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简介安徽凤阳(宿州是明太祖朱元璋家乡有史典文字为证)

朱元璋简介安徽凤阳(宿州是明太祖朱元璋家乡有史典文字为证)(1)

 

赵汗青·杨山岭

  通读《明太祖实录》,细读《明史》,均不见明太祖朱元璋生之宿地、长之宿地,在宿州地方有生活迹痕的一字记录。何以也?朱元璋祖孙三代皇帝是刻意删削这一段历史的原罪。然而,稍事用心研读,不难发现那编撰《明史》的清廷大臣张廷玉却有意遗漏些朱元璋的身世点滴供后人捕捉到这个信息:朱元璋不是濠之钟离人,而是宿州地方的人。这种“疏漏”和遗留,并非像《明史•·出版说明》中说是“有些记载未必是编者有意保存下来的”,而是张廷玉处心积虑的结果,因为张廷玉必须依满清皇室的意思去编撰《明史》,又要尊重史实,让自己的作文——自己制编的《明史》成为“信今而传后”的经典文章,可是为后者作文容易,要无条件遵从清王朝对大明王朝的“通侯备恪,俎豆相承”,要“扩隆恩于覆载”是困难的,因若如此,势必尽以《明实录》为本撰编《明史》,而《明实录》是“稗官野录,大都荒诞无稽;家传碑铭,亦复浮夸失实”,单就笔者证说明太祖朱元璋身世祖籍一事说,根本就不能依朱家始皇三帝的编说杜撰去“覆载”文字,况且张廷玉是深知满清贵族实金元近裔,他们不会轻易放过推他们又回北荒沙漠三百年的朱家皇帝的,他们是要报仇雪耻的。在这种情况下,于几难中的张廷玉利用自己有裁定《明史》文字的权力,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生世祖籍问题上,玩了文字游戏——在绝对遵守满清皇室旨意的基础上,也没有明违《明太祖实录》文字记载的前提下,将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用“藏头诗”的文字艺术形式,向世人道出了其祖籍所在地之真正——宿州是他的家乡。

  《明史》对明太祖朱元璋的生世祖籍用二句话说完:“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之钟离”。张廷玉首先不依《明太祖实录》上说“太祖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濠之钟离人也”给朱元璋的生世祖籍定位在今凤阳县地方,再之又在说郭子兴遭自己部队兵变时明太祖朱元璋身在淮北——史说,郭子兴于元至正十二年二月在老家定远呼众造反,攻濠州城并据之。当年闰三月甲戌朱元璋投之入伍,不久就得娶郭子兴的二十五岁干闺女马娘娘秀英为妻。还是在当年的九月濠州兵变,军兵逮郭子兴准备杀掉他时,“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张廷玉趁编撰明史之机,独撰此段章句在《明史卷一•·本纪一•·太祖一》中的显示,用意彰然。

  史说朱元璋他人生钟离(或盱眙),苟活于斯。十七岁时三亲(或说二亲,或说四亲)亡故,僧游淮西三年多,其后坐寺四年。寺遭兵焚即当兵驻濠州,得娶马氏,时元兵拿下徐州正集兵军来濠州剿压农民起义军,此时的朱元璋为什么要单骑淮北?张廷玉要告诉世人一个信息,淮北地方有朱元璋亲人,或者是淮北有郭子兴的部队——造反后兵占濠州的郭子兴没有把自己的势力往西北方向伸展的可能和史典文字记录,时朱元璋身在淮北的答案很清楚,心之所系 ,祖根在矣!

  可叹的是,六百年来,人们对此举——朱元璋单骑淮北是奔淮去的,到那里做了哪些事,一直没有人提出问题来进行考究。

  已有的文字资料皆说明太祖朱元璋生在“濠州之钟离”,或是生在“泗州之盱眙”,在入皇觉寺为僧之前“替人看牛放羊”。用吴晗先生《朱元璋传》里的文字说:“从四月一直呆到九月,半个年头了,还计较不出一条活路”,由邻居汪老太婆作保,在皇觉寺当和尚,可不足二个月,又被打发当游方僧人——“朱元璋这几年内所到的地方,息州、陈州、信阳和整个淮西流域”。《朱元璋传》P39。直到四年后重回皇觉寺当和尚,他一直在淮西奔走,没见他在宿地混过事的只字记载。其后又是四年,坐皇觉寺习文练武,亦没有他足踏淮北地游方 讨要钱米的文字记录。元军收复徐州,宰杀了徐州农民起义军的首领芝麻李,又整军往濠州挤压追杀农民造反军到钟离,时朱元璋春风得意,新婚燕尔,他为什么要擅离濠州走奔人生地不熟的淮北?以宿地民间故事“马娘娘千里寻夫”去附说朱元璋此时的淮北之行,当是最入情入理的:江淮地方民情, 新娘子嫁夫要拜祭祖宗,要认根——马秀英要认祖符离;朱元璋要省亲土山;新婚夫妻要回访家居淮北闵子乡的马员外家,这就是在濠州兵变有人要杀郭子兴时而朱元璋却是身在淮北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别无解释。至此尚且糊涂的人们,阅典史后再透析此事 ,事理即明:“元至正十二年二月,已亥朔,定远人郭子兴,集少年数千人,自称节制元帅。子兴兄弟三人,皆善殖资产,由是豪里中。子兴知天下有变,乃散家财,椎牛酾酒,与壮士结纳,至是与孙德崖及俞某、鲁某、潘某等以众攻城。二月庚子,郭子兴陷濠州城,据之”。《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元纪二十八•·顺帝至正十二年》里的这一段史典文字是说郭子兴本是安徽定远县的有钱的富户,看天下有变的可能,顺势造反,结纳一些鲁莽粗壮的人攻城造反,占据了濠州,自称是节制元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郭子兴》有文字说:“元师破徐州,徐帅彭大,赵均用帅众奔濠”。《续资治通鉴》详说此事:“徐州既平,彭大,赵均用率芝麻李余党奔濠州,托克托命贾鲁追击之。孙德崖与子兴不和,互相猜防。会彭、赵奔濠州,德崖纳之。德崖与均用谋,伺子兴出,执之通衢,械于孙氏,将杀之,朱元璋时在淮北,闻难亟归……”。

  ——史、传均无郭子兴有军兵占城淮北的记录,而时元军兵占徐州且军旅南下濠州。此情此势,此时元璋单骑(有携马娘娘秀英同行可能)淮北地,别无他图,实为笔者所释之三点目的决无其他。

  六百年来,明太祖朱元璋身世祖藉之争于今无果。“生之钟离”还是“生之盱眙”皆出自朱元璋之口。然而依宿州地方的民间传说,朱元璋出生在今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清水村确是有据的。现在如果以史典文字说郭子兴有难时朱元璋突然身现淮北这个史实来证说明太祖朱元璋是宿州人,仍显牵强。但是,皇觉寺座落在濠之钟离附近的孤庄村不远的山坡上。十七岁的朱元璋被元军按图贴搜捕,仓惶逃离夹沟马员外家,持马员外之女马秀英给的盘缠钱奔泗州盱眙之津律镇外祖父陈扬王,以巫术为生的陈扬王指点朱元璋藏身地处僻壤的皇觉寺;因其身生怪异被寺中主持命云游淮西,四年后复回寺习文修武又四年。当按图索拿朱元璋的元军又追至钟离,杀僧烧寺,宿地农民的儿子朱元璋在走投无路时投奔造反起事的郭子兴,从此开始了他十六年打江山的生涯——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最为真实的成长、壮大史。今说濠之钟离,钟离之孤庄村的皇觉寺一带,是朱元璋人生之拐点发生地,是对的;今说濠州及钟离地方,是朱元璋的第二故乡,也是对的。必须承认濠州是朱元璋的龙飞之地。朱元璋是宿地这块古老的沼泽地里孕育出的“泽地之龙”;他潜至淮甸,盘在濠州之钟离,得淮水而风翔(阳)——得娶青梅竹马的马秀英,尔后夫妻俩人内外合作,过长江而龙飞,这就是被宿州地方神化了的朱元璋历史故事,而这神话历史故事就是历史的真实。

  正典经史和流于世的演义,六百年来众说一辞地宣说十七岁前的朱元璋只一句“替人家看牛放羊”概括,是怎么编说都解释不清的,是总让人心存疑窦的。而《明太祖实录》以“既就学,聪明过人”七个字,说明太祖朱元璋的高深文化根底,缘自少小时上了几个月私塾;其出口成章,动辄以诗文书之笔端是在他兵战之余暇自习而成,是不能服人的。没有藏身夹沟马员外家三年得马秀英执教经史文章,是不可能有上识天文、下晓地理,攻占有方、治国有序的开山皇帝朱元璋的。——没有符离清水村叫卖豆腐的山村农民朱五四,没有流淌千年的龙涎水,就没有一手推金元回归北荒沙漠三百年的朱元璋;没有金元统治集团派军兵按图谶捉拿汉龙天子,血屠宿地近二十年的“九洗南宿州”,就不可锻烧出终生体恤农民疾苦的一代英皇朱元璋;没有“雨雪夜马秀英慧眼识真主”就演绎不出千里寻夫到泗州,二十五岁才成婚的“天下母仪”马娘娘;没有装瞎行巫的陈扬王,就不会有龙藏皇觉寺终成三百年一统天下的大明王朝……宿州地方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民间传说故事,完全填补了“二史”短缺明太祖朱元璋少壮十七年的成长历史。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地地道道的宿北符离集一山村农民的儿子。如果说地方民间传说不是史典,不能依民间传说为据定说朱元璋是宿州人,清廷大臣张廷玉在不承认明太祖朱元璋祖孙三世皇帝定说太祖生世祖籍为“濠之钟离东乡人”的基础上,先点说淮北,继尔又直说真实——明太祖朱元璋是宿地人:在《明史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十九•·陆聚》中,张廷玉道出朱元璋的家居地——陆聚,不知何许人。元枢密院同知。脱脱败芝麻李于徐州,彭大等奔濠。聚抚戢流亡,缮城保境,寇不敢犯。徐达经理江淮,聚以徐、宿二州降。太祖尝诏谕:“二州,吾桑梓地,不忍加兵”。及归附,大悦。

  至此, 按国俗, 对历史事实的本质认定惯例,是以史典文字为准——宿州,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生世祖籍地,应无争辩。

  另注:桑梓,按《汉语大字典》的释义解释是故乡的代称。

  

作者:赵汗青,名先杰,配字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媒体人、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1992年起:先后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美国麓鹿出版社华文版副总编、《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辑。 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 宿州市党史研究员、市侨联常委、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

作者:杨山岭,男,安徽宿州市符离人,文化学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