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友而交的经典句子论语(有情有义有人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择友而交的经典句子论语?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择友而交的经典句子论语(有情有义有人生)

择友而交的经典句子论语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鲁君召夫子去接待外宾,(接到命令后,)夫子神色兴奋,走起路来脚步轻盈快捷。(传话时)向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他先向“上摈”行礼后,接着再向“绍摈”示意,衣服整齐而不乱。快步向前时,衣服如同鸟儿张开翅膀一样,(端正美好。)宾客辞别后,一定向鲁君回复说:“宾客已不再回头了。”

如果有一场孔子参加鲁国国君接待外宾仪式的电影该多好啊!

第一个场景是:“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鲁国朝中人员前来孔府宣旨:“孔子,听宣!因陈国国君来访,今天上午十点在午朝门外举行盛大欢迎仪式,国君命你为摈,立即启程进宫,钦此!”

我们这里需要介绍一下“君召使摈”这句话的。

“摈”通“傧”,是导引宾客,《周礼注疏》记载:“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司仪掌管迎接九等宾客的摈相之礼,以告王应有的仪容、辞令和揖让的节度。

“摈”是代表国家接待贵宾的司仪。孔子这里是“摈”,孔子的弟子公西华“愿为小相”,是愿意当一个举行典礼时宣唱导行仪节的司仪。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国君相见,宾主都有自己的陪同人员,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叫做“副”。

主方的“副”叫“摈”。《礼记•聘义》记载:“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由此来看,孔子是“承摈”,所以他才有下面“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的记载。

来宾的“副”叫“介”,“介”也有三等,叫上介、承介、末介。

在地上跪着的孔子,接过使者的诏书。他是“色勃如也”,

“勃”的本义是排,推动。有以下释义:一是突然,忽然;二是变色的样子;三是旺盛,兴起;古同“悖”,违背事理,惑乱糊涂。

“如也”用在句末作语气词,无意义。可理解为“……的样子”。

“色”都是指面容脸色,而不是指女色。

一听到这样的差使,孔子的脸色,神色突然振作起来了。按照现代的理解,就是来劲头了,像打了鸡血一样,非常兴奋。有学者理解为神色庄重起来,一我们看,“勃”字没有这个意思的,二呢,和下文的“足躩如也”,走路快速有点不匹配。

“躩”的意思是跳跃或快步走。“足躩如也”指脚步快速行走的意思。我们看,孔子立即兴奋起来,快步向接待的地点报到了,国事大于一切,是不敢怠慢的。《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孔子是做到了领导呼,也勿缓。一听召唤,立即行动起来了。试想一下,别国的人都在等着呢,你拖拖拉拉的,成何体统,这不是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吗?

现实中,我们有很多人,一说家里要来客人了,不是赶紧收拾收拾,而是依旧松弛,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有的什么客人来了,他还在那儿低头打游戏呢!那样的话你这个形象就打折扣了,对客人不尊重。

孔子走着走着,走到了接待的地点,在经过一些事前的准备程序后。

这时候,导播切换了画面,引领大家来到了第二个场景:

鲁太师指挥的礼乐班,或弹琴,或奏瑟,现场庄严而肃穆。

我们可以看到;鲁君缓缓来到大门外,站在东边,面向南方。陪同迎宾的上摈、承摈、绍摈,从君主面前依次向南,大家都面向西方。

这时候,音乐的声音高昂起来了。来访的国君,如,陈国的国君吧,陈君的车辇到午朝门前大约九十步处的红地毯处,停了下来,接着陈君走下了车,站在西边,面向北方。同来的人有“上介”、“承介”、“末介”等,从宾君面前依次向北排列,一律面向东方。

当队伍站好的时候,音乐渐渐弱了下来。

鲁国国君开始发话了,问对方的国君,你们这次来,是游山啊,还是逛水啊?而鲁君的这些问话是由“摈”来完成的。上摈说给承摈,承摈再说给绍摈,绍摈呢,则直接面对对方的末介,末介传给承介,承介说给上介,上介再传给宾国的君主,一个传一个这么传过去。

在这个过程中,负责现场拍照的摄像师也许是太喜欢孔子了,镜头立即推上去,给了一个特写。

孔子的状态是“揖所与立。”

“揖”的本义是拱手行礼的意思。

“所与立”是同孔子一起站着,彬彬有礼的人。《论语》中,一般的“立”都是“立于礼”的意思。

对于级别高于自己的“上摈”,孔子是谦卑的。他先向“上摈”行礼后,接着再向“绍摈”示意。用现代的话说,孔子参加一个宴会,和左边的人碰一下,再和右边的碰一下酒杯,礼节到位,让人觉得,你把他们当回事了。

我们再来看“左右手”这句话。

“左”的本义是佐助、辅佐的意思,是“佐”的古字。后来造了佐字,左就变成了方位词。按古代礼俗习惯,很多场合以右边为尊贵位置,因此,“左”引申为卑下,再引申为贬谪、降等级,“左迁”即降职。

我们看,孔子是“左右手”,孔子对站在两旁的人拱手行礼,他是先“左”,而后才是“右”,是懂礼的行家。

最让人叹服的是,记载本章句《论语》的孔门弟子观察十分细致,他看到孔子尽管是一左一右的,但孔子的衣服却是“衣前后,襜如也。”

“襜”,古代系在身前的围裙,即蔽膝。这里用作形容词,是衣服整齐,飘动有致的样子。这充分显示出孔子的礼仪修养。

等这个程序进行完了,鲁君就开始迎接宾国的君主了。

我们来看第三个场景,字数最少,但挺有趣的——“趋进,翼如也。”

“趋”的本义是快步走。《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趋,走也。”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我们从电视上看到过,过去,在皇帝上朝的时候,文武百官从进了午门,开始往里去的时候都是小步快跑进去的,而不能慢慢悠悠,晃晃荡荡,那是不行的,这是一种礼节。

孔子这里的“趋”,也是如此,有点像现在的日本女子弯着腰,迈着小碎步走的样子。

“翼”的本义是翅膀。《说文》给出的解释是:“翼,翅也。”这里形容姿态端好,如鸟类展翅之状。

有人理解成传话的时候,我觉得是不妥的,应该是鲁君和陈君会见仪式结束后,大家往鲁国朝堂上赶。这时候,孔子是“趋进,翼如也。”由于走路走得快,衣服随风飘逸,如同鸟儿张开翅膀一样,端正、美好。

我们最后来看第四个场景: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宾客辞别时,作为送别的一方代表,孔子一直在挥手致意。

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最后的场景,我们看到,孔子和其他人站在路边,看着陈君一行缓缓离去,直到陈国国君不再回头挥手了。

孔子这才和大家一起,是“必复命”。一定向自己的上级,鲁国的国君汇报说:“宾不顾矣。”

孔子面见鲁君说:“宾客已不再回头了。”意思是,客人已送走了。受人所托,忠人之事,可见,孔子办事有多靠谱。如果陈国国君一行一话别,离开了,作为送别的一方,孔子扭头回去了,等客人一回首,发现你们这一帮人都不在了,你知道他心里是什么感觉吗?你巴不得我赶紧走,我这还没走两步呢,你就不见了,这是不待见我们啊。

有句歇后语叫,二十四拜都拜了——不差最后一哆嗦。二十四拜礼,也叫“大礼”。为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见父母长辈、举行婚丧礼仪活动时所行的,最后一个环节没处理好,导致前功尽弃。

现在,我们很多人送客,客人甚至还没坐上车呢!自己就匆匆转身回来了,这是一种礼数不周的表现。

更有甚者,客人告辞,主人应等客人先起身,自己再站起来。远客一般要送出房门,然后握手道别。不要客人前脚刚走出门,后脚就把门“砰”地一声关上,这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觉得唐朝的诗仙李白做的就很好,他送孟浩然的时候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是送人送到看不见为止。我们仔细想想,在船上的孟浩然看到李白如此会怎么想,不管他们之间以前的交往如何,但这一次,李白这样做,体现的是他对自己一片真情,舍不得自己离开啊!

“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看完这段话,我们觉得;孔子不是一个摆设在孔庙供大家祭拜的木偶像,而是一个生活中的凡人,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平凡到极处便是圣人,这就是孔子。

经典来自于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孔子的这些形象也是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如果没有弟子们记录,我们也就看不到《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了。从文字上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道德经》《中庸》《大学》等,也就是一些干巴巴的文字的堆积,了无生趣!用经典对照我们现在的生活,生活也会枯燥起来的。用活生生的生活实践来对照经典,你才会发觉;经典一下子就“鲜活”起来,并且实用性非常强,谁想用,都是可以的,这就是经典的普适性和普世性!

有些人说,我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甚至很多的经典名著都能熟读,甚至可以背诵,就是经典在他身上没有发生任何的作用,甚至经典学了好长一段时间,就是改变不了他那一张爱说这个这不好,那个人那不好的破嘴,经典带给他的只能是好为人师的名号而已。烧香跑错了庙门,烧再多的香,也是没有任何功德的,只是浪费钱而已!

仔细思考这一段文字,孔子从开始到最后,都是中国“范”!让人看后忍不住想跟孔子学习“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于有朋友到访,孔子不仅是乐,还以礼相待。

在当今时代,礼,不应作为地位之别的标志,而是表达一种尊重。在接待宾客时,应予以对方最大的尊重,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在国家的政务中,更需如此!

郑重其事,才会让人觉得有仪式感的存在!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如两个人相爱,准备以后生活在一起,而举办隆重的婚礼是两家结为秦晋之好的仪式感。如果不举办这样的婚礼仪式,没有仪式感做支撑,似乎总觉得给少了些什么一样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