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边塞诗充满伟力和魅力(岑参的这首边塞诗)
逢入京使 岑参 〔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的这首诗,广为流传。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让读者爱不释手。乐观明朗的基调,催人奋进。三十四岁的岑参,因为仕途失意,不得已出塞任职。这是他第一次前往西域,前路漫漫,路途遥远。他离开长安的妻子,告别亲朋好友,踏上征途。
此次西行,是岑参自愿前往,而非被迫。因而他的心情是愉悦的,这在他的诗词里多有体现。入京时,即将进京的使者,题目告诉读者,因为遇到入京的使者,内心感慨写了这首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诗人遇到入京使,没有滔滔不绝,向对方倾诉心中的感受,而是默默无语,远望东方,那是他刚刚走过的路。望不到尽头的东方,正是繁华的长安城,城内有他的妻子,有亲人好友。
古往今来,乡愁一直都是永恒的主题。诗人开篇只是叙事,并未描写离情。淡淡的离愁别绪,却透过这七个字,传递给每一位读者,感同身受。这种感觉,南唐后主李煜的比喻最为恰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指鼻涕、眼泪一起流,说明很伤心。诗人以夸张的方式,直抒胸臆,写出内心思乡之切。要知道,古代的交通可不像今天这么发达,乘坐飞机几个小时便能到达目的地。哪怕飞越大半个地球,十几个小时也能飞过去。这在古代,是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
古代被贬谪的官员,大都被发配至边疆和一些偏远贫困的地方,以示惩罚。那时候,一次远行,几乎等于永别了。车马代步,风尘仆仆,往来万分艰辛。离家千万里的羁旅诗人,其伤感惆怅,常人难以理解。
细细品味,诗人的描写真实又可爱,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吗?遇到伤心事,我们会痛哭流涕,来不及顾形象,用袖子眼泪。至悲则无声,因为想家而伤心难过的诗人,刚用袖子擦去眼泪,转身泪水又不自觉地流下来。
诗中将西行途中遇到入京使的情景,描写得生动形象。君往长安去,我自长安来。入京使从遥远的西域一路奔波而来,诗人从繁华的长安远赴西域。两个人走了完全相反的路程,心情完全不同。对于神态和动作的描写,亲切自然,毫无雕琢感。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诗,最打动人心。诗人在西行路上遇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故人相见,异常欣喜。可以两个人鞍马奔波,匆匆一见便要分别。
诗人离家多日,惦念家人,想要让入京使给家人报平安,写封信捎回去。可是他们匆匆相逢,手中没有纸笔,来不及写信,彼此都着急赶路。于是,诗人豁达地说,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的结尾,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岑参的这首小诗,柔情与豪情并存,不落窠臼。诗中既有对故乡亲人的一片真情,又有对国家的一片赤诚。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跃然纸上,读来令人感动。
岑参的诗,文字朴实,诗风亲切自然,充满浓郁的边塞风情。清新明快的节奏,信手拈来的轻松,看似随意,却深入人心,让人过忘。
盛唐时代,诗坛百花齐放,诞生了无数大诗人。浪漫的李白自不必说,名满天下。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为诗坛注入一股清凉清新之风。而高适和岑参,则带领着边塞诗派的诗人,让唐代诗坛更为多元化、立体化。苍凉的边塞诗,描写异域的独特风景,抒发浓郁的家国情怀,堪称一支散发西域风情的奇葩。
岑参出身于书香世家,他天资聪颖,自幼酷爱读书。根据史书记载,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岑参五岁即开始读书,到九岁的时候,便能赋诗写文。
岑参的曾祖父岑文本,可是大唐不可多得的人才,文采极好,出口成章,堪称奇才。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岑文本在中书省任职期间,公务繁忙,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把写文章改为口述。房间内,六七位书童严阵以待,把岑文本随口吟诵出的文字一一记录下来。胸中有沟壑,下笔如有神。岑文本更加厉害,他文思泉涌,往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如果看过《贞观长歌》,对岑文本的了解就会更透彻。他身为太子李恪的恩师,可谓鞠躬尽瘁,感人至深。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洛阳行宫,洛阳发生水灾,房屋被毁,庄稼被淹,将近五千名百姓溺水而亡。一向自信的李世民,深感疑惑,甚至对国家推行的政策有所怀疑。
岑文本见状,即刻起草写了《大水上封事极言得失》,这篇文章仅仅六七百字,却字字说到太宗心里,可谓字字珠玑,绝妙至极,天下少有的奇文。深受太宗皇上赏识的岑文本,最后官至宰相,任劳任怨,累死于途中,年仅五十一岁。
岑参的伯祖长倩在高宗一朝为相,其伯父羲在睿宗一朝为相。可见,岑参祖上,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年轻的岑参,受家庭影响,从小立志报国。岑参家族的不幸,从其伯祖长倩被杀开始,长倩死后,他的五个儿子都被赐死。岑参的伯父羲受到株连被杀。整个家族,从此落败,被流放的岑氏族人,多达几十人。
岑参的父亲曾在山西任职刺史,可惜去世很早。岑参幼年跟随父亲移居晋州,后来移居嵩阳、颍阳。嵩阳、颍阳为嵩山东西两山峰所在地,嵩山为五岳之一,古木参天,清泉流淌,环境优雅。年轻的岑参,在嵩阳、颍阳建了草堂,专心读书。闲暇时,他常登上风景秀丽的嵩山,在山上或读书,或吟啸,长啸之声响彻山谷。
多年的勤学苦读,让岑参的知识层面更为广博,心胸更为宽广。岑参二十岁时,来到长安。一心报国的他,想把自己辛苦写就的书献给朝廷,以求谋得一官半职,为国效力。无奈他朝中无人,四处奔走,无济于事。
可惜他一身才华无人赏识,倘若他的先祖岑文本地下有知,不知道会有多伤感。通过献书走向仕途的道路行不通,岑参只能在京城长安和洛阳两地之间奔波,在黄河以北的地方四处游历。
公元744年,岑参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但是他仕途一直不顺,被授予的官职卑微,仅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与他的理想相去甚远。为了寻求发展,刚过而立之年的岑参,为了寻求发展,第一次出塞。逢入京使,便写于这段时期。
岑参一心想通过戎马生涯报效国家,建功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他远赴西域的动力,也在于此。他的一番苦心和志向,在诗中多有表露,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诗中描述的,正是他的心声。
岑参第一次出塞,失望而归,现实的残酷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他回到长安后,结识李白、杜甫、高适等诗人,在与他们谈心后,深受启发,于是决定第二次出塞。他的很多有名的边塞诗词便写于那段时期。
陆游非常欣赏岑参,称赞其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意思是说李白、杜甫之后,便是他了。将岑参放到与诗仙、诗圣同样重要的位置,可见其在诗坛地位之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