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雄安新区的一幅图(未来之城雏形呼之欲出)
这是建设中的雄安新区城市计算中心项目(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雄安又迎来一个春天。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五年来,这里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
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城市框架正全面拉开,一批标志性工程投入使用,首批疏解项目进入实质性选址建设阶段……
融入无数人梦想的雄安,正在加快显雏形、出形象,一步一步将梦想变为现实。
“三座新城”同步立体化拔节生长
驱车行驶在雄安新区未来的主城区——启动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建设场景。
与一年前“天苍苍、地茫茫”不同的是,如今内部主干路和次干路已全部建成,可以畅通抵达正在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工地。启动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波说,这里的每一天都变化明显,隔一段时间就会多出一条路。
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的启动区是雄安新区率先建设区域,也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要承载地。《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的建设项目已经封顶,有的正在打地基。在被称为“核心区”的一片区域,分布着北京援建的北海幼儿园、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宣武医院等“三校一院”项目,其中北海幼儿园已竣工交付,史家胡同小学和北京四中室内精装修基本完成,雄安宣武医院一期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明年移交……
这是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华望城项目夜景(1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上。截至去年底,新区累计完成投资3500多亿元。着眼于城市显雏形、出形象的总体目标,今年将安排230多个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000多亿元。
雄安,有着鲜明的新时代印记,城市规划是读懂这座城市的密码。
60多位院士、国内外300多支高水平规划设计团队、3000多名技术人员夙兴夜寐精心编制雄安规划。可以说,雄安新区规划编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关注度最高、动用机构最多、涉及领域最广、集聚人才最多的一次城市规划编制。
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履行主体责任,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履行属地责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
如今,规划蓝图正在从纸上到地上,一步一步变为现实。雄安新区设立五年来,地上、地下、云上三座新城同步推进。
环城市外围道路、内部骨干路网、城市生态廊道和水系构成的雄安新区城建“四大体系”基本形成,城市框架正全面拉开。
未建城、先植绿,是雄安的一个新理念。五年来,“千年秀林”工程已累计造林45.4万亩,雄安郊野公园、悦容公园等一批高品质休闲设施投用,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2%,营造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意趣。
启动区中部的中央绿谷,被建设者们称作雄安的“中央公园”。这一因地势开发而成的生态廊道,总长度13公里,总面积1.7万亩。中央绿谷呈X形状,两侧是宽阔林带,中间是水系,重点设计了三个人工湖,结合周边地块功能规划了锦绣川、未来畔、风尚洲、同乐溪、悦秀湾、知行谷等多个主题公园。整个水系预计6月底通水后,将与下游整体水质为Ⅲ类的白洋淀连通,未来可望通船。
这是雄安新区白洋淀风光(2021年8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由秀林、绿谷、淀湾组成的生态空间骨架,形成城淀相望、城绿相融、自然开放的城市空间。沿生态廊道自北向南,将布局科学园、大学园、互联网产业园、金融岛、总部区等城市功能。
先地下、后地上,让未来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雄安新区科学规划城市“大动脉”,水、电、气、暖、网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管线全都集纳在地下数百公里综合管廊中,这座城市蜘蛛网式线缆不见了,“马路拉链”销声匿迹。
在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目前已入住3万余人,1700栋建筑全部交工后将容纳17万人。这里地面上窄路密网,车辆全部地下行驶,如何保证一路畅通?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创新联合会副秘书长谢秉鑫说,他们正在开展地下5G基站建设的研究,不久将实现车辆地下导航。
今年72岁的容城县罗河村张广怀和老伴去年11月搬进了容东新家,他用“一步登天”来形容自己的新生活。“这里文化活动站、养老驿站、学校、医院等设施齐全,我和老伴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多享受一下美好生活。” 张广怀说。
看不到的“云上雄安”也在同步进行。这里建成全国首个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城市计算中心是“大脑”,负责各类智慧城市系统的运算和存储功能;物联网平台和视频一张网平台负责统一管理城市内的物联网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类似人体的“神经”;CIM平台是现实世界在数字世界的孪生镜像,新区每建设一栋楼,都会在数字雄安平台上生成一栋数字大楼。
工作人员在雄安数字交通实验室介绍数字交通实验室项目(1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开新局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五度春秋,斗转星移,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首批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
中国星网集团是去年4月新成立的央企,其对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乃至航天科技的发展意义深远,这也是首家总部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央企。在启动区,中国星网集团总部项目已完成选址,施工围挡、土地平整等工作均已完成。
继中国星网集团成立后不久,由中国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重组后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同样将总部注册在雄安新区。
中国华能集团是落户雄安新区的一家“老牌”央企。去年12月28日,在雄安新区与中国华能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上,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表示,这是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大实践。他们将以此为契机,将华能雄安总部打造成为央企疏解工作的标杆典范,为央企总部搬迁积累成功经验。
落地雄安,华能将聚焦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布局一批联合创新平台,助力雄安打造国家级能源电力创新高地。
为服务疏解项目落地,雄安新区健全“指挥部 管委会 工作专班 综合服务中心”疏解服务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跟到底”机制,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流程服务。
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启动区项目部业务经理赵路辉说,为保障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他们把“工位”搬到工地上,协助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修建进场施工临时路,遇到困难随时协调解决。
“雄安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起势良好。”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丁进军说,除了首批3家央企总部外,央企在雄安设立分公司、子公司及各类分支机构达100余家。在京部属高校、医院疏解步伐也逐步加快,首批4所高校、2家医院建设项目正抓紧推进。
加快北京高校、医院、央企总部、科研院所等疏解力度,积极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端高新产业,强力推进启动区产业园、科学园、大学城、金融岛、创新坊建设。
作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样板间”,雄安启动区通过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
这是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2021年7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雄安新区启动区规划实行普及高品质、贯通式培养的基础教育,将建设高中4所、初中6所、完全中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17所、幼儿园35所,雄安体育中心、图书馆等公共设施也在紧锣密鼓推进……
为解决今后人们生活的问题,启动区配套了多种业态的住宅。在中交启园、招商蛇口两个项目工地,一排排9至14层的建筑拔地而起。中交启园项目经理陈春革说,这里规划有48栋住宅楼,涵盖商品房、共有产权房、企业自持等形式,另外还有1座星级酒店,能够充分满足外来人员的需求。
按照规划,雄安新区昝岗组团雄安站枢纽片区也是重点承接平台。站在中交未来科创城“未来源点”建筑顶楼眺望,京雄高铁雄安站附近,塔吊林立,“站城一体”的轮廓逐渐清晰。
中交未来科创城项目负责人于磊说,在880亩的土地上,将打造集居住、商业、办公为一体的高质量城市建筑综合体。完善的配套、便捷的交通,将吸引一批高端高新产业入驻。
一批高端高新民营企业也在雄安新区扎根创业、加快成长,已有37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到雄安创业发展。
2019年在雄安成立,2020年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河北雄安亿晶云科技有限公司与新区发展走出一条同频共振之路。
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傅超阳毅然辞掉北京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到雄安创业。他说,这里发展的背后是国家战略,平台高、创业成本低,政策红利正加速释放,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自己决心与雄安共同成长。
“样板之城”吸引力持续增强
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建设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雄安新区的重大任务。
创造“雄安质量”,人才支撑是关键。2022年首月,雄安新区召开的第一个重要会议便是人才工作大会,提出全面实施“雄才计划”,加快聚集支撑疏解、创新创业新人才,全力建设人才特区和高端人才聚集区。
“雄才计划”明确建立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税收奖励等在内的“菜单式”人才待遇政策包,确保疏解单位和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从知名外企“跳槽”的“75后”副研究员刘志忠,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学成返乡的“85后”容城县人张伟,以及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毕业的“95后”赵阳洋……这些追梦人齐聚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在一处临时办公园区里,共同组成一个创新创业团队。
2019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河北省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共建“雄安创新研究院”。在雄安新区启动区建设雄安创新院科技园区,在启动区外预留雄安创新院成果孵化园区建设用地。目前,研究院启动区项目已完成选址,并开启前期建设工作。
“我们的战略定位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应用研究为牵引,重点突破产业基础性关键技术、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和开辟新领域的变革性技术,推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支撑雄安新区相关行业领域创新发展。”雄安新区培养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院长祝宁华说。
据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负责人介绍,政策服务支撑体系在陆续完善,目前新区已推出积分落户政策,对急需的特殊人才可开通落户直通车,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预计未来三年可提供约1355万平方米、约14万套住房,可满足各类人才需求。
瞄准科技创新需求,雄安新区专门出台政策支持先期建设一期科技孵化器,为科技企业导入创造前期基础条件。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雄安智绘未来科技孵化器了解到,这里已集聚了新一代网络实验室、数字交通实验室、眼神科技等一批科创类企业,聚集科研人员600余人。
“我们即将在雄安推行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助力新区打造成数字交通创新高地。”雄安数字交通实验室负责人任大凯告诉记者,实验室集聚了来自中国移动、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才,也吸引了东风汽车等车企和相关智能化设备制造商集聚合作,初步构建形成了一条产学研创新链条。
截至目前,新区累计选录招聘清华、北大等“双一流”高校人才1000余名,柔性引进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12名,项目合作引进规划建设重点领域人才100余名。中央部委、北京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累计选派近300名挂职干部到新区参与建设。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3万余人。
雄安新区提出“十四五”期间新增创新创业人员100万的奋斗目标。
“全力打造干事创业热土,用更优质的‘土壤’加快集聚吸引新人才,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新区提供坚实支撑。”雄安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万岷说。
好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于善江说,新区以一种服务的心态、“店小二”的思维、“保姆式”的服务,为每一家到雄安的市场主体和单位做好服务。
——优化管理体制。雄安新区实行大部门制和扁平化管理,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和年薪制,全面实行权责清单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稳定、能担当重任的骨干基础干部队伍。
——优化“放、管、服”。推进“一会三函”审批,使建设项目开工审批环节由数十个减少为4个,项目制度性成本大幅下降。努力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一枚印章管到底”的行政审批模式,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去年3月,北京与雄安新区政务服务“绿色通道”窗口开通,目前雄安新区对北京推出1161项事项,北京对雄安新区推出234项事项,均实现“跨省通办”。
——优化干部作风。设立“马上就办”办公室,开展“不说不”行动。建立健全组织谋划、协调推进、督查落实“三大体系”,坚决破除“庸、懒、散”问题。
市民在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百度智能云、百度商业智能实验室近日联合发布的《雄安新区2021年大数据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入驻雄安的创新科技企业为258家,超过新区自设立至2020年底的总和,去年新区常住人口同比增长4.5%。
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宁高宁到新区实地考察后表示,作为首批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央企,中国中化将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到新区建设发展中,推进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在新区深度融合。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系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雄安新区在承接中促提升,在改革发展中谋创新,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京津冀城市群重要一极、高质量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志。“未来之城”雄安,正朝着“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典范城市阔步迈进。(记者 李凤双 张涛 闫起磊 参与记者:齐雷杰、白明山)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