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的思想(寻宋解韵探寻南宋浙东学派的哲思)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谭孝军,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南宋时期的思想?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南宋时期的思想(寻宋解韵探寻南宋浙东学派的哲思)

南宋时期的思想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谭孝军

五峰书院及陈亮像

五峰书院,深藏在永康方岩久经时光洗刷的丹霞岩窟中。南宋乾道八年(1178年),时年35岁的陈亮来到这方天然石洞,设帐授学,渐成气候,永康学派由此开辟。

从此地向东南数百里,飞云江北岸,瑞安老城内一条古朴狭窄的街巷——水心街,户户民居挨着家家商铺,车来人往,满目人间烟火气。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世称水心先生的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就在这条街上出生。

从五峰书院到水心街,陈亮、叶适二人构成我们寻访南宋浙东学派文化脉络的一条轴线。

宋代是中国文化思想至为繁盛的巅峰期,蕴育了中国古代少见的、精致严密的哲学思想体系。以永康学派、永嘉学派等为代表的浙东学派,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的事功思想,与朱熹道学、陆九渊心学鼎足争鸣,描绘出一幅纷繁深至的思想长卷。

先贤留在之江大地上的“物”的遗迹,或已在时间长河中湮没;但他们的风骨人人传颂,他们的故事代代流传。他们留下的思想遗产,已经成为浙江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温州博物馆藏叶适墓志 、《水心文集》

浙东倡“事功”

古代所称之“浙东”,指的是钱塘江以东,由北向南包括从宁波、绍兴、衢州到金华、台州、温州、丽水的广阔地域。

朱熹在浙东游历、任职时,就发现这片地方的文人士子多秉持一种独特的学术理念。他发牢骚说,他们热衷于“王霸之辨”而不谈孔孟,甚至“专言功利”。

在宋史专家、杭州师范大学范立舟教授看来,朱熹的这种不理解,正反映出南宋浙东学派力倡“事功”的开创性。他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想路径,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从而把从北宋以来思想家不断开拓的“理”这一概念,从朱熹的“性即理”、陆九渊的“心即理”一举迁移到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经世济民的现实追求中来。

沿着铺满陈叶的山道,在细碎的秋日阳光中走向五峰书院,陈亮、叶适、金华学派开创者吕祖谦等人的身影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们都曾在此讲学。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陈亮和朱熹在这里论辩“王霸”、“义利”,拉开一场持续十多年的论战的序幕。

通过论战,人们系统地了解了事功学说的一系列核心理念。比如,道器不二,主张人不能离开形而下的器物去追求所谓形而上的终极真理。又如,学为成人,把“成人”而不是朱熹所倡的“成圣人”作为人生为学的目标,强调知识的实用价值和道德的现实转化。

“这些理念都指向仁义道德和实事功利的统一性。”永康市陈亮研究会会长章锦水说,“陈亮反对那种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并进一步强调重义轻利、舍利求义的思想,他认为道德追求总是体现在具体的事物和行动中,富国强兵的事功就是在行儒家所推崇的‘王道’。这就是义利双行、王霸并举。”

近9个世纪的光阴流去,五峰书院上空,那场交锋的云雷早已消散,满山虫鸣愈衬得四周寂静,唯有一座陈亮的石像仍傲然矗立着,仿如他“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豪迈人格的具象写照。石像下方有碑,陈亮一生的自我评价——“人中之龙、文中之虎”八个字格外醒目。

事功学说发展到叶适,更臻成熟完备,形成了以“崇义养利”“成利致义”为主要宗旨的学术体系。

瑞安市社科联主席邵定美说,对照“内圣外王”这一儒家的经典思想坐标,朱熹、陆九渊两种心性之学,显然属于“内圣之学”。而事功学说进一步拓展了“外王之学”的内涵与外延——从哲学、史学、文学等学术领域,到政治、经济、教育、民生等诸多实践,永嘉学派发展出了成系统的思想主张。

叶适故居如今已难寻觅。颇让我们惊讶的是,在水心街上现有一座水心观,其所在处可能就是叶宅的旧址。当地居民告诉我们,观中供奉的乃是“水心爷”,对叶适这个名字反而感到陌生。可见,叶适集永嘉学派之大成,影响深远,甚而已逐步演变为一种民间信仰。

秉入世之精神,求经世之功利,行济世之大义。南宋浙东学派始终坚持“事功”二字,“事”体现了“事皆寓理、事上磨炼”的中心命题,“功”则映照着“为民立功、为国立功”的伟大理想。

五峰书院前陈亮像

怀古思先哲

离开五峰书院,车行永康市龙山镇公路上,前方忽然岔出一条小径。下车循径走入草木葱茏之中,跨过一座石桥,迈上数十级石阶,“宋状元龙川陈公之墓”便赫然映入眼帘。

思想寓于思想家。我们追思先哲,怀古寻墓,因为南宋浙东学派诸贤的生平经历和精神风骨,就是对他们思想主张的深刻诠释。

章锦水感慨地说,陈亮一生,才气超迈,议论风生,敢作敢为,志量非凡。他19岁时就品评历代人物,写出《酌古论》20篇,被婺州太守周葵叹为“他日国士”,却直到51岁才中状元,被授予官职。其间数十年,他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尽瘁忧梦,以布衣之身不断上书,包括著名的《中兴五论》;又先后3次蒙难下狱。陈亮最终死在赴任的路上,追谥“文毅”。这座墓一般认为是他的衣冠冢。

叶适的墓,位于瓯江畔海坛山南麓。绿荫掩映,墓前石碑上刻着“宋叶文定公之墓”。由此登高,远望江水浩浩东去,适足以追忆叶适生平——

他与陈亮相比,气质上颇多不同。范立舟说,叶适为人沉稳缜密,思想深邃,治学广博而扎实。他小时候常往隔壁林宅玩耍,而永嘉学派的承上启下者陈傅良时为林府家教,于是叶适经常借机问学。叶适28岁就以科举入仕,从此长期参与南宋国家治理,历经政治风云。他先后上书向朝廷举荐34位有才德的士人,都被召用,在知识分子中反响强烈。开禧北伐失败后,面对金兵压境、难民南逃,叶适主动请缨奔赴江淮,构筑防御体系,屯田安置流民。宦海沉浮,遭遇罢职期间,叶适就回到家乡著书、讲学,人们经过他家门口,总能看到摆满了四方前来求学问道之人的鞋子。

陈亮、叶适二人是志趣相通、学问砥砺的好友。他们多次往来于永康、永嘉两地相聚论学。而以陈、叶二人为中心上下追溯,我们能够画出南宋浙东学派诸贤的群像。

如吕祖谦,他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开创婺学一脉。如唐仲友,他致力“经制之学”,探究制度利弊,心系国计民生。永嘉学派则有着更为漫长的“前传”。早在北宋,就有来自永嘉的“皇祐三先生”“元丰九先生”把伊洛程学引入温州,又促成了“义利并重”的关键转变。嗣后,薛季宣、陈傅良进一步阐发“附之世用”的永嘉之学,使之得到全国学界承认并产生重要影响。

事功学说余韵回响,历千年而不绝,其精髓已经融入浙江后人的精神底色,在需要自己面对具体的“义利之辨”时便被唤醒,激发出有着深厚传统支撑的精神力量。

瑞安市叶适纪念馆内景

余韵历千年

与陈亮石像对视,在水心墓前徘徊,我们心头不禁浮现这个问题:“事功”的思想,何以在南宋的浙东产生?

若我们放飞神思,“穿越”回12世纪后半叶的浙东地区,设身处地体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态,也许能为探究这一问题找到线索。

宋代的浙江地区,在唐、五代基础上,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兴盛,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南宋的浙东地区,也属全国商贸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如陈亮的故乡婺州,所属各县手工业极为发达,金华县城、浦阳县纺织业繁盛,号称“衣被天下”;永康县的打铁业生意兴隆。叶适的家乡温州商业发达,“其货纤靡,其人多贾”,叶适在诗中曾说当时的税吏“日招税钱三万亿”,虽然未必是实数,但足见商贸之盛况。

宋史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方如金教授指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上自官僚士绅,下到平民百姓,各个阶层都对物质财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浙东地区的学者、官吏“下海”经商绝不少见。陈亮的众多亲朋好友都是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他的岳父大人更是当时义乌首富。

显然,特殊的时代、特定的地域环境,蕴育滋养了陈亮、叶适等浙东学派著名学者的重商思想,他们进而对传统的“重义轻利”“重农轻商”“为富不仁”观念提出挑战,批判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的主张。这不是说他们成为了商人阶层的代言者,他们并没有丢弃自己文人学者的身份,而是从经商致富的社会实践中提炼出了“义利并举”的思想精义。

与国内的繁华富足形成对比的,是南宋边境的持续紧张。这种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不能不让陈亮、叶适这些积极入世者感到,那些仍在空谈心性义理的人实在是“风痺不知痛痒”。在这一背景下他们强调“事功”,最终指向的并非个人的飞黄腾达,而是匡扶家国的高远理想。

事功思想余脉绵延。邵定美认为,事功学说“道不离器”的唯物观,“修实政、行实德”的实践论,深刻启发了后世宋濂、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从而成为主张崇实黜虚、实体达用的明清实学的主要渊源。到晚清,温州学者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积极重振永嘉学派,倡导维新儒学,冀以振世救弊。他们深刻认同永嘉学派“必弥纶以通世变”的现实意义,作新国学、躬行西学,亲自践行经世致用理念,推进教育兴国,力行实业救国。改革开放以来,重商、实干、创新的温州人创造的温州模式,同样堪称是对事功学说的生动实践。

一脉贯注,回响不绝。南宋浙东学派高扬的“事功”之旗,今日仍在激发我们志存天下、经世致用的追求。

五峰书院

陈亮的故事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是南宋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永康学派的开创者。陈亮自诩“人中之龙、文中之虎”,才气超迈,敢做敢为,为人、为学、为文都充满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陈亮与辛弃疾是好友。入选教科书的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二人唱和产生的作品。

经后人演绎,陈亮与辛弃疾的初次会面堪称惊世骇俗。当时陈亮骑马去拜访辛弃疾,快到楼前时,遇一座窄桥,三次想跃马过去,马三次退却。陈亮大怒,当即拔剑斩向马首,并把马推倒在路边,自己徒步而进。辛弃疾正好望见这番景象,大为其气概所震撼,两人由此成为至交。

陈亮年轻时家境贫寒,父母去世后需贷钱才能安葬。让人称奇的是,中年陈亮以经商致富,家道中兴。他给朱熹的信中,就详细描述了自己致富后家中阔绰的排场:园林池水、亭台楼阁,数百亩的田畴……浙东人多地少,陈亮拥有如此规模的庄园,可见富庶。此外,他还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置有房屋和芦地,得意地说自己“变为江上之人”。

多位史学家都指出,如此财富,绝非靠做教书匠能积攒,陈亮一定是找到了高明的营商之法。但史料对此并无明确记载,甚至当时的人,都对陈亮的迅速致富感到惊异。他数次蒙诬入狱,多少与周边人对他致富途径感到不解、揣测他可能暗中行不法之事的心态有关。值得一提的是,陈亮在致富后仍然视教育为自己的神圣使命,继续教书讲学,培养人才。

(记者 曾福泉 整理)

《龙川文集》

永嘉学派思想概要

永嘉学派推动事功思想形成学术体系,在多个方面都作出了系统性的学理阐释。

哲学方面:从“道不离器”的立场出发,提出崇义养利、成利致义,首次明确将“利”光明正大地上升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并以朴素的辩证思想倡导义利并举作为笃行大义的现实选择。

经济方面:提倡实事功利、反对虚谈心性,主张“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肯定雇佣关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建议提高商人地位,有效助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民生方面:提出“许民求富、保民之富”的民富论观点,认为民生攸关王朝的安危存亡,提出“天命之永不永,在民力之宽不宽耳”,建议政府轻赋税、少管制、不争利,以“救民穷”来“宽民力”,用“济民困”来“结民心”;主张“以天下之财与天下共理之”,理财只为富民强国。

教育方面:永嘉学派坚持“以学为本”,认为中兴国家“莫先人才”。通过广施教泽、开启民智,温州进士在南宋时期井喷式地达到1000多名。

史学方面:主张经与史、理与事结合,反对离器言道、讲求治史致用,注重从朝代成败兴亡、典章沿革兴废中研究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度。对易经、周礼、春秋等经典进行深入研究,出经入史、托史见义,成为事功思想的重要来源。

文学方面:承北宋古文运动精神开创永嘉文体,以“雍容广大如柳欧,汪洋恣肆如韩苏”之势,使南宋文风为之一变,重回文道合一、切于实用之路而形成永嘉文派。

(据邵定美《中国事功学说的内涵再勘与价值重估》一文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