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

215分钟,40年人生和社会浮沉,

53个场景,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

话剧《主角》

在行云流水的叙事节奏和时空转换中,

讲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舞台主角的艰辛历程,

并通过她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反映出大时代下几代秦腔人的命运沉浮,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1)

入 戏

著名作家、剧作家陈彦,多年来创作了众多精品秦腔、眉户现代戏,三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作品三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2)

小说《主角》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从放羊娃到烧火丫头再到配角直至主角的奋斗史,并通过她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反映了秦腔起起落落的历史,描绘了一幅复杂世相的宏阔画卷。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3)

2022年恰逢茅盾文学奖40周年,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之后,又推出了“茅奖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改编自陈彦小说的话剧《主角》。

陕西人艺将这三部百年来堪称为时代立传的陕西文学优秀代表作品,以精品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希望向广大观众及文艺工作者传递陕西文学的精神和理想,展示陕西作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关注与思考。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4)

话剧《主角》由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编剧,著名导演胡宗琪执导,舞美设计那树枫、梁红建,灯光设计胡华庆,作曲石一岑,服装人物造型总设计陶蕾等组成强大阵容,携手陕西人艺老中青三代共同打造这部中国首部以文艺工作者为创作主线的史诗剧作。

擅长用歌队表现各种场景的胡宗琪导演,在《主角》中把歌队运用得更加纯熟,歌队演员时而是忆秦娥的伙伴,时而是伴随忆秦娥成长的陪衬,时而是纵使忆秦娥陷入痛苦的砝码,时而是把忆秦娥卷入纷争的波澜……他们与人物之间丰富多变的关系,衬托出了主角的地位,也凸显出了配角的意义。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5)

在这部戏中,一直追求中国话剧向戏曲学习的胡宗琪,还将自己对中国戏剧的美学追求大大向前跨了一步,体现了中国戏曲在话剧中的写意化表达;同时他还大胆使用了“偶”的形式,让作品更具深意和当代性。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6)

编剧曹路生巧妙地把剧本结构用秦腔经典剧目的择选作为主要场次的划分:《杨排风》《白蛇传》《游西湖》《白蛇传》(2)《狐仙劫》《白蛇传》(3)……这些剧目本身则伴随着主人公忆秦娥奋斗成长的经历,证明着忆秦娥艺术生命演变的轨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剧目的创作排演过程及结果,不仅作为忆秦娥生命经历的背景和点染,还伴随着另一条主线“忆秦娥被迫卷进纷争的沉浮”以及对“忆秦娥情感命运的波澜起伏”的描摹,让整个作品丰富饱满,荡气回肠。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7)

剧名虽然叫做《主角》,但实际上是借助忆秦娥从一个11岁的放羊娃到51岁成为“秦腔皇后”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命运和舞台生涯,写出了女性在追求实现自身价值过程当中的种种艰难无奈,也反映了秦腔这个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与整个社会在时代洪流中经历的兴衰沉浮的艰难历程,以及各个阶层人物的所思所想和悲欢离合,展现了广博的社会横断面,既有社会的广度,也有人性的深度。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8)

在《主角》里,不仅忆秦娥是主角,那些形形色色的配角,也都是以自己生命为轴心的主角。这也是陈彦聚焦小人物的书写一以贯之的基石,因为普通人才是生活的真正主角。而主角则是整个行当吃苦最多的人,这种基调正是作品对小人物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歌颂与褒奖。同时,整部作品深深切入到戏曲肌理深处,展现了传统文化如黄土高原般厚重的底蕴。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9)

解 戏

为了展现主人公忆秦娥长达40年的人生历程,全剧跨越几十年时空,共有53个场景切换。在舞美设计上,用16根柱子的数量及位置变化表现不同场景,并用关键性道具辅助。同时,又保留着中国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的简约和写意,留给演员足够的表演空间,也带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制作人、舞台监督陈龙飞接受WORLD SHOW采访,细致解读《主角》的幕后制作!

舞台道具降低巡展压力

在舞美设计之初,舞美团队就考虑到道具的结构问题。因为要降低巡演的压力,所以道具不仅要省车,还要考虑到品质和成本的平衡。

这次舞美道具的体量并不少,尤其是5道侧幕条和檐幕条都是硬片,非常占用道具车空间。每根钢管长6米,700多根钢管做成的框架都能装满半辆车。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10)

最后,舞美团队进行了安装时间和运输成本等几个维度的对比,把它设计成了单片组合的方案。另外,舞台上的数控设备也经过设计,除了柱子部分整体运输,其余电瓶和电机等使用专门定制的工具箱进行装卸,规格与服装箱一样大小,可一起装车,也节省了很多空间。

台上人唱戏,众人搭戏台

演出使用了306套服装,不仅包括演出的基本服装,还有特殊的服装道具。这里必不可少的,当然是戏曲服装。戏曲服装里面的行头:比如髯口,包括戏曲装束的绒球、盔头、翎子,这些都需要特殊保护。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11)

同时,场景变幻很多,后台经常出现抢装的情况。陈龙飞介绍道:“谈到这里不得不说胡导的高明和创新之处。主角的剧情十分紧凑,可以想象有些场景如果让演员下场去抢装是无法完成的。但胡导在创作这次表演方式时融入了新的风格,你会发现有些场景,两个化妆师会频繁出现在场上,一会拿戏服,一会拿衣服,包括椅子、妆发。还有就是我们在舞台的中后区位置加了一道纱幕,这道纱幕发挥了非常强的空间切换作用。”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12)

侧台两边摆了七八个服装架子,上面挂满了服装。最长的抢装时间有一分钟,最短的只有十几秒。为了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换装,现场的服装老师和服装助理一直在侧台待命,就像换景上道具和移动柱子是一样的。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13)

“我们定制了很多方便的架子。在每场戏之间,架子上挂着的服装会推到‘既不穿帮,也离演员最近’的地方,这样演员就可以在下场、上场最近的地方完成换装。一旦抢装完成,就赶紧又推走,把位置预留给道具。所以,包括我和助理、后台主任,在舞台两侧也要考虑进这些问题。真的印证了‘台上人在唱戏,但这戏真的是众人搭出来的’!”陈龙飞说道。

品 戏

数字化管理舞台道具,精准点位

“46个点位,意味着要移动46次。它的难度位于在有限的14米(台口)*17米(近身)的舞台演区上,将3公分长的荧光点贴,占满了整个舞台1/3的面积。这就需要我们的舞台监督,根据导演创排的要求,清晰地知道每一个点位的精确位置,以及什么时间移动,在移动的时候速度快慢,以及每一场配合不同的灯光和音乐的移动起停、方向、走位、全部严格掌控。”陈龙飞介绍道。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14)

不仅如此,两侧的舞监助理也要非常完全了解,并提前准确传达给两侧的场务工作人员。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15)

“由于舞台场景变幻非常之多,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精准的执行到位,我们还需要场务工作人员都要记清移动位置以及如何配合好灯光和音乐。我们的要求是,每一场、每一个人,都要准确记住自己负责的柱子,并尽可能100%地精准到移动的点位,还必须要考虑到整场的走线,配合好整场的音乐和灯光,控制好运行的速度与角度。于是,我们尝试运用了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就是数字化管理舞台道具——通过预定指令、到位指令、行动指令等精准点位,这样误差就非常微小了。”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16)

注重观众观剧体验

刚刚说到46这个数字,是道具的数量,包括小道具的点位,但舞台上远不止这些。加上柱子和道具,整体移动的点位就有170多个。作为一名观众,他们不可能花钱买票看4小时的演出,半小时的换场,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制作团队做了两方面的创新。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17)

首先是导演的整体创意。总导演胡宗琪将演员和舞美的衔接、切换已做到天衣无缝。他将这些柱子和所有的移动都跟剧情结合在一起。柱子动的时候,前面还在演戏,但是柱子移动的速度、韵律、位置,都不会让观众感觉到跳戏,相反,在韵律当中移动的柱子反而有一种无声的语言,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18)

其次是灯光、音乐、舞美之间的紧密配合。所有柱子移动的契机和发起点、停落点,全部是在音乐和灯光的变换当中完成的。《主角》故事脉络的进展和节奏很快,舞美、灯光、音乐的有效融合,会带着观众在故事的转承之间,一层一层递进到剧情当中。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19)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20)

“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所有柱子的移动,场景的切换,都不能在表演停下来时才动。也就是说,在演出过程中,我们不能让观众停下来有所思考,而是要一直牵引着观众走。所有做的事情,都为了牵动观众关注演出,并且在这4个小时之内做到一直牵动观众持续关注。这中间最大的难度就在于换景时左右工作人员的熟练和准确程度。不过,随着演出场次的越来越多,大家磨合的也就越来越默契,越来越好,让这个剧的节奏会越来越好。”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21)

出 戏

《主角》用戏剧的方式阐释戏曲,用戏曲的故事映射人生;看秦腔名伶如何在生活磨难与事业起伏间作出“主角”的抉择。

这是一部舞台上的女性成长史,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去挖掘女性在时代潮流中的脚印。不管环境如何变迁、不变的是这篇土地上女性坚忍不拔的力量。

聚光灯下,一个个历史的,时代的生活场景,一个个人物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轨迹,传递着丰富的社会和时代内容。

戏曲与话剧的奇妙结合(从传统戏曲到话剧舞台)(22)

主创

陕西人艺“茅奖三部曲”

陈彦同名小说改编话剧《主角》

主创团队

总监制:张民

总策划:贾云鹏

监制:胡海琴 张效敏

策划:李伟 姚永茂

统筹:蔡文辉 张卫红 李俊强 李磊

出品人:李宣 叶蓁蓁

制作人:陈龙飞 陈星星

编剧:曹路生

导演:胡宗琪

舞美设计:那树枫 梁红建

灯光设计:胡华庆

音乐设计/作曲:石一岑

服装造型总设计:陶蕾

服装设计:周南 陈文绮

造型设计:何香 刘巍

音响设计:袁海波

道具设计:张运朝

戏曲元素设计/排练指导:赵雪洁

配器/音乐制作 :陈一磊

音效制作:王天竹

秦腔唱段

魏小娟 师大庆 李海浪 邓卫锋

编辑整理/WORLD SHOW

资料来源/《主角》、戏满仓

视频来源/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