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价位播放器:五百元价位播放器值不值得买
在便携播放器这个品类发展到现在十多年里,其外观设计的风潮发生过好几次变化。
最开始,“便携”的定义仅仅是和台机进行区分,实际上器材的体积普遍偏大,“国砖”之名由此而来。随后,集成电路的发展、国外品牌出色工业设计理念的影响逐渐让播放器变小,甚至显得袖珍起来。
到了小尾巴、蓝牙耳机“横行”的时代,入门级播放器存在的价值似乎被削弱了;为了追求更强悍的音频性能、提高续航能力,不少播放器品牌又把开发重心放在大尺寸中高端播放器上,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当年的大砖头时代……
在这个轮回中,一度消失而让我感到惋惜的,是那些体积控制得娇小玲珑,同时声音表现有特色的器材。比起普通的便携播放器,这些器材把“便携”二字发挥到极致;并且,它们也不像小尾巴那样在设计上受限,也不需要依托手机工作。我自己把这些体积小且有一战之力的器材称呼为“掌机”。
从去年底开始,“掌机”似乎又焕发生命力了,圈内接连有好几款新品问世,比如海贝音乐HiBy R2 II。
我回想起了初代R2。刚问世的时候,它和身形基本一致的FD1解码耳放一体机,以及Beans耳塞组成一套“小西装”。这个入门三件套的声音比较扎实,也吸引过不少那会儿刚入门的烧友的注意。时过境迁,进化到第二代之后,R2 II是以“单飞”的姿态和我们见面的。正巧我手头也缺一个小型播放器可以让我随手揣兜里出门用,看到其售价不足600元,直接入手了一台。
借着把玩的体验,我也和大家分享自己对于一款合格的“掌机”的理解~
使用
R2 II的包装比较小,内部除了机器本体之外,配件并不多,也就是清水套、数据线、备用的屏幕贴膜而已。以R2 II的定位而言,给它配太豪华的配件可能性不大。我个人觉得,以透明塑料制成的清水套实际用起来折损率不低,如果官方能配硅胶套或许会耐用些;此外,如果有个背夹让我们把机器夹在衣服上,那就更好了。
既然叫“掌机”,身材肯定不能大,最好能够让我单手掌控。R2 II整体的尺寸为71mm*63.1mm*12.4mm,比上一代略有所增大,但依然保持在可以单手完全握住的范围内;重量也仅有大约70g。
这台小机器做工还不错,并没有因为定位于入门级就显得很粗糙。我手头这台R2 II是白色的,细腻磨砂处理的壳体手感柔和,前后双面玻璃的设计也把机器的颜值给拉高了不少。说起来,从海贝音乐第一台播放器——全不锈钢切割弧形机身的R6开始,他们家的播放器颜值和做工水平一直保持在线,哪怕是最便宜的R2 II,这一点也依然没落下。
相比初代R2的外观设计而言,R2 II最大的变化来自于按键:原本音量键是两个微动按键,R2 II改成了一个突出右边缘一截的银色滚轮,并和“三大金刚键”位于同一侧,实际体验下来,右手握持时就可以用大拇指全盘兼顾触屏、调音量、控制播放等操作了。
采用HiByOS纯音系统的R2 II,除了自身作为播放器、给电脑或手机当外接解码耳放、用作数字音频转盘连接解码耳放等音频功能之外,还具备了学生复读机、电子书阅读器之类的功能。其续航时间倒是非常长,正常听歌的情况下续航可以达到大约13个小时,两天充一次电也问题不大。使用过程中,机身也没有明显过热的情况出现。
声音
在聆听R2 II之前,实际上我已经做好了“声音大概率向价格妥协”的心理准备。毕竟以往这个价位的播放器咱也听了不少,能把声音框架支棱起来我觉得就算基本成功了。
这次用来和R2 II搭配的耳塞是森海塞尔IE 200。这款千元档“当红炸子鸡”声音凝聚力较强,素质扎实,整体稍微侧重下盘表现;其耳套可以调整到“标准位置”或“开放位置”,我这次调整到“标准位置”来进行测试。R2 II只配置了单端输出口,我全程打开高增益来试听。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R2 II具备了一个比较健全的声音底子。它的声音处于一个稳固的结构中,长短偏差并不大,各部分没有严重的缺失感。其音色偏向于素白,丝毫没有一些同价位器材常见的谄媚与艳俗,而是以一种较为直接的方式,忠实还原音乐本身的风味。
三频方面,R2 II整体上在不失衡的前提下加重了中下盘。其低频在质和量上达成一点兼顾,有着不错的弹性,收敛比较快,并不轰头。中频的比重和低频比较接近,有一定的厚度,人声的位置适中。
R2 II的素质给人最大的惊喜来自于空间感的塑造。作为一款入门级的播放器,R2 II的动态相当不错,甚至不逊色于一些进阶价位的器材;声场虽然不算特别广阔,但称得上规整,尤其是许多同级别器材常忽视的纵向声场也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对比同价位小尾巴,R2 II的素质框架要更加稳固、扎实。
当然,如果拿R2 II和两三千价位的播放器比较,差距显然也还是存在的。首先在解析和分离度等方面,R2 II并不出彩;其次,R2 II声音整体欠了一点润泽度,这使其声音感染力略显得不足。但综合来说,R2 II的表现还是超出了我对一款千元以内便携播放器的预估。
时至今日,估计会有不少朋友在体验过一些表现不错的小尾巴之后,认为像R2 II这种级别的器材意义不大,理由是“掌机”再便携也没有小尾巴方便带出门,声音上也拉不开什么差距。
这种论调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不过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论,我还是更倾向带“掌机”而非小尾巴出门。一来,R2 II本就可以作为外接“大尾巴”来使用,功能上覆盖了小尾巴;二来,两者的声音还是存在高下之分的,如果拿R2 II与同价位的小尾巴相比,在声音的综合素质、纯净度等方面优势还挺明显;三来,好的小尾巴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手机“电量杀手”,我实在不太愿意给手机电池增负。
搭配
这次除了使用IE 200以外,我还选择了两款不同档次的塞子和R2 II进行搭配,以测试R2 II的适配能力。一款是和R2 II价格比较接近的达音科Kima,两者的价位也比较符合不少朋友初入烧时的心理预期;另一款是万元旗舰级的V14,用来尽最大程度挖掘R2 II的潜力。
Kima和R2 II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声音是相当细腻的,声音鲜活,其有厚度的中频尤为抓耳。这套组合是我个人比较喜欢和推荐的搭配,尽管在硬素质方面的综合表现不算特别突出,但其声音表现力相当不错,特色鲜明,聆听声线比较纤薄的女声曲目是很合适的。
V14拥有四组可调音拨杆,可玩性非常强。在所有调音拨杆保持关闭的情况下,V14与R2 II的搭配走的是还原性较强的路线,在中低频的表现相对更出色一点;素质发挥尚可,只是R2 II还没法让V14发挥出自身解析力强大、密度大而均匀的优势。
一轮搭配下来,应该说,R2 II的驱动力足以让这些塞子发出健康的声音,比起那些大块头的“砖”驱动的效果也确实有差距。毕竟R2 II仅配备了单端输出,输出功率本身也不高,指望小马拉大车实在有些勉强。
但R2 II难能可贵的是,在不出恶声的前提下,它能够把塞子的声音框架和风格特征给还原出来。在风格适配性上,声底中正的R2 II并不“挑食”。如果用R2 II来驱动自己熟悉的塞子,基本上我们还是可以领会到其原本应有的强弱冷暖,剩下的无非是素质发挥出了几成的问题而已。对于一款“掌机”而言,这可以算完成任务了。
话又说回来,R2 II这样一台“掌机”,适合哪些人使用?除了像我这样充分考虑便携出行场景的发烧友之外,对一些刚入门、预算不高的烧友,以及学生党、上班族等等喜欢听音乐的普罗大众而言,一台很大程度兼顾颜值、便携、功能、声音等要素,同时价格亲民的小器材,显然比很多中高档器材更具吸引力。
或许这个级别的播放器,在一部分人看来还带着一些“玩具”的性质,但对更多人来说,它承载了生活里音乐休闲的全部需求。某种意义上,R2 II这台“掌机”,其意义丝毫不比大块头们逊色。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