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结婚不送礼金(我不送你礼金你也不送我)

6月25日,26岁的重庆妹子杜霖举办了婚礼。第二天整理红包时,杜霖和家人发现了一张贺卡,送卡人是杜霖的大学女同学。女同学在卡上写着:因为今年9月份我就要举办婚礼了,所以礼金我就不送了,到时候你也不送我!

同学结婚不送礼金(我不送你礼金你也不送我)(1)

妹子:这张贺卡挺“添堵”

倾诉人:杜霖 26岁 人事专员

6月25日,虽然这一天是我和我老公人生的大日子,但我们请的人并不多,只请了亲人以及一些重要的朋友。璐璐就是我邀请的人之一,她是我的大学同学,曾经还是室友,我们关系很不错,直到这两年才联系渐少。

婚礼第二天,我和家人们一起整理红包,突然就看到了璐璐的这张贺卡。她写祝我新婚快乐、永结同心,还写了不送我礼金的缘由。

“这个理由太喜剧了,我从来没见过。”第一个发话的是我妈,她说,这种做法感觉是在故意让人尴尬,还问我是不是和璐璐有什么矛盾。

“份子钱不在于钱,代表了对新人的祝福。以后也会互相礼尚往来,感情长长久久。”我的公公是个文人,他认为,“你不送我、我也不送”的做法,似乎在宣告一种疏离。

我一直没说话,是因为我的内心很震惊,我觉得她这样的做法我完全无法接受。礼金本来就是你来我往,其实并不会占便宜。但她这样一整,似乎我们应该“老死不相往来”才对。

我老公也说,这张贺卡挺“添堵”的,建议璐璐结婚的时候,我最好微信发个祝福语,就不要去现场了。

嘉嘉是我和璐璐的共同好友,她知道这件事后也很无语,说:“她这样做,会失去很多朋友的。”

市民观点碰撞,你最赞成哪一种——

观点1:礼金代表祝福,存在即合理

蒋先生(29岁 广告策划):这些年,我送出去不少礼金,也收到过不少礼金。我觉得礼金存在即合理,它基本上是循环的,你送出去多少礼金,以后也多会收回来,但情谊却在一来一去中更深厚。

胡晓静(28岁 销售):礼金比较符合礼节文化,有送出吉祥如意祝福的寓意。喜庆的日子,互相赠送祝福,我觉得很合理。

观点2:可以不收,但要提前通知

汪女士(32岁 媒体人士):我舅公是一名大学教授,他80大寿的时候,就提前通知了所有亲友,他不收任何礼金和礼品。大家其实都很佩服他这种高风亮节的做法,而且由于提前通知到位,大家也没有觉得任何尴尬。

李先生(29岁 置业顾问):我听说过不收礼金的,没听说过不送礼金的。怪尴尬的吧。

观点3:事先约定好,可以互不送

秦女士(25岁 设计师):我觉得如果真的不送,最好不是婚礼当天直接送个贺卡,或是发个消息,单方面通知这件事。可以是两个好友很早以前的约定,这样互相之间就不会有尴尬与隔阂。

范范(22岁 女 应届毕业生):我和我闺蜜就说好啦,以后结婚互不送礼金。

点评:别让礼金失了初衷

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专委会副主任谭刚强: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礼金是属于交换状态的——你结婚,我送你;我结婚,你送我……它的初衷是在喜庆的日子里,表达祝福与吉祥寓意,也是一种从古流传下来的社交礼仪。

事实上,很多人都会有这样一个习惯,将别人送给自己的礼金记下来,找机会送给给对方,达成礼尚往来之势,也让礼金保持表达祝福的本质。

当然,这当中不乏有人攀比心作祟,将礼金和情谊划上等号,把礼金数额作为衡量感情深度的方式。这,就让礼金变了味。而另外,像璐璐这样的处理方式,也有太过武断之嫌。就算不愿送礼金,也应该提前告知新娘,并告知详细理由,获得对方理解,以避免尴尬。

最后,对于礼金,我们从心理上应该将其看作送出祝福与好的寓意,看作一种社交礼仪。千万不要为它附加过多的意义,让它变味,甚至变成一种负担。

都市热报-厢遇首席记者 王薇 实习生 冯恺骁 受访者图

编辑:陶冶

校审:罗再芳

总值班:严一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