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如何坚定信仰(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深层思考)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信仰选择的主流是好的、科学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大学生成长特点及自身思想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要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当前就必须注意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效果的现实性,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大学生应如何坚定信仰?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大学生应如何坚定信仰(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深层思考)

大学生应如何坚定信仰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信仰选择的主流是好的、科学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大学生成长特点及自身思想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要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当前就必须注意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效果的现实性。

  关 键 词:大学生;信仰;对策

  信仰是人类灵魂的家园,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的最高意识。大学生是社会高知群体,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创造者和传播者,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不仅对其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我们依据对重庆市11所高校大学生的7500份问卷调查(实发7500份,回收7438份)和50余次的访谈、座谈,并参考其他相关科研部门所做的信仰调查数据,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其主要成因作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信仰教育的着力点。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现状

  1.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科学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而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目睹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伟大创举,享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并系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因而,他们大都对马克思主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能坚信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充满信心,能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勤奋学习。这是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2.大学生信仰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在多元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受到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他们在看到社会的民主法制和公平正义的同时,也看到社会存在的违法乱纪和贪污腐败现象。因而,他们对理论的认识,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体验都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导致他们在选择和确立自身的信仰时出现了多样性的表现。除了大多数大学生能坚持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外,还有部分青年大学生在选择和确立人生信仰时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甚至放弃马克思主义,信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二是信仰不坚定、易变化,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有时信,有时不信;三是信仰呈现出盲目性,表现为确立信仰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在深入理解和认识基础上作出的人生选择,而往往是以一种从众心理,盲目跟风、追求时尚去选择自己的信仰,比如对西方思潮的信奉和对宗教的信仰,不是因为有了很深的了解和认识,而是追求新潮和好奇心使然等。

  二、影响大学生信仰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的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状况,大学生成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文化素养等都是影响其信仰的主要因素。

  1.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独立人格、自由个性、个体利益在这种经济社会背景下获得实现和发展。思想解放、个人自由,以及民主政治的推进、思想文化的繁荣、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多元主体的多样选择提供了可能性空间。多元利益主体的多样需求又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在这样一种态势下,加之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使得人们的信仰,尤其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态势。

  当然,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样化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也容易导致无序散漫状态,这给群体构成带来威胁。社会生活中因差异而来的隔阂、矛盾、冲突可谓屡见不鲜。旧的社会整合力淡出,新的又尚未完全确立,多元利益主体缺乏归属,从而导致部分人信仰失落、信仰危机。缺乏共同精神家园,主体必会回到自身,从自我出发,固守自我,从而导向各种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

  2.多种思想文化宣传攻势的影响

  在思想文化领域,当前的文化发展为信仰形成提供了较大的选择性空间。随着人们在文化领域自主性的日益增强,以及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下,信仰领域也逐步呈现多样化。当然,选择越多、自由度越大,也会给人们的信仰形成带来麻烦。一是在诸多选择面前,许多人可能无所适从、游离不定、变化无常。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人们如何应对具有惊人数量、速度、范围的知识、信息,这就是一件难事。二是多样化发展自然也会良莠不齐,一些带有破坏性、危害性的思想观念乘虚而入,给人们的信仰形成带来威胁。加之,一些利益集团借机大造舆论攻势,编造流言蜚语,严重干扰人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信仰。而大学生往往又是各利益集团要极力争取的群体,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文化宣传攻势尤其猛烈。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优势将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传播,近年来其宣传攻势有增无减。他们借助书籍、影像制品、网络等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宣传的技巧性、技术性越来越高,其迷惑性也越来越大。如就人权问题对我进行污蔑,恶意夸张、夸大社会问题,歪曲报道社会事件,公开支持藏独、、疆独等反华势力,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这些言论多少蒙蔽了一些人的眼睛。

  3.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20岁左右的青年,处于流光溢彩的年华,风华正茂的岁月。其生理体格基本成熟、稳定,生理机能处于人生巅峰时期。又因接受了高等教育,思维敏捷、眼界开阔、思想开放、富有想象力、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但是,生理成熟、思维能力提高和情感的丰富却并非意味着心理、思想上已经稳定、成熟。实际上,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渡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在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尚未完全定型,其可塑性很大。

  在这一人生阶段,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领悟力获得很大提高,能够较为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及规律。但同时也由于涉世不深、阅历尚浅,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还可能欠全面,对问题的考虑还可能欠周详,办事容易武断、偏激。大学生富有激情,充满活力,但是这种情绪和心境的持久性差,容易变化,影响稳定价值观念和信念、信仰的形成。他们喜欢追逐潮流,关注时尚,容易接受新事物,是革新除弊的热情支持者,但又容易感情用事,缺乏耐心和耐力。他们求知欲强,且富有社会正义感,但有时又欠冷静,缺乏客观鉴别力,容易被蒙蔽。总之,大学生正处于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期,其信念、信仰不够坚定,甚至发生动摇或重大转变,偶尔带有些功利性和盲从性,这也不足为怪。恰因如此,其可塑性才较大,所以重在如何引导教育。

  4.当代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修养的影响

  近年来屡屡报道出大学生犯罪、诚信缺失、心理失衡、缺乏责任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精神空虚、沉迷低级趣味等新闻。这些纵然与社会生活环境有关,但也无不说明部分大学生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存在的问题。无论外在条件和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的信仰形成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但信仰的建立与存在状况还是有赖于个体主观的选择。大学生已经是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成年人,无论在法律上还是社会人伦中都是属于责任能力人。摆在面前的东西有很多,道路不止一条,如何选择这就由其主体意志决定了。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确立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了解,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深入把握。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和领会程度如何又要取决于个人主观努力。而今,虽然在高校中开设了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其他通识课程,但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状况堪忧。一些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注重自身思想文化素养的提高,仅将其作为考试、学分要求来完成。同时,一些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往往还停留于书本,未能将之与现实有机联系,未能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境界之目的。总之,思想文化修养上的缺失对科学信仰的建立具有干扰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

  1.明确大学生信仰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加强信仰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作一个社会群体,他们的未来发展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大学生信仰教育应该从这个实际出发,明确信仰教育的导向性和目标的层次性,克服信仰教育中存在的不切实际的一刀切的做法,使大学生信仰教育更具实效性。

  首先,从信仰教育总体态势而言,要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一种良性发展的信仰态势是在多元化信仰中马克思主义信仰占据主导地位,各种信仰和谐相处、健康发展,共同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繁荣,极力杜绝各种信仰人群之间由隔阂或被利用挑拨而来的矛盾、冲突。我们对大学生信仰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就是要了解和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如何,发展趋势如何,存在哪些隐患。对于其他信仰的评价,也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是否有利于维护和谐稳定。对于具有危害性的信念、信仰,如迷信、歪理邪说、邪教要严厉打击。对于大学生信邪教、相信封建迷信,要加强教育转化。

  其次,从信仰的内部结构来看,应把爱国、爱社会主义以及遵循社会主义道德、法律作为教育的基石。一提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对伟大、神圣、崇高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宣扬。的确,这是信仰的至高境界,但非全部,达到这个境界也需要阶梯,否则就无从做起。而且是否达此境界也不是由坐而升仙来说明,而必须反映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一般而言,信仰的确立都有一个认同、觉悟到信仰的过程,而认同则是基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先就是要强化他们对于当前社会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党的方针政策、道德法制的认同。爱国、爱社会主义,遵循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这是信仰的基础,也是对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普遍目标和要求。

  最后,从信仰的群体状况来看,关键是强化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必须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无可置疑的。选择加入这个政党,就选择了这种信仰,选择了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党员在言行举止、信念、信仰上的表现影响着党的形象,影响着其他同学对党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看法,也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召力、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把好入党关,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论学习,严格党员考评机制,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对于大学生一般群体,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要他们愿意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刻苦学习,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的信仰教育就是成功的。

  2.注重大学生信仰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信仰对人的影响是全面而巨大的。进行信仰教育应该包括政治思想、人文传统、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理念等各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政治观和政治态度.也表现在以此种政治观为指向的生活价值观念上。如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应该涵盖这样一些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深度和广度,让大学生全方位地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许多现代性问题的诊断所具有的科学预见性。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大学生了解理论发展状况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三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加强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道德风尚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解、领会,强化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了解我国的经济、国防、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使之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四是加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容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教育,讲求社会和谐,人生哲学中带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家庭中的责任感、工作中的奉献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元素。这些文化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行不悖,因而也属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与宗教的本质和我国宗教政策相关的知识,一些突发事件和各种社会问题的背景知识、相关信息等都是进行信仰教育的重要资源。

  3.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对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主要采取宣传、引导,说服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辨别能力、思想道德境界和心理素养,以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以实践体验辨明是非、真假的方式来进行信仰教育。要在大学生中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要以更具说服力的思想,以更具感染力的情感,以更具真实性的体验,来引导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

  信仰形成路径较多,过程较复杂。单一化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必须把信仰教育与学校各项工作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环境感染、文化熏陶等多途径、多样式来开展。尤其要实现信仰教育的艺术化、形象化、多媒体化。总之,是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取大学生喜欢用、经常用的沟通方式,借助大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兴趣点,来开展信仰教育。

  4.强化大学生信仰教育效果的现实性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信仰离不开“崇德报本”观念,正是因为感念赐福避祸之恩而崇拜、信仰。信仰本身就是人们为了摆脱生活困境(物质生活困境或精神困境)而进行的精神选择。要说信仰效果中完全排除“有用性”,完全没有“现实性”和“好处”,这是荒谬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不仅是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因其反映和维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包括大学生的利益)。当然,这并非宣传入党就是为了找好工作,并非以功利性目的来诱惑人选择一种信仰。而是说,我们必须让大学生明确认识到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自己的人生发展和现实生活都是有益的。只不过,我们不能以功利主义所持有的眼前利益和可量化标准来评价信仰效果。信仰马克思主义,是要以之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确立更远大的人生目标,应对各种生活困境和挑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