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俗语有哪些特点(从老朝邑话中细说关中方言)

说起关中方言,我有许多话要讲; 关中方言属中原官话,属于北方官话一个重要分支,它与普通话在语法结构和绝大多数字音上基本相同,它的发音较普通话咬字重,声短促,调低沉,关中方言中没有上声,发音不需要拐弯,所以讲起来酣畅淋漓,同时有拖长音的现象,听起来十分耳顺和痛快。

关中方言俗语有哪些特点(从老朝邑话中细说关中方言)(1)

普通话一般用口腔和喉部发音,发音时,嘴中如同含者一颗枣,关中方言多用腹腔和胸腔发声,发音时底气很足,声音像是吼出来的。尤其是用关中方言演唱的秦腔,听起来慷慨激越,吼秦腔的说法最能说明问题。关中方言有分为东府方言和西府方言两种。

关中方言是一种被多地群众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讲关中话的地方,不仅仅局限于关中平原,延安地区的黄龙,黄陵,洛川,宜川四县全境以及富县茶坊镇李家坪村以南的地区,说的全是关中话,铜川全境,陕南的洛南,丹凤,山阳,商州说的也是关中话,另外,河南的灵宝县,卢氏县也使用关中方言,山西省的运城和临汾地区,甘肃省的天水市,庆阳,宁县,正宁,平凉等地也使用这种方言,另外,还有宁夏的固原等地。总之,以关中平原为中心,东到河南灵宝,西至甘肃天水,北接延安,南到秦岭北麓,大约有五千万余人使用这种方言。这就能解释秦腔为什么在甘肃和宁夏有许多戏迷和粉丝的原因。

关中方言的分布区大致与古关中范围一致[北萧关,南武关,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另外,这些地区,从西汉到北魏800多年中,同属司州管辖,南北朝时期,属后秦政权势力范围,北宋同为永兴路所辖,元朝属陕西行省管理。这种千百年来的地理行政的一体化和文化不断融合,在这些地区沉淀出独特的关中方言。

许多人认为关中方言很土气,听起来生冷硬倔,其实这样的看法大错特错。

关中方言是一种雅言,在周秦汉唐时,曾是官方语言。今天,当我们用普通话读诗经和唐诗的时候,会觉得有的地方不押韵,但如果用关中话去读唐诗和诗经,这些问题变会得到解决。“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里斜,读作xia,关中话常说,斜到一岸,叉斜。再举个例子,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在这里,色和黑分别读做sei和hei。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其中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押韵。

关中话为雅言,西周的官方语言就是关中话。文圣孔子教书授课的时候,讲的就是关中话,《论语·述而第七》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秦朝,车同轨,书同文,关中话自然为国语。汉唐沿袭使用。

关中方言为汉语的源头,它是研究古汉语的宝典, 许多关中话,都可在古籍或古诗词中找到踪迹;今举二十个例子进行说明;

关中方言俗语有哪些特点(从老朝邑话中细说关中方言)(2)

1;去年,关中话为"年时",在唐诗中能找到同样的意思和发音,《江神子》:“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2;倭也,这个关中话中常用词,在宋朝文字记载中也能找到。

3;“僚得很!”“僚”在古汉语中最早就有“好、美丽”的意思,如《诗经.陈风.月出》:“佼人僚兮”中“僚”就是“美丽”的意思。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僚,好儿也。” 

4;“拿东西”叫作“撼东西”,“撼”在古汉语中就是“拿”的意思《广雅》中解释:“撼,动也。”后又引申为摇动、拿动等意思,如韩愈《调张籍》中“蚍蜉(pífú)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关中话至今还在用这个古词语,把“蚂蚁”叫“蚍蚂虫”.

5;关中话把“吃”和打叫“咥(dié)”,如“把那怂咥一顿”“走,咥饭走!”“咥”在古汉语中本来就是“咬、吃”意思,《易经.履》中有“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6;关中话把滚开叫僻事,《汉书》卷六十四上《严助传》:“相如常称疾避事”;唐 李端 《长安书事寄卢纶》诗:“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宋书·蔡兴宗传》:“时义恭 録尚书事,受遗辅政,阿衡幼主,而引身避事,政归进习。”

7; 奘(音zàng):关中人说谁脾气大常常说:“那个人脾气奘得很”,这个“奘”字雅得不得了,公元前的《揚子·方言》载:“秦晉間人大謂之奘”,“奘”字后来延伸出态度不好、暴躁的意思,譬如说“你奘啥哩?你嫑奘嘛”。现在许多人把这个字写成“藏”甚至“脏”,其实是不懂得本意的。

8;蕞(sui):关中话把“小”称为“蕞”。蕞个子、蕞娃.... 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蕞残”指小而残缺的文章,《左传》:“抑语曰:“蕞尔国”,现在一些人把这个字写成“碎”

9;讁撧(sh ju) 音失绝。关中方言中把训斥人叫讁撧人,如“领导把他美美讁撧了一顿”。先说这个“讁”字,《方言》:“讁(音sh) ,过也”,《小爾雅》注:(讁),責也。《詩·邶風》:“室人交徧讁我”,这句诗的意思是:家里人都来谴责我;再看这个“撧”字:《增汇》(出书约曰:“撧(音jue),谓当面使人为难或难堪”。这样看来,“讁撧”就是不留情面地训斥、谴责。这样看来,在关中话中,即使训斥人也文雅如斯!这两个字太古雅,今大多数人写成“日绝”,文雅不再,粗俗剧增。

10;瞀乱(读如mu luan):瞀,一音 mào,指眼睛昏花;另音木mù,关中方言瞀乱中读mù。见《埤雅》:“瞀,莫卜切,音木。雀目夕昏,人有至夕昏不見物者,謂之雀瞀”。瞀乱一词关中人表示心绪烦乱,如:“你嫑唠叨咧,我这一会心里瞀乱得很”。这个词原本也很文雅,《文选·宋玉》:“忼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张铣注:“叹与相绝而不见,使中昏乱迷惑也。瞀,昏也。”;王维《宋进马哀词》:“忽思瘗兮城南,心瞀乱兮重昏。”。可能是这个“瞀”字难认难写吧,现在大多数人把这个词写成“目乱”或“木乱”,除音同外,毫无意境,粗俗,不妥。

11;蓍(sh)龟”、“蓍龟陶诞(shitotn)”、“胡蓍龟”“蓍龟倒棒槌”,这几个词语是关中人口头上的常用语。蓍龟(shigui):精心推测,揣摩、研究、实施等繁杂的事务的代名词,《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史记·龟策传》:“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关中人常说:“那是个能人,三蓍龟两蓍龟把这给弄对了。”;蓍龟前加一个“胡”字,意思就变了,成了办事不认真、不诚实,敷衍塞责甚至胡编乱造了,“蓍龟倒棒槌”和“胡蓍龟”意思差不多。蓍指蓍草,龟指龟甲,二者都是占卜用物。蓍草又细又长,占卜时拿在手中,倒来倒去,几经分组,最后得出结果。而棒锤又粗又短,怎能代替蓍草,因此比喻胡来;现在许多人写成了“日鬼倒棒槌”,文雅气质顿无。

12;关中人把从事红白事的乐人称为鬼子,其实就是龟兹【音,qiuci】的俗称。唐时,西域龟兹人善长音乐和吹拉弹唱,那是,从事红白喜事的乐人多为龟兹人。

13;先后(xianhou):妯娌。《辞海·汉书·郊祀志上》:“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颜师古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字也。

14; 脖项(bohang):脖子。《说文》:“项,头后也。”、《史记·张丞相列传》:“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15;叵烦(pofan):不耐烦,纠结。《说文》:“叵,不可也。”、《正字通》:“叵耐,不可耐也。”

16;垢圿(goujia):身上的污垢(圿字同解过去都以g为声母圿读ga0解读gai4)。《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垢圿尘滓也。”、集韵》标明:“垢,音苟。圿,音嘎,积垢也。”、《新修增补大藏经》:“一者头发长。二者爪长。三者衣裳垢圿。四者不知时宜。五者多有所论。”、《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广雅·释言》:“圿,垢也。

17;偾(fen):指丢人、不光彩,甚至被自己反感的人的影响、诅咒而产生的失败。孔子《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礼记·射义》:“贲军之将。”郑玄注:“贲,读为偾,犹覆败也。”丢人现眼叫“偾人”;不嫌羞叫“不嫌偾”;羞不羞说成“偾不偾”;太丢人了说成“偾地狠”。

18;讦人(jiuo):骂人,同觖人。《论语·阳货》:“恶(不喜欢)徼以为知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以讦为直者。”徼,即抄袭;“不逊”即傲气;“讦”即揭短骂人。《汉书·赵广汉传》:“吏民相告讦。”颜师古注:“面相斥曰讦。音居乂反,又音居谒反。”、《现代汉语词典》里写作“撅人”是缺乏依据的。

19;关中话说某人性格刚愎,倔强固执,听不进别人意见,常说这人駤(音zhi)得很。

20;表示一个人不明事理,做事不灵活,思维较愚笨,常说,这人做事很騃(音ai),乃是个騃騃。

关中方言中有许多古汉语的倒装句,例如,甚不热,甚不疼。咸阳人常把不知道说成知不道,又如肉夹馍,蒜蘸面等等,许多关中话,保存着一些古汉语的句法。例如宾语前置,状语前置等。在关中一些历史文化悠久地方,当地的关中话有8个音调,例如在陕西老朝邑,许多发音和南方的客家语有相同之处。由此可见关中话的历史悠久。

关中方言中有许多方言代表着中华民族先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例如陕西咸阳泾阳等地,把太阳叫爷;关中东部韩城,朝邑,合阳等地,把水叫父,把井叫姐……

关中方言中至今沿用许多隋唐时期的发音,尤其是许多声母为x的字,多用声母h代替。例如鞋(xie),读做hai;下(xia)雨,读作ha雨;巷(xiang)道,读作hang道,瞎(xia)读作ha,例词如ha怂,ha指挥,又如闲(xian)人读han人……

关中话常常用,叫......把......表示被动句,例如,被狗咬了,被批评了。关中话常常这么说,一大早,好好的叫狗把我咬了。叫那货把我讁撧(sh ju)了一顿。

关中话中有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成分,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野地里、野男人中的''野“[音ya],为鲜卑族语言,额大额妈中的”大”为羌族语言,“噶达马希“就是维吾尔族语。倒糟为匈奴语。扑西来海,黑嘛古洞,信嘛古洞,克里马查,瓷嘛二楞等等都是蒙古语。蒙古人建立元朝后,把蒙古语作为国语,作为雅言的关中话被废除,同时,关中话中融入大量蒙古语,汉人作为三等四等人,地位底下,常被训斥和恐吓,于是,那些关中话的蒙古语多是贬义词。兀达,这达,橛子(头上发辫)等有也是元代语言遗留。

关中话中喜欢用重叠字表意,例如;水水(汁液),管管(管子),绳绳(绳子),布布(布片),床床(小凳子)等等……

关中方言中,元音和半元音的字,前面加声母ng(音额),例如安(ngan),我(ngo),爱(ngai)……

关中方言中,许多地方,的d和t,t和q,j和z,d和j,y和n不分,例如,豆腐读作tou腐,毒气读作tu气,河堤读作河ti……

关中方言中舌齿音一般读作唇音……

西安话不是标准的关中话,正如北京话不是最标准普通话一样,普通话之乡为河北滦平县,关中话之乡有东府和西府之分,东府以大荔【古称同州】为主,西府以扶风为中心,唐代时,以京畿为中心,分为左冯翊[ping yi],右扶风。西安话其实是一种融合了河南话和关中话的混合体,过去,西安老闲人常爱说。俺哇怎么了,娃们咋了咋了......而“俺"这个词语,关中话中无。

礼失,则寻于野,近现代,由于战乱移民等诸多因素,关中方言融入许多外来因素,在中国,有几个地方,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至今仍保持使用着较正宗的关中话,它们为甘肃天水、庆阳地区,关中平原最东的老朝邑和韩城,咸阳西北的旬邑,永寿等地。例如,旬邑把猪叫彘(zhi,古汉话),生火,生炉子叫救火,救炉子,喜欢使用壮语前置的古语,例,甚不热等等。在陕西韩城,下车称为“落”,上称为“搠”,狼称为“锣”,车称为cha……等等,下面,以老朝邑方言为例,说明关中方言是古汉语的的活化石。

在陕西老朝邑方言中,至今仍在使用大量入声(发音短促,一发音即收,例如“爸爸”一词的第一个爸,在朝邑方言中发言为入声,现代汉语及多地方言中己无入声)。

朝邑方言中,还有许多文白异读的现象(读书和平时说话两种发音),这些都是传统关中方言的传承。

在老朝邑,许多方言为古代语言的化石,例如;迿(xun,他俩闹迿了),僚(好),奘(脾气大)为春秋战国词语,爷咧【赢了】、配【土炕】(男女交配之地,炕繁衍后代的称颂直截了当)、牙【爷爷】、活【河,古代河专指黄河,其河道活动变化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岸(边,例北岸,南岸为北边,北面)为秦代语言;僻事(滚开),阿公阿家(公公婆婆),挏(dong)乱子,挏脏了的“挏”为汉代语言,年哈(过年期间),年时(去年),叉斜(chaxia),白雨(暴雨)为唐代语言;交床【小交椅】,床床【小凳子】为宋代语言;兀达【那儿】,这达【这儿】,掘子【头上的发辫】鞑靼【表示吃惊的叹词】为元代古语,趿(sa)鞋,记(痣),头勾(牲口)为明清语言……

关中话中喜欢用数字和器官表意,例如半吊子,二球,二流子。麻眼。走眼,桑眼,日眼,害红眼,势利眼,失手,老手,脱手,三只手,有一手等等……

关中话中有许多约定成俗的方言,例如洋气,洋火,洋碱,出洋相,洋葱,洋柿子等等。

关中话,最为一种语言的活化石,很值得我们研究。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唯有方言和地名,尘封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烙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不再说地方方言,许多方言可能会随着一代人的凋零而消失。

作者;祁浩,原名祁宏涛,陕西朝邑人。70后,文学爱好者。

来源:大荔之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