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老教师背元素周期表(化学老师想辞职)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含有缺失的元素。|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注意到上面表格中的问号了吗?例如,在铝(Al)的右侧有留给某种未知金属的位置,门捷列夫预言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8,密度为 6 g/cm3,熔点很低。六年后,保罗·埃米尔·勒科克·德布瓦博德兰(Paul Émile Lecoq de Boisbaudran)分离出了镓(Ga),完美填补了这一空缺——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69.7,密度为 5.9 g/cm,熔点很低,甚至能在人的手里熔化成液体。门捷列夫也对钪(Sc)、锗(Ge)和锝(Tc)作出了同样的猜测,但直到 1937 年人们才发现了锝,那时他已经去世 30 年了。
乍一看,门捷列夫的表与我们所熟悉的元素周期表不太一样。一方面,现代周期表上有一系列被门捷列夫忽略的元素(并且他没有给它们预留空间),最明显的是惰性气体(如氦、氖、氩)。此外,这张表的排列方式也与现代版本不同,我们现在将元素排成列,然后按行排列。
现代元素周期表 | 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但是,一旦把门捷列夫的表旋转 90 度,它与现代版本的相似之处就显而易见了。例如,卤族元素——氟(F)、氯(Cl)、溴(Br)和碘(I)(门捷列夫表格中的符号 J)相继出现。如今,它们被排列在元素周期表的第 17 列(化学家们更喜欢称其为第 17 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七主族 VIIA)。
元素周期表的“实验期”
从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到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元素周期表之间,看起来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改动。但是,在门捷列夫论文发表后的多年里,人们对元素的其他排列和分布进行了大量实验。在将门捷列夫的表格进行 90 度旋转,并保留这种形式之前,人们还尝试过一些古怪而奇妙的扭转方式。
(a)海因里希·鲍姆豪尔的螺线形元素周期表;
(b)1915 年阿洛瓦斯·比列基(Alois Bilecki)提出的螺旋形元素周期表;
(c)亨利·巴塞特的“哑铃”设计。
图片来源:http://www.chem.msu.ru/eng/misc/mendeleev/hyper/
海因里希·鲍姆豪尔(Heinrich Baumhauer)的螺旋结构就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例子,它发表于 1870 年,以氢元素为中心,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呈螺线形排布。落在每个轮辐上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属性,就像今天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族的元素一样(见上图 a)。还有亨利·巴塞特(Henry Basset)在 1892 年提出的相当奇怪的“哑铃”构想(见上图 c)。
到了 20 世纪初,这张表格就定型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水平布局,与 1905 年海因里希·维尔纳(Heinrich Werner)设计的现代版本相似,稀有气体第一次以如今我们熟悉的位置出现在表格的最右边。维尔纳还借鉴门捷列夫的做法,在表格中留下了空白,不过他猜得有些过头了。他认为存在一些比氢更轻的元素,同时氢和氦之间还有另一种元素(这两条猜测都不成立)。
海因里希·维尔纳设计的元素周期表| 图片来源: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尽管这张表格看起来已经很现代了,但它仍然需要一些重新排列。特别有影响力的是查尔斯·詹内特(Charles Janet)的版本。他采用物理学家的方法,利用新发现的量子理论,创建了一个基于电子构型的布局。由此产生的左阶元素周期表仍然受到许多物理学家的青睐。有趣的是,詹内特把未知元素一直排到了 120 号,尽管当时已知的元素只有 92 个(如今我们知道的也只有 118 个)。
查尔斯·詹内特的左阶元素周期表。| 图片来源:Wikipedia, CC BY-SA
经典设计的诞生
现代元素周期表实际上是詹内特版本的直接演变。碱金属(以锂为首的第一主族元素)和碱土金属(以铍为首的第二主族元素)从最右边被移到了最左边,形成了一个非常宽的元素周期表。这种布局的问题是它不能很好地适应页面或海报,所以出于美观的考虑,f 区元素(也就是镧系和锕系元素)通常被裁剪下来放到主表下面。元素周期表就是这样演变成今天所熟知的样式的。
不过,人们并没有停止修改周期表的布局,通常是为了强调传统表格并未体现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元素周期表已经有数百种不同的版本(可以在 Mark Leach 的数据库中查看),其中螺旋状和 3D 版本尤为流行,更不要说许多搞笑的版本了。
3D 版门捷列夫花式周期表。| 图片来源:Тимохова Ольга/Wikipedia, CC BY-SA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