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河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创新形式讲好黄河故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勰

提到范军,咱们河南人都会由衷地感到快乐,他除了演绎精彩作品给观众带来欢乐以外,还一直致力于河南本土文化特别是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

讲好黄河故事传承红色精神(创新形式讲好黄河故事)(1)

1月19日,记者采访了省人大代表、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听他讲述关于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践与思索。

河南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上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指明了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大意义。”在范军看来,如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们传承弘扬发展黄河文化、凝聚争先进位谋出彩的磅礴力量,带来了重要契机。

“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并就发展文化事业作出一系列部署,为我们发展黄河文化明确了方法路径。”范军兴奋地说,河南有着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从56个民族兄弟姐妹在黄河岸边开展民族大联欢活动,到一开馆就成为网红打卡地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从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网上拜祖超过20亿人次,到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再现奔腾壮阔的“黄河”盛景,无不展现了中原大地黄河文化的博大厚重。

因河而起、依河而兴的河南,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上可谓重任在肩、责无旁贷。那么,如何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黄河文化新IP?身为河南曲艺代言人的范军,一直在思索。

让曲艺“回归城市、回归剧场、回归青年”

通过实践探索,范军给出了两个答案。

一个是在系统保护中传承文脉。通过开展“名家传艺”工程、曲艺研修班等活动,加强传承人培养,破解表演人才老化的难题,保护好曲艺、戏剧等沿黄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群体记忆,守护心灵家园。

培养传承人,首先要让更多年轻人熟悉曲艺、了解曲艺。为此,范军身体力行,以公益传扬人的身份在郑东新区开办了“非遗有范儿”曲艺小剧场。

开办近两年来,“非遗有范儿”通过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南阳鼓儿哼等诞生在黄河岸边的曲艺形式,吸引着都市白领触摸黄河文化,力图让曲艺“回归城市、回归剧场、回归青年”。

“跟其他曲艺小剧场一样,‘非遗有范儿’也面临着叫好不叫座、房租成本高等实际问题。目前河南曲艺小剧场逐渐增多,但大多因为房租问题,入不敷出,生存艰难。”范军希望,能有更多支持曲艺发展的政策出台,让曲艺小剧场能为曲艺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此外,范军还建议多开展一些曲艺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和学生有机会接触曲艺,“只有接触了曲艺,许多年轻人才会发现它的魅力所在。”进一步,还可在小学增开曲艺兴趣班,寓教于乐;在大学增开曲艺专业,为专业曲艺人才的培育和曲艺的传承发展作出努力。

“黄河文化是鲜活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

范军给出的第二个答案,是在创新发展中弘扬精神。

“黄河文化博大厚重,但通过每个故事来看,其实是鲜活的、生动的、有血有肉的,这需要我们去挖掘、开发和包装。”范军举例说,上世纪80年代,由河南作家李准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黄河东流去》影响深远,当下也呼唤新的好作品去鼓舞人,“东北有《乡村爱情》,河南能不能诞生一些展现黄河儿女精神风貌的影视作品?”

“黄河故事是一个个优秀黄河儿女的故事,比如常香玉大师的爱国主义和‘戏比天大’的精神至今感染人,等等,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中原大地,到处都在上演生动的黄河故事。”最近一段时间,范军正忙着筹划一部用河南式幽默讲述黄河故事的喜剧影视作品,此外,还要完成继《老汤》《老街》之后的“中原文化系列话剧三部曲”第三部《老家》。“老家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可文化资源不能埋在黄土下,如果不去唤醒,永远不可能转化成文化产业。”

“关键是如何用新的传播手段讲好黄河故事,我想可以通过科技的翅膀,用青春的通道来打开。”范军一直寄望着青年人,“青年人的创意是无限的,需要进一步激发青年人的热情,让黄河故事运用5G等新技术、采取融媒传播的手段、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扑面而来,润物无声、如沐春风。”

谈起未来,范军依然信心满怀:只要我们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从而筑牢黄河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正能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