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设计书籍排行榜(如何用服务设计)

什么是服务设计?

我是加入桥中之后,第一次接触服务设计。经历了一年半时间,访问了公司每一位服务设计学习者、服务设计实践者,作为第二作者写了一本关于服务设计的书,了解了服务设计的诸多应用,并亲自实践了其中的部分方法论,不敢说我完全了解了服务设计,但至少,我学会如何用服务设计来写一本书,并将之推动上市。

有趣的是,在写这本书之前,我曾经在国内一家非常知名的商业管理杂志实践了10多年,采访过上千位CEO,出版了数百篇专业类文章,这么写文章(如果将一本书看做一大篇文章的话),我是第一次。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服务设计的书,更是一本用服务设计方法论写的书。

为什么这么说?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分别用了以用户为中心、原型、共创、迭代、整体性的方法;在书稿成稿之后,我们又用了以用户为中心、原型和测试的方法定下封面,有些方法,在出版过无数名著的出版社看来,也是很前沿、值得参考的实践。

这是我们讨论的一部分,彼时书名未定,部分章节尚在规划中,而已有负责人的章节就会有更多的逻辑和细节

这是我们讨论的一部分,彼时书名未定,部分章节尚在规划中,而已有负责人的章节就会有更多的逻辑和细节

事实证明,这种共创方式在写作初期非常有价值,尤其服务设计是一门实战学科/科学。

在服务设计的发源地欧洲,这门学科也只有20余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实践落地不过10年,它需要每一位实践者参与讨论每一个知识点的定义、逻辑细节。这些实践者中有我们的全职员工,他们会把实操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抛出来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有还在学习中的学生,他们不仅去查最新的书籍和数据资料,还会把问题带到他们的学校和社群,组织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把讨论和核心和焦点带回来和我们一起共享。这让我们每一天的头脑风暴成为真正“风暴眼”,聚焦了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真正的核心问题。

这些便利贴每天都会经历各种调整,而每周我们都会重新审视整体逻辑,又会找出新的逻辑方案,自我迭代。在整个内容共创过程中,因为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带来全新的思考维度和更多的专业知识,逻辑和内容就会再次经历挑战。

我们一共经历了4、5次大规模迭代,日常精细逻辑更迭无数。我们用了近乎一半的时间不断调整大逻辑完善架构,又用了大量时间来细抠每一个定义和逻辑细节,同时细选案例和表述,完善文字。

因为赶4月下旬的服设未来大会,我们在交稿后还掐着点夜以继日的完善注释和其他后期工作。特别感谢华章经管的诸位编辑给我们的全力支持,半夜了还在和我们在微信电话里即刻互动,以及父母和孩子对我工作的极力支持,多少个夜晚和周末我都抛开他们独自工作。

书稿只是一本书的基础。在封面设计上,原型的力量体现得尤为强大。

服务设计书籍排行榜(如何用服务设计)(1)

最初,我们的设计师做了十多个封面,我们先是内部投票选出一个我们最喜欢的封面。我们非常喜欢这个封面,以至于为内部很欢乐地为这个封面做了好多衍生品,大家在群里相互欢笑炸锅。第二天我们就意识到我们是做创新咨询的,服务设计是我们核心方法论,我们笃信服务设计的方法论,这意味着我们不能自娱自乐,我们要听客户的声音。

怎么才能听到客户的声音?当然不能拿电脑或者pad给大家做测试。我们按照书的标准尺寸和大概厚度,打印了我们设计的封面和封底,并从书架上挑了尺寸和厚度类似的书,把封面封底包在书上,做成原型。

原型刚一做成,奇妙的事情就开始发生。最初我们都喜欢左下角拳头的设计,觉得超有力量,但当原型制作完成,我们又觉得右下角银色封面很雅致又不乏动感。

但是,原型不只是原型本身,重要的是把原型放在它最常见的场景中测试,原型才有真正的意义。书最常见的场景除了阅读本身就是书店里第一次接触并诱发交易的场景。于是我们拿着上述原型书到书店里去做测试和田野调查。

事实是,到了书店,剧情再一次逆转——在一片书的海洋中,各行各业、各色封面中,最简单的反而是最直接、最突出的。而我们做的30+位访谈也清晰地看到大家的选择。

01:00视频

《服务设计驱动的革命》原型测试

回到办公室,我们一边感叹原型的力量,一边意识到,我们是在上海,小数据只能说明部分群众的选择,我们又把封面投放到微信里,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更多的读者来选择。最终大数据小数据结合,选出了现在的封面。

出版社和我们办公室的最初选择其实是一致的,但当听说整个故事之后,他们也欣然同意在最后一刻变更封面设计。

服务设计书籍排行榜(如何用服务设计)(2)

所以,什么是服务设计?服务设计是一种战略设计,帮助企业从全局、系统的角度重新审视其产品、用户体验、品牌、流程和商业模式。服务设计正在深度影响和变革各行各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