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1)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2)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人在杭州孤山买地筑室,创立印社。历缕时空,坚韧前行。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时至今日,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已成为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3)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4)

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 图源网络

虽然,自第七任社长饶宗颐逝去,百余岁的西泠印社再次寂于江湖。但“义”“士”“侠”、“禅”“隐”等中国士大夫的精神流续不绝。以印授信,这份基于中国文人对金石精神的推崇而理想主义式结社的百年大社,折射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百年精神史。新时代新征程,此类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活态传承必将进一步促发优秀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当然,时间久了,传说自是少不了。2023年就120岁的西泠印社坚守历史文脉,传承文化基因,无论或隐或显,均从未远离。不妨通过一些江湖流传已久的“误解”来反观此老字号社团的绝代风华,让历史生辉,使金石永存。

第一怪:西泠 冷不冷?

这是一个老梗。

古今中外,估摸有不少人曾把“西泠印社”的名字写错,尤其那个“泠”字,很多人第一次的本能反应都是“冷”字。当然,一点之差,失之千里。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5)

据说在某次西泠印社的例会上,启功先生发言,提到“西泠”如何如何,旁边有人好心提醒他:“是‘西冷’呀。”段子手启功先生秒回:“你冷,我不冷。”

似乎这个段子还有后续。启功先生的弟子俞宁对个江湖传说生疑:自己十四岁随启功先生问学、习字,先生常常以“您”来称呼自己,更何况外人。于是,他向章景怀(启功先生没有子嗣,章景怀是启大妈五弟的儿子,照顾启先生生活近三十年)求证。章景怀确认启功的原话是“您冷,我不冷”。俞宁还就此感慨了下:先生用幽默来否定对方的意见时,总能不失温良恭俭让的风度。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6)

启功先生 图源网络

“泠”字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多,拼音是“líng”,意思是“清凉、凋谢”。其实,西泠印社的社名源于离它很近的那座西泠桥,此桥又名西林桥、西陵桥,旧为渡口,经改建,现为斜坡桥面的单孔石拱桥,桥的隔壁是才女苏小小的冢,再走个几百米就是武松的墓…仅这一小块土地,就已包含如此丰富的历史人文。

不过讲真,西泠“冷”还是“不冷”没人知道,但这个段子多少说明了多数人确实曾对这俩字有过疑惑。后来,聪慧的媒体人顺势而为,还真就此建了个“西泠不冷”的公共号,运营的也还真不错。

第二怪:社长总不在?

对一个社团而言,掌门人无论如何都是极重要的标配。

西泠印社不仅明白这个道理,更直接将标准提到顶格。比如,为挑选首任社长便深度研究了十年,最终才定下吴昌硕。若一时没有合适的?那就空着呗!绝对宁缺毋滥。

自1904年建社起至今的119年时光里,西泠印社只有七位社长: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他们都享高寿,但好几位都是耄耋年纪才上任,任期不长。所以百多年间,西泠印社是有社长的时间少,没社长的时间多。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7)

西泠印社七位社长 图源网络

不过,虽只有七任社长,但各个都是绝代精英。秉承“学术第一”的治社原则,西泠印社从未含糊

吴昌硕公认是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承前启后的全能巨匠,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社会影响力极大。

马衡早年即以学识渊博、精于文物考证鉴别而名闻遐迩,一生致力于金石考古研究,许多研究结论至今被国内外金石考古学界视为定识,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曾力保古物无损。

张宗祥少有奇才,读书过目不忘。历任教育司教育课课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温州瓯海道道尹、平汉铁路局秘书等,更为保全文澜阁四库全书做了诸多贡献。

沙孟海幼承庭训,出自天禀,以学业超群被誉为“甬上四才子”之一,工楷、行草书,代表了北碑雄强一路而开一代风气。一生著述宏富,理论新奇,对宏扬我国书法篆刻等传统艺术作出巨大贡献。

赵朴初自幼酷爱诗词及书法,长期从事佛 教和社会救济工作,长期在宗教、史学、文物考古、书法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独树一帜。

启功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有诗、书、画“三绝”之称,还是著名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

饶宗颐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六十多年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成就卓越,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8)

仅从此番社长人选便可看出四名创始人的阔大格局。其虽名为印社,实不止于此,其中之理便如中国画绝不止于绘画般。四位创始人认定印学是种学问修养,所以定要吴昌硕撑起社长大旗,其实就是籍此告诉天下人:西泠印社志不仅在“印”

2018年2月6日凌晨,随着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先生仙逝,西泠印社社长之职又又又又又又又空缺了。

对此,西泠印社淡定如常,没老大又怎样?早就习惯了呀!

第三怪:镇社之宝是石头?

没想到,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不是印章,竟是块石头,居然还是众筹得来的。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9)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10)

1852年,浙江余姚客星山下一个村民在山里取土,挖到一块石料,清除泥土后发现有字。经研究,当地人认定这块石碑非同一般,要好好保存。几年后太平军袭来,藏石之地被毁,石头也被推到垒作灶台,埋锅造饭。兵退后,人们发现“石受熏灼,左侧黔黑,而文字无恙”,真正天佑宝物。

此碑出土时碑额已断缺,后经考证,这块石头高93厘米,宽42厘米,共存217字,碑文刻划浑厚、遒劲,书体介于篆隶之间,经鉴定属东汉建武年间,为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浙江第一石”。内容记录的是一位名通的汉代地方官“三老”祖孙三代的名字(讳字)和祖、父辈逝世的日子(忌日)。“三老”是汉代掌教化的官职,立此碑的目的是让后代子孙在言语文字上知所避讳,并且记住祖先的德业,晓得祖先的忌日,便于后人祭祀,故取名“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此碑对研究我国碑刻制度及发展和墓志的起源具有极重要价值,也是研究东汉时期官制与文字、书法沿革的重量级实物。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11)

西泠印社《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图源网络

随着身份逐渐明朗,这块汉碑很快声名远播。只是,名声大了不见得是啥好事,不仅觊觎者增多,更有消息传来,日本古董商打算买走它。上海古董商人毛经畴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在上海任知事的浙江绍兴人沈宝昌。沈宝昌认为古物不应外流,当即开启了一场护宝之争。浙人纷纷响应,社会名流慷慨解囊,印社同仁踊跃认捐,65人共筹大洋11270元,其中8000大洋买碑,剩下的钱就专门建了一座石室收藏它。

1922年7月石室落成,社长吴昌硕作记略述其事。至此,三老碑归藏西泠印社,呼应印社宗旨,成为镇社之宝。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12)

对石头,国人总是有着某种深邃又浓郁的感情。从“女娲补天”到《西游记》中孙悟空从灵石中跃出,再至《红楼梦》开篇一块“无材可去补苍天”的灵石与僧道对话,沉积诞于地球之表的石头苍古而悠久,落于西泠印社,便是一次被人拾于心神间的艺术重生。

第四怪:孤山路31号找不到?

孤山路31号,其实就是西泠印社的地址。

然而,就算标的如此清晰,估计还是有很多人会找不到。尤其是游客,到了附近,不是被水光潋滟的西湖勾了魂,就是迫不及待地跑到隔壁楼外楼拍照,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那个小小的圆形拱门。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13)

孤山路31号 图源网络

对,就是那堵很不起眼的青灰色围墙上的小小圆形拱门,暗红色门身低调朴素,门楣“西泠印社”四个字几乎与墙面同色,很容易被忽略。

可只要抬脚迈入,便会发现洞天别具。热闹的西湖忽然就成了这处隐秘之地的绝佳背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真意欲辩已忘言,历史长河的惊涛骇浪中它从容淡定,于深邃凝重中生机勃勃。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14)

人文纪录片《孤山路31号》 图源网络

这里,就是西泠印社的家园。范围虽不大,但地理环境绝佳。其面朝西湖,背靠孤山,吸收诸多日月精华,加上人文金石气息持久滋养,时代潮流反复涤荡,灵气汇聚。院藏天地间,静隐自然里。虽曲径环绕,不熟悉的人容易迷路,但处处皆景,时时惊喜,山水点滴均是历史之痕,经漫长积淀过滤与沉浮,真的是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15)

西泠印社图 图源网络

这里更处处充满文人的小心思。如一条“鸿雪径”,取意苏轼《和子由渑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柏堂、竹阁、仰贤亭、四照阁、观乐楼、华严经塔等建筑均依自然山势而立,匠心独具,尤是站于空旷处俯视西湖,直面无垠水面,微风骤起,临春风,思浩荡,实是妙趣连连。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16)

西泠印社内景 图源网络

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西泠印社创建之初并未只简单地买块地盖房子建社团,而是运筹帷幄营造天地,在城市与自然的分界处打造了这个大院子。这方峰隐世界的传世驻地“出”既能心观天下,“入”又可回归自我,妙哉妙哉。

沧海桑田千万载,万物谢了又长生。西泠印社所在的孤山,不过是西湖边最小的一座山。不高,却看得很远,不大,却文脉悠长。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17)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18)

©️禁二改丨盗用

文字丨 邹萍 编辑丨李童

西泠印社艺术(雅昌专稿西泠印社120年的江湖异闻)(1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