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梦的解析第一章)

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梦的解析第一章)(1)

序:作为心理学经典著作,《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为人类潜意识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小编抱着学习的态度,秉承还原经典书籍的原则,按照原书的段落结构,从中提炼各章节主要论点进行概述及心得分享,后附本章节精华笔记。

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梦的解析第一章)(2)

第一章 有关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

本书的第一章实际所占全书篇幅的近1/5,有趣的是在一些译注版本中却经常被缩略为短小的一节(插图版仅2页带过)。可见在经典翻译及科普书籍中,内容的缩水导致读者很难真正理解到作者的意图和起点,以误传误,越传越偏。特别是经典,正是经典书籍造就了现今各个学派的基础,更需要认真品读,也是今天小编做此《经典重读》的意义所在。

本书的第一章以历史的角度,从梦与生活的关系、梦的材料、梦的刺激和来源、梦的遗忘、梦中的道德感、梦的功能、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等八个方面阐述及引用了冯特、斯图吕贝尔、布达赫、莱蒙、鲍纳特利等前人的对梦的认识和研究文献。

本章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做选题之前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进行梳理和消化,避免了从零开始,又避免了重复研究,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内化思考,逻辑缜密。要读懂佛洛依德,就要从本章中了解他受了哪些前人的影响和启发,又是如何发现前人理论的不完整及导致更深入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本书第七节(梦及其功能的理论)的引述中了解到,弗洛伊德并不是历史上解析梦的第一人,梦的隐喻理论在弗洛伊德之前就早有存在。沃凯尔特(1875)就提出除房屋象征外,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来表示身体的那些可以产生梦的刺激的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五节(梦的显著的心理特征)中,针对梦作为精神产物的价值问题列举了数十位心理学家的不同论点,有从贬低梦的价值到重视梦的价值。作者客观的列举了各位心理学家的观点,难能可贵是作者并没有作出自己的判断和立场去影响读者,而是根据不同的讨论,提炼出来一个研究的基础:梦存在某种显著特征,并且在基本方面是普遍适用的。自此全书的论点及根基才得以开展,才将梦由哲学的精神研究引向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

1909年在《梦的解析》出版9年后,再版时作者专门对第一章导言做了补充说明(原文附后),体现了作者对自己的理论的信心及真正具有导师级的肯定。

尊重并理解他人工作成果,但不轻易相信权威,敢于突破,科学的思维模式,这才是成就弗洛伊德成为精神分析奠基人的原始动力所在。

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梦的解析第一章)(3)

本章精华笔记

在本章中作者通过引用和阐述了前人(20世纪之前)对梦的著作及相关研究。

● 史前观点:梦与他们所信奉的超自然世界具有联系,梦是神灵所传达的启示(预示着未来,预兆吉凶)。

● 亚里士多德:梦已成为心理学研究对象,并非来自神灵,也不具有神圣的性质,而是“半人半神”(daemonic)。并非超自然表现,而是遵循人类的精神规律。梦被定义为梦者在睡眠时的一种精神活动。

● 马可罗比斯(Macrobius)和阿蒂米德鲁斯(Artemidorus)对梦按价值划分成两类:一类是受现在或过去的影响,但没有未来意义(失眠症、梦魇);另一类梦决定着未来(预言、未来事件、象征性)。

1.1 梦与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

● 梦的内容依赖于现实生活,当我们睡眠时,我们整个生命连同其一切形式“似乎通过一扇隐形的活动门逃遁消失“,(梦与现实之间)最亲密的关系与相互的孤立隔绝共同存在着。

● 不论梦的最神圣或者最为荒谬的结构,都来自我们已有的外部经验或内部经验。

1.2 梦的材料-梦中记忆

● 梦能够自由地唤起清醒时所无法触及的记忆,这一事实非常突出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 一个人能否发现梦中某些元素的来源,是个机会问题。

● 梦中再现情境的材料来源之一——既没有被记忆,也不会出现在清醒时的思维活动——童年的经历。

● 梦中所记还有许多无足轻重和无关痛痒的琐事。

● 梦表现为某种再现活动,这种活动即使在夜间也照样工作,它本身就是目的。

● 梦并不复制经验,梦只向前迈进了一步,在这整个链条中的第二环就被省略了,或以改变了的形式出现,或被完全无关的东西代替了。

1.3 梦的刺激和来源

1)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

● 即使在睡眠中我们的灵魂也和外部世界保持着联系。

● 进入梦的刺激在梦中并不以其真实的形式出现,而是与它相关的另一种形式呈现。

● (梦和外部刺激)具有某种密切关系,但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关系(默里)。

● 在睡眠中,心灵是在有利于形成错觉的条件下接受来自外界刺激的,错觉具有不确定性(斯图吕贝尔&冯特);

2)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

● 梦中错觉的产生中,主观的视觉和听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梦中幻象是由我们所熟悉的主观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这些感觉在清醒状态中是无形的,但当我们视野变得黑暗时就能显示出来了,耳中铃铃或嗡嗡的声音也同样同样如此。其中最为重要的时视网膜的主观兴奋。(冯特,1874)

3)内部(器官的)躯体刺激:

● 在睡眠中心灵对躯体事件有着比清醒时更深更广的感觉意识,它必须接受身体各部位刺激的印象,并受他们影响,这些我们在清醒时是注意不到的。(斯图吕贝尔,1877)

● 很多情况下,内脏器官的严重不适显然构成梦的诱因。多做焦虑梦是心脏和肺部疾病的征候。消化系统的疾病方面,梦多涉及对食物的享受与厌恶等内容。

● 假设:内部器官不必处在病态就可以产生刺激并能传到休眠状态的心灵——这种刺激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梦中意象。

● 白天,有机体内部和交感系统的刺激对我们的情绪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潜意识进行的。但在夜间,当我们的思想不再为白天众多纷纭复杂的印象所包围,从自身内部来的刺激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叔本华,1851)

● 机体决定性的感觉可以分为两类:构成一般心境的普通感觉和有机体的植物性系统的主体部分(肌肉、呼吸、胃、性、皮肤)所固有的特殊感觉。已引起的感觉根据某些联想法则唤醒一个对应的认知意象,它同意象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机体结构,不过意识对它的反应都是病态的。因为它根本不注意感觉问题,而是集中注意于与之相伴随的意象,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真正的事实总是被误解。这一过程又称为:进入梦境感觉的“超具体化”(trans-substantiation)。(克劳斯,1859)

● 即使是躯体刺激理论,在关于决定梦意象时也不能完全成功地排除其任意性。

4)纯心理刺激源:

● 以前大多数作者都倾向于把促使梦形成的精神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任何表明精神生活以某种方式独立于明显的机体变化或者表明精神生活自发性的迹象都会使现代精神病学家慌成一团,仿佛承认了这一点就不可避免地要回到自然哲学和对心灵性质进行形而上学解释的时代。

1.4 为什么醒后会产生梦的遗忘

● 它们太微弱或因为所引起的兴奋太小;我们在清醒时,容易忘记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而大多数梦象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历;大多数梦都是不易理解和缺乏条理的。(斯图吕贝尔,1877)

● 梦极少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序的整体,它只是从中挑选一些细枝末节,这些细节从其心理境脉中被剥离,而这些境脉正是清醒时的记忆所必须的。这样,梦的组成在心灵的精神秩序的组织中就难以找到位置。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帮我们记住它们。

● 大多数人对他们的梦不感兴趣。

● 清醒状态和睡眠的存在感觉(coenaesthesia,又译普通感觉)的交替不利于两者间的相互再现;梦中观念材料不同于其在清醒生活中的排列方式,使得他们无法在清醒的意识中得到解释。(鲍纳特利,1880)

● 当我们回忆这类梦时,我们总是——并非有意地,也没有注意到这一事实——把梦中意向之间的空隙填补起来…人的心灵有一种很强的关联地看事物的习惯,以至不明智地把原本并不连贯,无关联的梦也连续地看待了。(詹森,1855)

1.5 梦的显著的心理特征

● 梦主要以视觉意象进行思维,但也不是完全如此,它们也用听觉意象,并且,也在更小的程度上用其他感官印象。在梦中也还会有许多事情作为思想或观念出现(正如在清醒生活中一样)——也就是说,它们可能是以言语表达残余物的形式出现。然而,梦的真正特点只在于它们的内容中表现为意象的要素,相比较于记忆的呈现,它们更像是感知的呈现。

● 梦的基本特点包括:(1)在梦中,心灵的主观活动表现为客观形式,因为我们的知觉官能把我们想象的产物当作了感觉印象……(2)睡眠象征着我们自我权威的结束,因此,睡眠带来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伴随睡眠而出现的意象只有在自我权威削弱之后才可能产生。(布达赫,1838)

● 心灵对梦幻觉信任的问题。这种信任只有在自我“权威性”活动停止之后才产生。在这方面,心灵在正确地发挥它的功能,并与它自身的机制相协调一致。梦的成分绝不仅是一种表象,而是如清醒生活中通过感官媒介产生的心理经验一样真实。…梦中心灵同其意象和知觉的关系,与清醒状态下是一样的。(斯图吕贝尔,1877)

● 只有在我们的心灵不受感觉刺激激活的条件下,睡眠才能发生……但是睡眠的真实先决条件并不是感觉刺激的缺乏,而更是对这种感觉刺激的兴趣的缺乏。为了保持心灵的平静,一些感官印象可能是很必要的。磨粉工只有听到磨盘转动的声响才能入睡,夜间习惯点灯入睡的人,在黑暗中却难以入睡…如果一个感觉刺激对某人具有重要意义,则刺激的消失也可以将他唤醒。(布达赫,1838)

● 一旦入睡,立刻就涉及一种精神活动的丧失,即对观念秩序的有意识导向的能力。

● “不连贯性”是梦的一个本质特征。(莱蒙,1855)

● (梦是)来自不同来源的感觉刺激总和,首先在心灵中唤起一系列的观念,这些观念以幻觉的形式得以呈现…因此是一种错觉形式。根据大家所熟悉的联想规律,这些思想联结起来,又是根据相同的规律,唤起更进一步的一系列思想(或意象)。所有这些材料在可能的情况下被残留在心灵中的组织与思维的功能所加工。全部过程中仍未被发现的是决定来自非外部来源的意象按照哪一个联想链发展的动机问题。

● 所有这一切对梦进行的努力都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信念的基础上:梦的确存在着某种显著的特征。这种特征在梦的基本方面是普遍适用的,足以清除那些明显矛盾的问题。

1.6 梦中的道德感

● 在梦中我们不会变得更好或更有道德感。相反,意识在梦中似乎保持了沉默,因为我们在梦中没有同情,还可能犯下最丑恶的罪行,如盗窃、暴力或谋杀,对这些我们都感到无动于衷,并没有悔恨。(詹森,1855)

● 生活越纯洁,梦也就越纯净;生活越肮脏,梦也就越污秽。他坚信人的道德本性也持续于梦中。(希尔德布兰特,1875)

● 考虑梦的不道德情况时,必须承认梦的隐含内容以戏剧化形式出现,承认极其复杂的思想进程凝缩到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而且还要考虑到它们所进行的方式,梦的观念成分变得如此混乱甚至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对于梦中的罪过和错误的责任可以一笔勾销这件事,他是相当犹豫的。(希尔德布兰特,1875)

● 一方面是我们觉得梦境是我们能对自己的思想负责的最遥远和最偏僻的区域,而且在梦中我们的思想与现实自我的联系如此松散,以至于我们很难把它看做是自己的思想;不过,既然我们不得不明确表示对梦中这些思想存在的否认,我们也就在同时承认了,除非扩展到梦这一遥远的区域,否则我们的自我辩解就是不全面的。所以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尽管是无意识的——说出了事实的真相。不可能想出任何一个梦中的行为,其原始动机是没有以某种方式通过白天的心灵(无论是愿望、欲望或冲动)而完成。(希尔德布兰特,1875)

● 梦使我们偶然瞥到人类本性最深层的隐秘之处,这些地方我们在清醒时是无法进入的。(希尔德布兰特,1875)

● 接下来提出的问题是,在梦中出现这些不随意观念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夜间的这些道德不和谐的冲动对研究清醒和梦中心灵的心理学意味着什么。

● 在梦中,一个人把自我完全地显示出来,完全是原始、赤裸裸的毫无装饰的样子,一旦他摆脱了意志的控制,他立刻就变成了各种激情的玩物。可是在白天,良心、荣誉感、恐惧等把他同各种激情隔离开来并把他保护起来…梦中所展现的是人的原始本性。可以说人回到梦中就是回归到自然状态。他的心灵被后天的观念侵蚀得越少,他在梦中受到与之性质相反的冲动的影响就越大。(默里,1878)

1.7 关于做梦及其功能的理论

● 人们会发现各种理论是如此不同,这主要在于它们选择了梦的不同特征作为最基本特征,并把它作为解释和联系的出发点。

● 如德尔波夫(1885,第221页以下)等人的理论,认为是白天的精神活动全部在梦中得到延续,他们假定心灵并不入睡,它的机能仍保持不变;但因处于睡眠状态之中,它们和清醒时不同,在睡眠中它的正常功能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于这些理论所产生的问题是,它们是否能在睡眠条件下将梦和清醒思想,完全加以区分。此外,它们也不能表明梦具有任何功能。

● 还有一些理论与前者相反,认为梦是一种低级的精神活动,是松散的联想和材料进入的减少。根据这些理论,睡眠对心灵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使心灵与外部世界相隔绝,而且还挤进精神机制并使它暂时停止工作。如果我大胆地引用一个精神病学方面的比喻,可以这样说,第一组理论是按偏执狂的模式来构想梦,而第二种理论则认为梦类似于心理缺陷和精神错乱。

● 一些理论划为第三类:它们认为梦中心灵具有一种执行特殊心理活动的能力或倾向,而这种心理活动在清醒时是很大程度上不能或完全不能完成的。让这些能力发挥作用也就使梦具有了一种实用性的功能。许多早期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梦的评价都属于这一类。

● 做梦是心灵的一种自然活动,它不受个体能力的限制,不受自我意识的干扰,也不听从自我决断的指挥,而是各感官中心自由运行的活力。(布达赫,1835)

● 布达赫等人将心灵自由使用其力量的狂欢看做是心灵为新一天的工作而消除疲劳、积蓄力量的条件——事实上,就好像心灵在享受某种假期。普金耶(Purkinje,1846,第456页)以更为坚定的态度描述了梦的恢复和治愈功能。把梦解释为一种只在睡眠时自由扩张的心灵的特殊活动,这一意义深远的观点最初是由施尔纳在1861年提出来的。

● 房子连成一条长街可能表示由一根肠子所给予的刺激。还有,一间房子的各个局部可以指身体的某一部分。于是由头痛所引起的梦中,头可能由一间房子的天棚来表示,而天棚上有一些令人讨厌的癞蛤蟆一样的蜘蛛。如呼吸着的肺可以用燃烧着的火炉来象征,火焰咆哮发出风吹过的声音;心脏可以用空匣子或篮子来代替,膀胱可以用圆袋形的事物或任何中空的物体作为象征。由男性生殖器的刺激而产生的梦会使梦者梦见竖笛的上部、烟斗的含嘴部分或一块皮毛。这里,竖笛和烟斗可能代表男性生殖器,而皮毛可能代表阴毛。如果这类梦发生在女人身上,那么大腿中间狭小的区域可能被表现为被房屋环绕着的庭院,阴道可能表现为通向院子的又窄又滑的小道,梦者必须通过这小道去给一位先生送一封信。(沃凯尔特,1875)

● 梦的想象或许也不仅注意到产生刺激的器官的形状,而且还可能象征这一器官所包含的物质。肠受到刺激会使梦者沿着一条泥泞的街上走,而泌尿方面的刺激会使梦者走到一个泛着泡沫的小溪。(沃凯尔特,1875)

● 施尔纳的象征化想象没有功利性的功能。心灵在睡眠中与作用于它的刺激嬉戏。人们很可能会怀疑它是在捉弄他们…十分明显这一理论具有任意性且不遵循任何研究准则。不客气地说,我对那些置施尔纳的理论于不顾的傲慢态度十分不满,他的理论是建筑在他所做的梦的基础上的,是建筑在一个十分关注梦而且对研究心灵中的模糊之处似乎具有很大个人天赋的人的基础之上。此外,这个理论所研究的主题,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神秘的,但无论是这个主题本身,还是其意义,无疑也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对这一主题,精密科学除了否认它的意义和重要性外,没有作出任何贡献,这也是精密科学自身所承认的。

● 我希望能够证明,在施尔纳的努力的背后,确有一些现实的成分,虽然人们目前对这些现实的成分还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并因而缺乏作为关于梦的理论所必须具备的那种普遍性的特征。

1.8 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 当我们谈及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时,我们会想到三个方面的问题:(1)病因学和临床上的关系,如梦显示了一种精神病状态或者梦引起这种状态,或者梦后留下精神病状态;(2)如果患有精神疾病,梦就会发生变化;(3)梦与精神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者的相似性表明了它们本质上是同源的。

● 梦与精神错乱之间有着无可辩驳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一直延展到它们的细节特征上,是有关梦生活的医学理论的一个强劲动力,这一理论把梦看做是一种没有用的干扰过程,是精神活动减弱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期望沿着精神障碍这一路线找到对梦的最终解释,因为,众所周知,我们目前关于精神障碍根源的知识还很不足。相反,我们对梦的态度的转变同时很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对精神障碍内部机制的观点,因此当我们致力于为揭开梦之谜带来一点启示的同时,我们也正朝着解释精神疾病作出努力。

1.9 后记(1909增加)

● 在第一版至第二版的期间,本书并未增添任何关于梦的问题的研究文献,这是有理由的。在读者看来,这似乎不令人满意,我自己却对此十分坚定。在完成导言一章之后,促使我论述早期作者对梦的研究方法的动机已经消耗殆尽,继续这一任务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而其结果也不会有多大成效或指导意义。因为在之后的九年中,不管是事实材料,还是对此论题有益的见解,都没有什么新的或是有价值的进展。


重读经典!《梦的解析》第二章:梦的解析方法大揭秘!

重读经典!《梦的解析》第三章:梦是愿望的满足

如果您也是心理学爱好者,热爱学习,喜欢经典,欢迎各位关注,如果你有想读的经典也可以给小编留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