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有避忌之说 古人为什么要避讳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从商周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可谓"生命力十足"。

为什么古人有避忌之说 古人为什么要避讳(1)

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有时候要"避讳"是非常不方便的,百姓不能直接称呼本朝帝王和自己长辈的名字,如果在书写时遇到这些字,还要用改字或缺笔等其他方式表达,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对有些人的人生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例如唐朝的天才诗人李贺因为父亲叫"李晋"而终身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刘温叟, 因为父亲叫刘乐(yue51), 终身不听丝竹, 不游嵩岱;还有个徐积父的,因为父亲叫徐石,所以他"平生不用石器, 遇石不践",甚至连过桥都要叫人背着他过。诸如此类的麻烦数不胜数,那么,为什么古人还要避讳呢,为什么这一文化制度能持续三千多年呢?

为什么古人有避忌之说 古人为什么要避讳(2)

一、避讳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巫文化"

"避讳"的思想,其实跟商周时期的"巫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商朝是一个重巫的朝代,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在商朝,国家的很多事情都要靠占卜来决定,而在商周这样重巫的时期,避讳的思想也开始产生。《礼记·檀弓下》记载: "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避讳最初来源于人们对于语言的敬畏,早期的人们认为,使用人的名字,会伤害到这个人。所以,避讳自己的名字,是为了防止人或鬼对自己的加害,而当这种意识开始产生了之后,人们开始避讳直接使用别人的名字,以表达对比人的尊敬。所以早在崇尚巫术的商朝,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避讳。屈万里先生《谥法滥觞于殷代论》一文中就提到:商王虽然都有本名,如天乙名履、太甲名至、盘庚名旬、武丁名昭等,但贞人代替商王占卜却不直接称呼商王的名字,而是用"王占曰""王卜曰""王固曰"等代称,可见这时候为尊者避讳的意识就已经产生了。而到了周代,避讳就正式作为一种制度被固定下来。

为什么古人有避忌之说 古人为什么要避讳(3)

二、很多朝代都曾明确规定避讳的制度,并且设立专门的官员管理

从周代开始,中央政府就开始重视避讳这一制度,这种做法也被后面的朝代所延续,由于重视避讳,历朝政府不仅设立了相关的制度,还设置了管理避讳事宜的官员,这为避讳习惯的延续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周礼·春官》云: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在周代的官制中,大史、小史都是春官属官,掌宗庙祭祀之责。这些官员的设立表明"讳"已经被国家正式承认,也表明了避讳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汉代在公车司马令下设丞、尉各一人,"丞"便有管理避讳之事的职能。到了三国时,吴国皇帝孙休为他的四个儿子独创了四个字,配好音并昭告天下,更是开辟了后世避讳造字之风。在唐代,政府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避讳的规定,《唐律疏议》作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刑事法典,其中有若干条例是对如何避讳、犯讳如何处罚都是做了具体的规定的。到了宋、明清等朝代,不仅有专门管理避讳的部门,而且对此事也是越来越严苛,例如乾隆时,江南举人王锡侯编纂了一部名为《字贯》的字书(字典之类),乾隆帝竟认为《字贯》凡例中没有对孔子、康熙、雍正、乾隆进行避讳,属于大逆不道,而降下文字狱。而避讳这一习惯,也在历朝历代的文化制度下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为什么古人有避忌之说 古人为什么要避讳(4)

三、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是避讳得以延续的文化保障

儒家提倡尊君,提倡孝道,"君权"是"神授"的,"忠"与"孝"一直是被儒家文化重点强调的部分,无论是君王,还是父母,都被推上一个很高的位置,因此,"为尊者讳"就成了十分重要而又理所当然的事情,从"避讳"在各个朝代的严格程度也可以很明显得看出,避讳思想是与儒家文化紧密联系着的,当儒家备受重视的时候,避讳也就十分严格,例如汉代时避讳就十分严格,可是到了汉末,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兴起等诸多因素,儒家文化衰落了,避讳也相对宽松了一些。虽然世家大族比较重视避讳,但避讳的名目并不芜杂。唐代初年对避讳很是宽松,高宗以后才渐渐严苛,到了宋代以后,理学确立,儒家文化的体系日趋完善,成为正统文化,避讳自然也拥有了不可被撼动的根基,一直延续到清末。

为什么古人有避忌之说 古人为什么要避讳(5)

四、中国中央集权式的国家结构是避讳形成和延续的重要条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君王往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避讳制度中,为尊者避讳、为皇室避讳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最早出现的一个部分。为家中长者避讳是汉代才开始出现的。而在君王权力相对较小的其他国家,例如欧洲的那些国家,例如日本,避讳则没有施行的土壤,因为避讳是为尊者,因为有皇帝这个至高无上者,避讳才显得如此重要,又因为国家提倡孝文化,为亲者避讳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由于蒙古族对避讳及其意义不够了解和重视,在这方面的规定和要求相对宽松。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对避讳一事的看法是决定其是否受重视的根本因素。

五、汉语的语言特点为避讳的扩大提供了空间

最初的避讳要求是相对宽松的。《礼记·曲礼》云: "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所谓"不讳嫌名",就是指在避讳时只避本字,而不用避讳同音字。所谓"二名不偏讳",即只要不将名字中的两个字连用,就不用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徵在"二字只能单独使用,不能连在一起用,否则就是不敬。可是汉代以后,不仅要避同音字,连单个的字也要避讳。这与汉语一字一音的语言特点是有密切联系的。而汉代以来,由于汉赋的兴盛扩大了汉语的词汇,汉语同音字变多,近义字变多,因而对同音字进行避讳也有了缘由和可能性。

为什么古人有避忌之说 古人为什么要避讳(6)

总之,中国古代极其麻烦的避讳的起源与商周时期的"巫文化"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而历朝历代政府的重视,儒家文化的要求,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和中国特殊的政权结构等诸多因素,避讳这一现象得以流传上千年,而辛亥革命以后,皇帝没了,儒家文化也不再那么受到重视,避讳也渐渐退出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