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雷好友(毕雷胡人)

原创 毕雷

毕雷好友(毕雷胡人)(1)

“胡人”俑

由于才疏学浅,也不深入学习和研究、考证,所以,仅从省、市博物馆里了解到,在一些有关唐长安城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三彩“胡人”俑,便把“胡人”一直理解为古代西亚的民族,直到拼接组合“胡人”俑时,查阅了相关资料,才拨乱反正,了解了“胡人”的相关知识。

“胡人”原指中国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族群。“胡(hun)”是北亚民族语言中“人”的意思。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匈奴则自称为胡。后来,“胡人”一词则被用来作为中国北方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的泛称。“胡人”的说法出现很早,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战国策》),既有胡服,那么穿胡服的定是“胡人”了。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句子。这里的“胡人”,指的是匈奴人,或者说主要是指匈奴人,也包括那些敢和汉室作对的其他少数民族,比如东胡,它因居于匈奴人之东而得名,也有专家认为东胡其实是“通古斯”的转音。东胡后来演变为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胡人”成气候是在十六国时期,彼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入侵中原,纷纷建立政权。所以,习惯上又将这一时期称作“五胡十六国”。其中,匈奴、鲜卑、羯是游牧民族,而氐、羌则并非游牧。这一时期,也是胡汉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时期。所谓“邪正不并存,譬如胡与秦”(《晋书》),将汉胡的关系比作正邪两面,不管我们感情上接受与否,客观的说,这种思想一直是这个时期的主导思想。毕竟民族间从排斥到融合,是一个很艰难也很漫长的过程。

一说到“胡人”,好多人会认为这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胡人”相对于汉人,先进程度较低,风俗也不尽相同,又总是武力骚扰边境。对这些人,汉族政权也好,百姓也罢,自然没什么好感,也就说不出什么好话了。江统在《徙戎论》中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晋书》),已经把他们当做敌我矛盾来看待了。所以,后世再提到“胡人”,不管语气还是情感,在感觉上总有那么一点蔑视、轻侮的意思。其实,“胡”并非对游牧民族的蔑称。它只是对游牧民族的一种称谓。后来则变成对居住在中国北方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的一种泛称。《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江统《徙戎论》)。诸夏即是中原,“胡人”的概念也是基于中原的视角提出的,其中并没有掺杂感情色彩。西汉时,匈奴单于狐鹿姑曾经给汉室皇帝致书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汉书》)。也就是说,“胡”在匈奴人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和汉人的天子意思差不多。十六国时期,前秦淝水落败后,诸族纷纷起事,苻坚一直宠信的羌人首领姚苌也举兵反秦,最后俘获苻坚。姚苌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苻坚一脸的瞧不起,怒斥姚苌说:“小羌敢逼天子,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资治通鉴》)。这也是“五胡”一说最早见于史端的记载。苻坚是氐人,他自己称自己为“胡”,当然不会有什么贬义了。(文/路卫兵) 当然,氐人和羌人并非游牧民族,这也是“胡人”一词从指代北方游牧民族到扩大为对一般外族人泛称的一种具体表现。

我的“胡人”俑组配作品,是我组拼的一个精典人物小品,也是我自己认可的最佳的组配品之一。拼接组合石俑,是我玩赏奇石中的趣事。应该说,一个成功的拼接组配石俑,一个精典的石俑创作品的诞生,往往要比在市场上发现和淘得一个精品石,更有难度。组配的过程,更能让玩者从中感受、体验艰辛和“煎熬”,经历心智方面的历练,从中感受、体验另一种玩石的乐与趣。

我的“胡人”俑,由白色玛瑙的“头”部与黑色老皮戈壁石的“身躯”两个部分组合而成,体高约10厘米,该俑的头和身体比例恰当,头面部表情与手势、身体的动态“语言”,结合紧密,呼应协调,没有一点牵强附会之感,到有天地造化作成之感。不是吗?你看“他”:一顶“伊斯兰”式小帽紧扣头上,浓眉大眼下面有一个毕直的鼻子,加上紧抿着的嘴巴和两个突出的面颊,显示出西部少数民族的一副特有容貌。不仅头部精典,而且身躯也是毫不逊色,可以说,是我目前淘到的、以及我在奇石市场上见到过的为数不多的一件精典身躯了,它真有大师级艺人塑造之气质、作派。组拼成功这个人物后,我兴奋、激动了好长时间。你看他,不就是活灵活现的、悠然漫步行走的一个少数民族牧民吗?他身穿黑色棉袍,一臂背向身后,似乎牵着自己的马或骆驼,一臂高抬向上,只显肘部和少部上臂,好像边走边抬手在梳理着后边头发,那稍显宽大的棉袍,看似臃肿,实则彰显了草原民族特有的那种朴素、朴实的厚重情感,质朴中又显一种洒脱的动感美。

说到“胡人”俑的组配,一切好像都是在“顺其自然”中发生的,是天作而成。“胡人”俑的头部和身躯,都是在金秋十月里相隔不久而得,我对它们的组配也是记忆犹新,分别道来,过程是历历在目。左旗石展得“头石”。十一长假,我与夫人去了夙愿已久的玛瑙之乡阿拉善左旗,赶了一次石展“大集”。我们早上从西安出发,经过10个多小时的自驾旅途,于10月1日下午5点多到达了左旗。为了挤时间,我们迅速找了一家宾馆,办理完入住手续后便马不停蹄地去了世博园附近的展会市场。左旗的奇石市场,真是名不虚传,一排一排摊位排列有序,有看不到头的感觉。每个摊位上,玛瑙、戈壁石、、泥石等等品种繁多,让我这个第一次见识这样大市场、市场中的石种如此丰富的奇石爱好者,大有应接不暇之感。因为这次在左旗的时间有限,面对如此大的石市,我给自己制定了淘石“攻略”。即:先粗放地逛市场,整体过个眼,然后筛选重点摊位,主攻“淘宝”。在“整体过眼”过程中,我驻足在一位五十多岁的蒙古牧民的石摊前,随手扒拉了一下伊利牛奶箱中的一些珠状玛瑙石,忽然看到了一个白色的、中指头大小的长圆形玛瑙,其纹理有人头像的特点,于是便捡了起来,细细端详,真是一个五官明显的人脸石啊。向摊主问价,牧民说挑选一个五十元,我还价三十元,牧民说今天一天没开张了,成吧,卖给你开个张。当时,我也没再多看、多想,付款后就装入了口袋,然后,继续进行我的觅石寻宝行动。从左旗回到西安后,我将左旗购买回的奇石,按自己的分类,放入了奇石箱中。说实话,那个左旗淘得的白玛瑙人头,此时还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和重视。西安石展遇“身躯”。左旗回到西安后,只一个多星期就进入了十月中旬,这一天,突然接到石友老杨的电话,他对我说,曲江展览中心石展开始了,你去了没有?曲江展览中心举办石展的信息从网上看到了,但因节后手头工作忙,我还没有抽出空儿去逛石展,老杨的电话是一个提醒,也好像是一个督促。这天中午吃完饭后,我利用午休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到了曲江展览中心。步入展区一看,来参加石展的商家还比较多,特别是有六、七家内蒙来的石商,是近两年内蒙石商来西安参加展会较多的一次。我无心看其它地方的石种,只驻留在了内蒙石商摆摊的片区,看戈壁石和内蒙玛瑙。在一女士摆的摊位中,有一个用木板撑着的简易展架,上面有序地摆放着一个一个小品石,女摊主见我到来,便口若悬河地介绍起木架上的一个一个小品石:这个纹理好,那个质地好,这个造型好……可见她对自己的奇石小品是熟悉于心,精心经营着。介绍中,她拿起一个造型奇特的黑皮戈壁石对我讲,你看这个石头,它皮色好,老包浆,造型如一个舞姿韵味十足的、飘逸洒脱的舞者,有头、有身、有手臂,形态和神态都很到位,十分难得。听了女摊主的介绍,我拿起该石认真端详、品味、欣赏,觉得女摊主的大多数表述确实不假,也不过分,一些描述也与该石相符,但有一点就是人头和身体不成比例,头只有黄豆大,太小了。但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标准的人体石啊,而且非常精典,我暗下决心要得到它。因为价高,而且价格“搬”的特别硬,如何让她降价?我心思了一会儿,决定顺着摊主对该石的“认知”与解读入手,向她发起了“进攻”。我说,身体、手臂都可以,但人头太小,与身体非常不成比例,是一个畸形人物,这么高的价,不值。因为我说到了要处,女摊主无可辩驳,她只有退一步,反复讲石头的韵味和老皮特点,抓住她对我的评说认同的时机,我适时进行砍价,与女摊主讨价还价,经过你来我往近一个小时的反复“较量”,女摊主终于降了一点价,我感到再向下降价的可能性不大了,如此时不买,错过手了,过后就可能会遗憾、后悔,只好掏钱付款。

身体太精彩了。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收集的众多“头”石与刚得到的身躯石“匹配”。一个又一个,尝试了许多,都不合适,当用前些天刚从左旗淘到的白色人头石与它组配时,太妙了,竟有天造”一对“的感觉,于是,“胡人”俑就诞生于世了。有词为证:大漠古丝道,幽然牵驼游,奇石本有灵,“胡人”再生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