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汉字起源在线阅读 汉字歌编写解读

(编者按: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的确是个问题。)

汉字歌是专为少儿编写的识字启蒙歌,显著特点是:聆听跟读,成组识字,同步启蒙,愉快轻松。下面具体解读第19节(历史),回答为什么要这样编写,其中都有那些特点。

文化艺术,历史地理,它们彼此是相互关联的、相辅相成的知识体系。文化必然包含艺术,文化必然拥有历史,历史又必然与地理人文相关。所以,把历史这节放在文化艺术之后,是文章编写过程中统一思考的结构布局,是有心之做。可见,汉字歌不仅帮助幼童识字启蒙,而且间接地传播了一系列文化思想,是识字启蒙教育的创新探索,是全新的教学思路。

现在,首先回顾一下《汉字歌》第19节(历史)的内容:

五千年,炎黄启,

兴农耕,创文明。

夏种谷,商封地。

演易周,写春秋。

战国乱,秦一统。

汉铸铜,三国鼎。

隋运河,唐风雄。

宋建筑,元马蹄。

明出海,清征西。

国民革,新中国。

图解汉字起源在线阅读 汉字歌编写解读(1)

图解汉字起源在线阅读 汉字歌编写解读(2)

显而易见,历史这一节与其他分节在结构上多了两句话12个字。用《汉字歌》八句话的基本编写格式来概述中国历史目录,已经是一个浓缩的结构,其中省略了一些短小的历史朝代,是不能再压缩的格式,而中化文明的历史脉络,必须面对其开始的源头,必须面对炎黄始祖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所以,另外加上文明起源的两句描述,这样,才对得起先祖,对得起历史,对得起未来。更何况文化与历史,其核心就在于情感与怀念、传承与发扬。

历史这一节的第二个文化特点,在于一是讲述朝代名称,二是突出这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特征。下面,分别简要讲述:

首先,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起始于炎黄,延续于今朝,千秋伟业还将传于未来。华夏大地的农耕文明,首先起于炎黄二帝在涿鹿战蚩尤大获全胜的统一之后。

黄帝,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黄帝被尊祀为“人文初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耒耜两种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其中,神农创制的耒,是最古老的农具,湖南的耒阳,正因为是炎帝创耒之地而得名。耒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增加了农业收成,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如何在简述历史时缅怀炎黄千秋伟业,《汉字歌》因此进行了“五千年,炎黄启,兴农耕,创文明”的归纳性描述,尽管是儿歌格式,但却是对农耕文明由衷的崇敬与文化弘扬和传承。在介绍了炎黄农耕文明之后,接下来按照朝代顺序,简明扼要地归纳历史脉络:

一、夏种谷,商封地。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建立者为禹,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延续470余年。根据《孟子·滕文公上》的“夏后氏五十而贡”看来,夏代的部落农民可能在耕种自己的五十亩“份地”外,还要耕种五亩“共有地”,即如赵岐《孟子注》所说“民耕五十亩,贡上五亩”。可见,农耕文明已成规模,非常广泛并受到重视,所以,归纳为夏种谷。谷物,粮食作物的总称也。

所以,一言概之:夏种谷!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

商殷时期,土地属于国王,每一个农民只有通过其所属的公社才能领得自己的那份土地,进而是分封的形式。由于公社所有制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所以在这种公社中,“同养公田”就是说公社的“公田”由公社农民来集体耕种。“公田”上的收获物就作为交给奴隶主贵族的一种赋税。既然存在公田私田,而土地是统一分封的,所以体现出农业文明的一种进步。

所以,一言概之:商封地!

二、演易周,写春秋。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0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周朝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

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又称周侯、西伯、姬伯,周原甲骨文作周方伯。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据说文王善演周易,现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政治理念。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是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一言概之:演绎周!

春秋,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史称“春秋时期”,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所以,一言概之:写春秋!

三、战国乱,秦一统。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时期,亦称战国时代,简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战国是中国的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zòng héng bǎi hé],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

可见,在那255年的岁月里,七国间连年战争,所以,一言概之,战国乱!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之后,到公元前221年时,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其中,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一言概之,秦一统!

四、汉铸铜,三国鼎。

秦末农民起义,刘邦推翻秦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争霸,刘邦战胜项羽,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

公元8年王莽废汉孺子,定都长安,史称新莽,西汉灭亡。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励精图治,选贤纳谏,劳谦有终。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汉朝在科技领域也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其中非常著名的青铜器有:长信宫灯、锉金云纹博山炉、马踏飞隼[sǔn]、镂空云纹壶、楚大官壶等。

所以,一言概之,汉铸铜!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共60年时间)。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从而三国鼎立。因此,《汉字歌》中简称“三国鼎”

公元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所以,一言概之,三国鼎!

五、隋运河,唐风雄。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其中,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沟通江南经济地区、中原政治地区与燕、赵、辽东等军事地区的运输与经济发展,隋炀帝推动了大运河的建造,大运河将中国众多水系连接起来,形成贯通南北的运输网络;带动沿岸城市的发展,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城市,促进各个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民族融合,这使得中华文明加速成为有机体的整体东方文明。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又以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为四个组成部分,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交流。

所以,一言概之,隋运河!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在文治天下的同时,高宗一朝继续扩张征战,史称“唐朝对外的威力,以高宗时为极盛。高宗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最广,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人口也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拒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出现万国来朝局面。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所以,一言概之,唐风雄!

六、宋建筑,元马蹄。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319年。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块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形。为了增强室内的空间与采光度,采用了减柱法和移柱法,梁柱上硕大雄厚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

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杰出的建筑都是佛塔、石桥、木桥、园林、皇陵与宫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园林设计特意追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意境,所以这一时期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油漆得到大量使用,使颜色十分突出。在窗棂、梁柱与石座的雕刻与彩绘的变化十分丰富,柱子造型更是变化多端。

清明上河图内所见的开封城楼,硕大雄厚的斗拱配以轻柔的屋脊。

宋朝社会开始出现官商合流,经济活动空前蓬勃,商业建筑盛极一时。

自北宋起,儒学与佛教复兴,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兴建。

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筹办官学,地方民间也大量举办学校,城乡书院林立。当时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

所以,一言概之,宋建筑!

元朝(1271年—1368年 ),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元“中统”,定都开平府(上都)。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

在那个时代,蒙古铁骑,称霸一时。所以,一语概之:元马蹄!

七、明出海,清征西。

明朝(1368年―1644年 [1]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据《明实录》所载人口峰值为7185万,也有学者指出逾亿 ,也有晚明人口近两亿的说法。

明朝的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其中,

天文气象: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数学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大气折射现象。

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医学医药: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十七世纪中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中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1601年,杨继洲著《针灸大成》。

1617年,陈实功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剂。他注重实践,勇于革新,创造性地进行了截趾(指)、气管缝合等外科手术。著有《外科正宗》,书中对一些肿瘤也作了论述。

1624年,张景岳撰《类经》刊行,同年,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

1640年,《景岳全书》64卷成书。

1641年,吴有性撰《瘟疫论》。

农学农政:

1376年,俞宗本著《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缘嫁接和桑、梨的远缘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问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资料,载明产地、形态、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并绘有精细图谱)。

1547年,马一龙著《农说》(记载了水稻的精耕细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种植经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哲学观点来阐述农业技术的著作)。

1596年,屠本畯(jùn)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记载了沿海一带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为主的二百多种水族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等)。

1608年,喻仁、喻杰合著《元亨疗马集》(著名的兽医学著作,内容包括对马、牛和骆驼的治疗经验,现今仍有实用价值)。

1617年,赵蛹著《植品》(有关西红柿的种植技术等)。

1628年,徐光启撰《农政全书》

地理科技:

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1425年《郑和航海图》编成。

1536年,黄衷著《海语》(记录东南亚史地与中国南洋交通情况)。

1565年,胡宗宪编《筹海图编》记录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589年,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1639年,顾炎武开始编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明末徐霞客开始著《徐霞客游记》。

化学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乐山)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1596年,《唐县志》记载以火爆法的采矿技术。

1596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二百七十六种无机药物的化学性质以及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沉淀、烧灼等技术。

1637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冶炼技术时,把铅、铜、汞、硫等许多化学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质,而把与它们有关的反应所产生的物质看作是派生的物质,从而产生化学元素概念的萌芽。《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许多成就,如冶炼生铁和熟铁(低碳钢)的连续生产工艺,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钢铁热处理工艺和固体渗碳工艺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7中记载了炼焦炭的方法:"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礁。"欧洲到1771年才开始炼焦。

明朝在“天文气象、医学医药、农学农政、地理科技、化学化工”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国力大涨,从而为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传播华夏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准备和物质保障。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船队七次航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所以,一言概之,明出海!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共为268年。

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治者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极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

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了密集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出现了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大关,占世界总人口十亿的近一半。

所以,一言概之,清征西!

八、国民革,新中国。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历时38年),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后,北洋政府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推动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亦称“国民革命”或“大革命”。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全国性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以重庆为陪都。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徽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首都北京 ,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至1949年共和国建立这段历史,一言概之:国民革,新中国!

苍茫大地,悠悠岁月。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强盛复兴,时不我待!

哪里来,何处去,同甘苦,争朝夕!

《汉字歌》聆听跟读,成组识字,同步启蒙,愉快轻松,就这么简单!

图解汉字起源在线阅读 汉字歌编写解读(3)

图解汉字起源在线阅读 汉字歌编写解读(4)

图解汉字起源在线阅读 汉字歌编写解读(5)

图解汉字起源在线阅读 汉字歌编写解读(6)

图解汉字起源在线阅读 汉字歌编写解读(7)

图解汉字起源在线阅读 汉字歌编写解读(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