当时都纷纷拒收,闹得鸡飞狗跳。

甚至,就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前夜,当时的清王朝给军队发饷银,发的竟都是这种“大个儿钱”,待到英法联军杀来,各路部队仓皇逃跑时,“大个儿钱”也扔了一地:当年“好看”的大清钱币,这时跑路都不稀罕带。

连自家的钱币,都如此丧失公信力,当时清王朝被英法联军打得如此惨,真不止是军事问题。

细节二:康熙皇帝自责

《雍正王朝》里的康熙皇帝,举手投足都常见大气,却也有悲伤到自责的时候:“追讨国库钱款”的桥段里,老臣魏东亭替康熙下江南扛黑账,以至于欠下国库巨款。可为了朝廷体面,这黑账来由又不能明说,要还钱?魏东亭又是囊中空空。眼看不还钱就要抄家充公,无奈的魏东亭只得把心一横,含恨咬牙上了吊。得知来龙去脉的康熙,也是在皇宫里连连自责:魏东亭这亏空,是替朕落下的啊。

虽说魏东亭这个人物,只是《雍正王朝》里的虚构,但历史上的康熙下江南,虽说也一直倡导节俭,随行侍从不过三百人,可钱也不少花。其中两次下江南,康熙都住在江南织造曹寅家,叫这位身担“肥缺”的高官,好好给康熙填了不少财政窟窿。

不过,如果放在几十年后,即“乾隆下江南”的年代,康熙花的钱,那就真心是小儿科了。乾隆的每次下江南,一路都是各种游山玩水,随行常是两千五百多人,堪称康熙年间的近九倍。花钱当然也如流水:每次马匹动用五六钱匹,用船一千多艘。仅乾隆皇帝一行人等,六下江南的吃喝花费就有两千万两之多。这还不包括沿途官员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的钱款。天文数字的开支,叫晚年乾隆也连连懊悔:六次南巡,劳民伤财。

史上真实的雍正王朝(雍正王朝的几个细节里)(3)

但这样的“劳民伤财”,在清朝各位地方官看来,却真是发财良机,比起魏东亭为了朝廷体面,“扛黑账”也只能偷偷摸摸的痛苦。乾隆年间的高官们,却是格外想得开,下江南没钱?各地官员主动送呗!当时美其名曰叫“帮贡”,就是地方官送钱给皇帝表忠心。仅福建巡抚福崧,每次“帮贡”就多达九万两白银。总督级别当然掏得更多。仅乾隆办一次万寿庆典,清朝全国二十八位督抚,捐银就多达近七十八万两。

当然,这么多钱,乾隆年间的督抚们,哪里还会自己掏?以清朝贪官伍拉纳的话说:“乃婪索多银肥囊橐”。也就是打着给乾隆“帮贡”的旗号,大肆贪污腐败狠捞,最后依然是苦老百姓买单。乾隆晚年也因此叹息“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谅不过十之二三”,也就是全国封疆大吏,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腐败分子。可这贪官遍地的景象,还不是大清朝自己造成的?

细节三:雍正帝骂兵

《雍正王朝》里,涉及的军事大事也不少,尤其展现雍正帝气场的,却是一场“骂兵”的戏。年羹尧用兵西北,雍正帝派御前侍卫护送九爷去西北军前效力,临行前却把这群侍卫叫来,劈头盖脸一顿骂:你们总说朕重用汉人,可看看你们都变成什么样子?这么多年大清朝的仗,哪次不是绿营兵在前线拼命?大清入关才几年哪,八旗兵就变成什么样子了?朕能不重用汉人吗?

史上真实的雍正王朝(雍正王朝的几个细节里)(4)

由于剧中雍正帝骂的太狠,以至于好些观众也纷纷质疑,认为这段戏太过分:清军当时有这么差?事实是,真这么差!

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记载:当时京城的八旗精锐,由于康熙晚年时人浮于事,连日常训练都无比生疏。别说战斗力如何,队列都到了“进退不齐,岂成熟练”的地步,也就是连样子都摆不好。而且各路精锐部队,选兵全看送礼请托。为了能进“精锐”,士兵们甚至要借高利贷送礼。那还钱怎么办?“一年所领钱粮,尚不足偿还酬谢之利债”。

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正是因为清军八旗这触目惊心的腐化,所以在雍正帝十三年执政生涯里,一直都在以重手整顿军务,且不惜血本引起西方高科技火枪,建立全新的火器部队。萎靡已久的旗兵,也一度满血复活。乾隆皇帝那扫平西北的强大武功,就来自雍正帝这场铁腕的改革。

但是,从乾隆晚期起,清王朝军队的腐化,却是继续加速度。待到一二次鸦片战争时,且不说清军对比近代西方军队如何,哪怕在与太平天国等起义军作战时,以当时清军悍将乌兰泰的叹息,当时清军八旗精锐已经是“多不习刀矛”。永安战役时,七名太平军士兵一顿猛冲,清军上千精锐就如鸟兽散,战斗力就是这么衰。

史上真实的雍正王朝(雍正王朝的几个细节里)(5)

就连号称“弓马骑射得天下”的清军骑兵,在雍正年间后,也是越发加速堕落。太平军北伐时,清军僧格林沁部的骑兵部队,好些军队都是一冲即垮。甚至在近代洋务运动以后,甲午战争等血火战场上,清军也是不止一次,上演了争相溃逃的丑剧。清朝为何衰弱?很重要一条,就是他的军队,从中期开始,就越发丧失了刺刀见红的血性。

雍正剧中的这一场骂,堪称不幸预言了,清军接下来一百多年里,衰败的真相。

参考资料:《清史稿》、《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

读懂金庸笔下的两位“小人物”,就读懂了中国人传承的风骨

刘备能成帝业,从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诸葛亮都不如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