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怎么评价李白和杜甫(你喜欢李白杜甫)

直觉解读文学大家

柳袁照

李泽厚在《苏轼的意义》中的一句“其实,苏轼的文学成就并不高”的话,引起了在朋友圈里讨论。李泽厚是以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为参照物的,他的意思或许是指苏轼的诗不如他们三个,然而又说苏轼是全才。苏轼是“全能冠军”,拿每一单项出来,或许不是第一、第二,不过至少能进去前十吧。每一个单项不是第一,但这些单项合在一起,那不就是简单的加法,是乘法了。说明什么?用今天的时尚话就叫“跨界”,在“边缘”地带发展。也有朋友不同意李泽厚的看法。认为看山看水,各人所爱。什么叫“文学成就”?好像也没有绝对的定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立场不同,视野不同,认知也不一样。一位郑州网名叫米兰的朋友讲得有趣,她说:“李白是青年气质,EDG,NB!2035坐着高铁去台湾!杜甫是壮年气质,白菜都储好了么?对美战略准备咋样了?苏轼是中年气质,寒冬已至,过好每一天,小火炉支好。陶潜是老年气质,准备拍菜园雪景。”哇,一下子把我逗乐了。时空跨越千年,用今人作比,用今人的生命、生活状态去作比,生动形象,不可捉摸的变得可捉摸了,一头雾水一下子成了雨后彩虹。四个人用三个年龄段来作比,李白是青年,而且比得很时尚,EDG,NB!2035坐着高铁去台湾!不由得让人会心一笑。像吗?认真想想还有点,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 人生得意须尽欢”“ 千金散尽还复来” “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复醒”“斗酒十千恣欢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性情,如何青年的性情,豪迈,冲天的牛气,不可抵挡。

苏轼怎么评价李白和杜甫(你喜欢李白杜甫)(1)

杜甫的茅屋

杜甫与苏轼是壮年与中年(我以为壮年与中年可以合并),一个是没有想开的中年人,整天忧国忧民,国事家事事事关心,心情沉重。一个是想开的中年人(其实行动上也没有想开),世事看淡,想淡泊又割舍不了。米兰说他俩:一个是“白菜都储好了么?对美战略准备咋样了?”一个是“寒冬已至,过好每一天,小火炉支好”,历史联系现实,现实生活运用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惟妙惟肖,令人哑然失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何不是最好的写照与注脚?

苏轼怎么评价李白和杜甫(你喜欢李白杜甫)(2)

苏轼的赤壁

陶渊明是老年,老年是返璞归真,是大江大河之后的平淡,是悬崖瀑布下的一泓深潭。米兰说是菜园子里拍雪景,情趣都在看淡了一切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平常人的生活,平常人的生活一旦进入了诗人的境界,那么,这种平常瞬间就被升华。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没有华丽的词句,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缠绵伤感,日常,只是日常。并没有躲进深山老林,仍然在“人境”,即柴米油盐的尘世,面对车马,却无车马的喧闹,为何?因为心静平安,所谓“大隐隐于市”。菊花、篱笆、远山、山嵐、飞鸟,这些平常之物,是人生的“真意”,何谓“真意”?想说清楚却又不知道如何去说,干脆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无欲无所求。青年人是李白,中年、壮年是杜甫、苏轼,老年是陶渊明。说得对也不对。李白、杜甫、苏轼、陶渊明也是多元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遇下,他们的表现、表达也不完全一样,都只是相对而言。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也不一致,有人生理年龄小,心理年龄大,有人生理年龄大心理年龄小,也只是相对而言。

苏轼怎么评价李白和杜甫(你喜欢李白杜甫)(3)

李白醉月

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的诗文是我所爱,还不仅仅只是他们几位。米兰的解读,风趣、幽默,顺手拈来,俗而雅,于是我向米兰请教,请她说说对屈原、李清照、柳永的看法,继续打比方。很快回答来了。米兰说:“屈原不是人,他是一阵风,冲天香阵透人间;李清照不是人,她是一树花,浅照爱晴柔;柳永不是人,他是一泓水,清透入人心。”屈原、李清照、柳永是什么?原来他们都不是“人”,即不是一般的饮食男女,一个是“一阵风”,一个是“一树花”,一个是“一泓水”。也无需问风、花、水各属于哪个年龄段,灵动的答案是直觉,最本真最真实,无须推理、论证,生命的本意,只属于原本的他自己,无关乎其他人什么事。正如柳永所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021年11月13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