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尉迟恭谁厉害(隋唐演义为什么进不了四大名著)
前面讲过《封神演义》进不了四大名著的原因,今天来讲一讲《隋唐演义》。
一提到隋唐风云史,我们就会想到秦叔宝,尉迟恭,李元霸,宇文成都等人。更会想到那家喻户晓的“隋唐十八好汉”。这时候肯定会有人产生疑惑,隋唐传奇那么有名,那么家喻户晓,为什么在四大名著亦或者是四大奇书行列没有一席之地呢?
这个问题我一开始也想了很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找到了答案。《说唐》的人物厉害的离谱,而褚人获可能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写的《隋唐演义》时,似乎努力扭转里面的不靠谱,所以《隋唐演义》比《说唐》更靠谱一些,那些人没那么离谱。
隋唐英雄传奇在江湖传说的地位一点也不弱于三国和封神。而想要一个民间故事永久流传,那么就要有人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而以文字形式记录有两种方式,一个就是写成史书,那么就不会有那么热闹和精彩;一个就是小说,通过演绎的形式让我们看到这个时代的精彩。我们知道的隋唐故事多是通过评书或者电视剧,而影视剧多是通过评书改编,《隋唐》评书非常成功,从人物塑造上也非常成功,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
《封神演义》虽然进不了四大名著,但是够格四小名著。但是《隋唐演义》无论是四大还是四小都不够格。其实不需要四大名著本尊出来,就是用《封神演义》来比,《隋唐》也是完败。如果把名著评选比喻成一场百米赛跑,四大名著无疑是可以争前四的选手,而《封神》是可以跟他们在同一起跑线参加决赛的选手,而《隋唐》是连决赛都进不了的。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四大名著一说,但是有“四大奇书”之说。古代文人相轻,不管是褚人获还是《说唐》的作者,野心都是无比的大。写《隋唐》似乎就是为了挤进“四大奇书”。而在“四大奇书”它又想比下去《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传》。然而和《封神》一样,它谁也没打败,那《隋唐》到底输在哪里?下面就来看看。
1.定位
很难说《隋唐》到底是历史小说还是英雄小说。像《水浒传》明确就写成了英雄小说,所以小说突出的是一个个个体。虽然说很难做到108人108面,但是作者却让主要人物像宋江,武松,鲁智深,李逵等都有自己专门的章回,他们这些章回都能成为独立的传记。而《隋唐》描绘英雄时却突出英雄的整体,而所谓的贾家楼46友除了秦琼和程咬金有单独描写外,剩余人物基本上是以群像出现的。《隋唐》我们可以说是《秦琼传》。而《水浒传》能说成是《武松传》?不能,同样是英雄小说,《水浒》好多立体人物,并且一个时期一个主角,而《隋唐》感觉任何时期都是秦琼主角,其他人都是服务于秦琼的。而且秦琼还不是很立体。像评书我们可以讲武十回,也可以讲鲁智深十回。那换成《隋唐》或许能讲秦琼十回,但能讲单雄信十回吗?很难!说穿了,作为英雄小说《隋唐》不够立体,做不到千人千面。而作为历史小说,《隋唐》又没有《三国》宏大。相比于《三国》,《隋唐》缺乏应有的叙事规模。《三国》中不仅有斗勇,还有斗智,而《隋唐》就是一味的斗勇武力决胜负,斗智却很难看到。《三国》不单单是袍带文,也会兼顾战争,同时还会斗智斗勇,层次分明,而《隋唐》就是一味的斗勇了。
2.作者和修订者
四大名著能成为古代小说中的佼佼者,有一个优秀的作者显然至关重要。无论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都有自己拿手的地方,像施耐庵善于描写人物,罗贯中擅长写战争。没有点社会经历很难写出来。而无论是《隋唐》还是《说唐》既想写好人物又想写好战争。但是水平有限,一个都没写好,要是当年施耐庵或罗贯中来描绘隋唐英雄,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而我们知道《三国》和《水浒》不仅有好的作者,还有好的修订者。像我们现在市面通行的《三国》就是毛宗岗父子修订的。不管是毛宗岗还是金圣叹,他们可能不是最有名的文学家,但是他们对名著的定位是最准确的。试想一下将这些名著定位的受众对象为文人,而像《三国》里刘备诸葛亮又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君正臣贤,刘备又请了三次诸葛亮才出山,正好可以满足文人的虚荣心和权力欲。那那些古代文人自然愿意为这类小说进行修订。反观《隋唐》受众对象不是文人,又没有讨好文人的类似三顾茅庐的桥段,再加上那种不投降不合作就要死的情节模式,再加上文笔不行,就更没有文人愿意修订它去了。
3.江湖情义
虽然《三国》是国与国之间的战斗,但它也有江湖,它也有江湖情义。《隋唐》远远没有《三国》和《水浒》重江湖情义。《三国》里刘关张虽然是君臣关系,却也具有浓厚的江湖情义。从桃园结义开始中间经历几分几合,情义并没有因为时间地点的变化或者阵营的变化而改变。最后刘备也为了情义而攻打孙权,将这一种情义贯彻始终,把刘关张的兄弟情义诠释的终身不渝,自然会令观众或者读者动容。《水浒传》虽然108结义,但是基本一条心,没有因为从江湖变成了庙堂而背弃了自己的大哥,自己的兄弟。而《隋唐》演义的问题就出在这,兄弟情义也从江湖写到庙堂,但是一旦身份转换,情义也发生了变化。而且《隋唐》也想效仿《水浒》,搞个大聚义,虽然人数46少于108,但是46人都有谁,不知道,还有些都是无名无姓的。而且结义的时候46人就46条心,很多人都是不愿意参加的。所以民间有这样一句话“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炷香”。是因为《隋唐》的江湖道义和理念不被别人接受。
4.情结
总感觉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同情弱者的情结,崇拜英雄也是崇拜那些悲剧英雄。四大名著三部是悲剧。像诸葛亮北伐失败,秋风五丈原;关云长败走麦城等都能引起读者的动容。而《隋唐》秦琼自出世一来一路的好运气,一点悲剧性都没有,这反而更不接地气。说白了,我们读者或者观众更喜欢接受英雄末路的故事,而不是《隋唐》这种胜者为王的叙事。
5.时间跨度和受众内容
这里的讲的是英雄时段。《隋唐》顾名思义有隋又有唐,而且写到了中唐,这可是200多年的时间啊。《隋唐》作者野心也真是大,一写写了200多年,要知道三国时代才96年。似乎褚人获是想挑战一下罗贯中,写一个比他篇幅更长的小说。不说这个细细想想《隋唐》200多年,200多年都是乱世?不是。乱世也就那么几年,我们想看的英雄时段也就那么几年。而我们读者和观众都喜欢看神仙打架桥段。《隋唐》120回我们想看的英雄打架只是前面68回。《说唐》是66回。而《隋唐》后面的后宫恋爱戏基本没人看。可以说《隋唐》整本书有价值的只有一半多一点的内容,后面全是没用的桥段。而《三国》我们想看的群雄逐鹿其实就是黄巾起义到三国建立那36年,整整80回,虽然有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关羽死而弃之不看,但是80回后还有诸葛亮支撑。到诸葛亮去世,可能才是绝大部分人弃剧的时候。这时候已经105回,就算后面15回没人看,已经基本达到目的了,但是《三国》已经充分体现它的价值了。
6.武功体系
《隋唐》既然是英雄传奇,那自然要有打斗场景,自然就有武功体系。这是所有读者都感兴趣的,也是所有读者都乐此不疲研究的。虽然《三国》和《水浒》都没有铁一般的武功体系,但是他们的武功体系并没有那么离谱。要说众多小说武功哪个最离谱,《隋唐》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说唐》说隋唐有十八好汉,但从头到尾只出现了13个,我能说作者写书不认真吗?连这种最基本的逻辑都弄错,可想而知这本书的水平怎么样。隋唐里好多人之所以能排的高,很大原因是力气大,与其是比武取胜倒不如说谁力气大谁赢。而且隋唐武功体系有一个固化思维,就是排名靠后的永远打不过排名靠前的。像第三裴元庆回去又闭关修炼,武功又进一步,还是打不过李元霸。更让我震惊的是李元霸百万军中打死几十万,我想说那这样打仗还要军队干什么,军队成了摆设了。而且排名后一位接不了前一位的一招。像第一李元霸就三锤打飞宇文成都。第二在第一手下走不了三回合,这武功体系太夸张了。那同样拿《三国》举例,我们熟知的二十四名将,不管第二是赵云还是马超,吕布敢说自己一个回合能干倒赵云或者马超?吕布自己都不敢说,我们这些读者更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三国二十四名将前六从吕布到张飞,没有任何人能说自己一回合干掉对手。那这样两者一比,三国的武功体系更合理。可能隋唐十八好汉只列了13个,可能是故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但是这空间毕竟有限。而像《三国》和《水浒》只排了第一是谁,剩下的都给读者自己去评选。那么这样谁的想象空间更大一目了然。虽然三国有24名将之说,但那并不是作者本人思想。而“一吕二马三典韦,四关五赵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这三国九大天王也是修订人毛宗岗选的,而二十四名将更是后人加的。所以真正应该说《三国》罗贯中只定了个第一吕布,后面留给读者自己排,毛宗岗也只是列了它心目中的排名而已。
所以在有《三国》和《水浒》的对比下,《隋唐》的武艺体系压根就没法比,更没有什么合乎逻辑性的地方,比不过前两本也很正常。
7.文学性
谈古典小说一定要谈它们的文学性。四大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那是因为他们不仅热闹精彩,还有那种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哪怕是拿到现在四大名著的思想性批判性都是有着无比宝贵的价值的。而《隋唐》还有《封神》都忽略了思想性。人们都喜欢热闹,只要一部小说够热闹就会有人看,可以说热闹是中国古典名著的最基本要求。而《隋唐》确实达到了热闹这个基础,也能算中国古典名著,但是它只是一味的图热闹,而忽略了中心思想,那么它注定难登大雅之堂了。
虽然说只要是古代写的小说都能算名著,但是名著也会分等级,有一流小说自然就会有二流三流,那《隋唐》应该就是二三流的小说。所以,连一流都没有达到的《隋唐》就不要奢望能排进四大奇书或者四大名著了。
以上七点是我认为的原因,只是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码字不易,还望珍惜。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