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母亲教子案例有哪些(历史中的母亲教子案例)
从小就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在《烈女传·卷一·母仪》中就有所记载。孟子的母亲为了能够给孟子带来良性影响,屡次搬家。而也正是孟子母亲的深明大义和教育之心,才有了之后的孟子亚圣。当然历史中并不乏类似的情况,在五千年华夏文化里,多有母亲教育版样的案例。而且正史记载之中多有母亲对孩子教育的描述,却鲜有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这不得不说是一件特殊的现象。三字经当中记载“养不教,父之过”,但现实情况却又与之相悖,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母三迁
历史中的母爱影响除去孟子之外,还有很多一样的案例。比如东晋时期的陶侃,也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终身的。《晋书·列传第三十六》记载:“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陶母剪发以供酒食,用身体力行的做法教会了陶侃真诚待人,重视人际交往。同样的还有《世说新语》当中的故事,记载:“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这一则典故则是陶母责子,当时陶侃是掌管渔业的小吏,陶侃送了一罐腌鱼给自己的母亲,陶母都为陶侃担忧。用公家之物孝敬母亲,不但是未给母亲排忧,反而徒增母亲担心。
陶侃
从两个案例中都能看出陶母的拳拳之心,而且陶母多用自己的行为进行影响,而不是强硬的教导,一味否决。也正是在陶母的教导之下,才有了名震东晋的陶侃。而且陶侃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一直都是严格要求自己,这也与其母亲的教导分割不开。《晋书》记载:“侃每饮酒有定限, 常欢有余而限已竭,浩等劝更少进,侃凄怀良久曰:‘年少曾有酒失,亡亲见约, 故不敢逾。’”,喝酒时喝的高兴,陶侃总是会对自己加以限制。众人问起时,原来陶侃新手承诺,自己曾与母亲相约饮酒不过度。哪怕是母亲已经去世,陶侃依旧是放在心里。
陶母责子
而且陶侃因为年少时母亲曾斥责自己拿公家物品,所以做到了“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可见这方方面面都是源于母亲的点滴教育。与之相似的还有欧阳修的母亲,《宋史·欧阳修传》中记载:“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欧阳修早年丧父,欧阳修的母亲因无钱供欧阳修念书。因此欧母以荻(荻草杆)做笔,在地上书写来教导欧阳修。即使再苦再穷,一样重视教育,这才使得欧阳修视读书为首务,丝毫不会怠慢。
为什么多为母而缺少父?实际上并非历史中只有女性教育的存在,其实还有着像曹操教子、司马光教子、王羲之教子的案例,这些都是以父亲为主要角色的案例。但为什么这些典故却不如孟母三迁、陶母责子之类的来的深入人心呢?其实这与古代父母关系的家庭承担部分有所联系。
1.相夫教子的职责
在古代母亲是女性,而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约束颇多,女子多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孔子就曾说:“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教也。”所以教育子女的工作一直都被视为是母亲的分内之事,尤其是像从小就失去父亲的孩子,那么母亲更是要承担起这一重担。比如说孟子是早年丧父,在《孟子题辞》中就说道:“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有比如说《晋书》记载:“侃早孤贫,为县吏。”,在比如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这些案例的共同点都在于早年丧父,母亲独自担当。所以这种弱势下的教育,会呈现出更为难得的感受。
孟母择邻
2.孩子是母亲的依靠
古代女子的命运多为浮萍一般,在未出嫁前依靠父亲,而在出嫁后则是“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所以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出息,直接决定了一个家族是否得以振兴。比如陶侃自幼家贫,也没有优秀的背景。历史记载也无任何显赫,出身寒门。所以陶母更加注重对于陶侃的教育,清朝的《儿女英雄传》中曾记载:“无如望子成名,比自己功名念切,还加几倍。”;说的正是古代母亲的真实写照。同时古代女性多为奉献为主,把最好的留给孩子,自己吃苦没事,只要孩子有出息就可以。
欧阳修母亲以荻画地
3. 陪伴的时间
母亲在古代的家庭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身就是教育者,而且古代一个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男性,父亲多要为家庭的收入来源奋斗,所以陪伴在孩子身边的大多数都是母亲。所以但凡是早年丧父的历史人物多少“少年家贫”,而这也体现了男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陪伴时间长又以教育子女为主,自然是多留下类似“孟母三迁”这样以母亲为主的教育案例。而且母亲多是阴柔,所以总会如细水流长一般深入人心,渗透进孩子的方方面面之中。
所以母亲在古代孩子教育当中占据相当高的比例,再加上母亲对于孩子报以厚望,更加关心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此母亲教育会比父亲教育多了一丝温情。比如陶侃的母亲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孟母注重孩子的环境影响,欧阳修母亲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些案例都是注重细节。而不像是父亲教育,多以大方向为主,例如王羲之的“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王羲之”;多以严厉和标杆为主。相比较来说母亲的爱更显温情,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中多为母亲教育案例的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