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全域旅游(这个小山村为何令世界瞩目)
浙江新闻 · 肖艳艳 李灏津 迟令刚
一个中国小山村何以令世界注目?刚刚获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安吉余村,对未来发展有了更多憧憬。10多年来,余村人民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实践,以文化和旅游赋能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美丽乡村的蓝图在余村逐步绘就。
发展理念:“卖资源”变“卖生态”
远眺是竹海与青山,近观有田野与农舍。蓊郁苍翠的余村,村庄宜业宜居宜游,村民富裕富足富有。村中心道路上,时不时穿梭着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牌照的旅游大巴。
然而,30多年前,余村并不是这个模样,乡村振兴之路曾经走得艰难而迷茫。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炸山开石矿,建水泥厂,迅速成为安吉有名的富裕村,可也产生了突出的环境问题。粗放型的矿山、水泥厂,带来就业与收入,却也导致溪流浑浊、青山被毁。2003年,随着浙江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安吉提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县。余村也下了狠心,相继关停污染环境的三座矿山、一家水泥厂,但村集体经济收入因此急转直下,从年均300多万元降到不足10万元。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针对小山村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两难”的困境为余村指明了方向。此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就成为引领余村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一盏明灯。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文化牌、走绿色路、吃旅游饭,余村从过去“卖石头”变为“卖风景”,从“卖资源”变为“卖生态”,绿水青山的底色进一步擦亮,越来越多的游客纷至沓来。但余村没有止步于此。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这些年生态优势化作最好的资源,但对照全省,我们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当好展示安吉乃至浙江绿色发展的‘窗口’,我们还存在业态不够丰富、产业链不完备等短板,必须尽快补齐。”
发展模式:“农业村”变“旅游村”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重新编制了发展规划的余村把全村分为生态工业区、生态旅游区和生态观光区,并抓住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先后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旅游业发展资金、村集体经济超500亿元,“十四五”期间带动旅游项目投入470亿元,助力乡村转型升级。2016年,余村早早实现沥青马路的全域覆盖,20分钟即可上高速;全村的公交巴士线路四通八达,5分钟就能直达集镇,20分钟到达县城。
当年拆迁的水泥厂旧址,复垦复绿后变为五彩田园;村里流转的500多亩土地,经过规划设计,成为油菜花田、荷花藕塘,春有繁花夏有景……休闲观光、河道漂流、户外拓展、休闲会务、登山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逐步形成。10多年来,余村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蝶变。眼下,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让昔日沉寂的小山村变得热闹非凡,游客接待量逐年递增。人们到这里,既看风景,也观察绿色发展路上的新鲜事。
如今,在文旅部门的指导下,余村完成了村庄环境提升等一系列工作后,探索“村景合一、全域经营、景区运作”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响了生态旅游、绿色休闲、藏富于民的特色品牌,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成为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打通了多元转化的通道。2018年,余村成功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2019年,余村成功入围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未来,余村将朝着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迈进。
发展效益:“经济效益”变“综合效益”
2020年,余村实现GDP近1亿元,其中七成来自旅游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24万元,低收入家庭摘掉了“贫困帽”,年收入超过20万元家庭达50%以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余村一跃成为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少数最富有的村庄。
春林山庄农家乐的主人潘春林说:“当年通过关停矿山,绿水青山又回来了,我的旅游生意也越来越好,去年收入1000多万元。”如今,他走上了农家乐品牌经营的路子,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破旧老宅经设计、装修,摇身一变成为高端民宿,普通农房经精心布置,化身两山农耕展示馆……深山之间,农事体验、果蔬采摘自然成趣,茶室酒坊、民宿农家乐相得益彰,年年有余旅游综合体、拾壹璟等文旅项目,助力产业结构不断更新。
实现“养山富民”的愿景后,余村人还打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承载起“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乡愁记忆与情感。文化礼堂建起来了,文化大舞台建起来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老百姓的精神文明得以寄托。
在村文化礼堂出口处,左右两面墙上贴满了照片。左手边是各种如画美景,上书五个大字:绿水青山路;右手边是大大小小的村民照片,个个乐开了花,同样五个大字:幸福余村人。
邻里间,互帮互助和睦友爱;院落里,老人小孩怡然自乐;礼堂内,自制“村晚”热闹非凡……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像花儿般绽放,一幅幅美满的画卷在村民的话语间勾勒。
如今的余村,实现了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的精彩蝶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的多丰收。
发展机制:“先行先富”到“共美共富”
余村富了,但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通过先富带后富,带动周边乡村一同致富。
“余村本身地域有限,资源单一,要想留住更多的游客,就要让他们有更多的地方玩,花更多的时间逗留。”浙江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说,“银坑村有影视资源,马吉村有红色资源,横路村水资源丰富,山河村公共配套服务齐全,将各村的资源优势互补,就为留下客人提供了可能。”
以做大生态优势为导向,余村开启了乡村文旅运营的探索。联动天荒坪集镇和山河、银坑、马吉、横路四村,构筑“1 1 4”抱团发展格局。五村筹资入股成立“五子联兴”公司,开展休闲农业、旅游研学等多种经营。
最近新建成的余村景区旅游集散中心,正是余村探索新发展路径的重要载体。这个总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三层建筑,综合了车辆换乘、旅游咨询、休闲购物、业务接待等功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也为5个村的抱团发展注入活力。
如今,串联5个村的余村大道已经全线贯通,全长15公里的沿河绿道也已连通,把中、南、北部沿线美丽乡村、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建成别具一格的绿道景观。
“我们一直坚持的是‘大余村’概念,以开放包容的理念努力带动更多百姓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汪玉成说。
伴随着余村共富的朋友圈越建越大,安吉县和金川县也于今年正式确定协作关系。7月,余村建起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共建馆,总面积近200平方米,目前已网罗了金川县12家企业34个品种的特产,进一步提升双方影响力。
为了提升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共建共享的获得感,余村更是积极打造未来社区。2019年,浙江启动未来社区试点建设,余村未来社区申报方案于2020年6月顺利通过,成为第二批唯一乡村版试点,未来乡村的雏形在余村初展。
发展主体:“传统农民”变“新型村民”
如今的余村,村庄变景区,民房变民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游客变创客,村民也变成了“股民”……
村民们一言我一语地告诉记者:“我前年回村开民宿,收入比在外务工强多了”“只要肯干能干,村里天天有活干,生活根本不用愁”……
好生态吸引了四方游客,也吸引青年才俊回乡筑梦。依托“两进两回”,大学毕业后的边月明回乡做了一名“农创客”,带领生态旅游越走越远。2020年,他的农场效益比上年翻了一番,种植的葡萄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伴手礼,送至全国各地。
余村的竹子等农产品也搭上了绿色经济这趟“快车”。在余村电商服务中心看到,一支竹子变成了能吃的竹笋、能喝的竹饮料、能穿的竹纤维成衣、能出口的竹制品和竹工艺品……竹子长在山上还是“景”,一眼望不到边的竹海吸引了一批批游客流连忘返;竹子埋在土里也是“金”,一年四季可售卖的笋鼓足了村民的腰包。
汪玉成说,不论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人身上,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这个道理。余村人脸上的笑容,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生动的佐证。
2020年,余村入选首批未来景区改革试点,休闲旅居的乡村生活,成为余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常态。14个新项目建设热火朝天,225户村民入股村集体项目,实现分红近90万元,村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更遍尝了乡村振兴的甜头。
同时,余村还开展了新一轮生态旅游产业布局,与安吉县文旅集团签订战略投资协议,将全村打造成为集山地运动、健康养生等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综合体,村民从事旅游讲解、民宿管理等职业,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人翁。
在余村,有可亲可敬的劳动人民,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有赓续传承的事业;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人走出了自己的创业创新之路。
来源: 浙江新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