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论语42:重礼节不是放弃自我利益)

#颜读论语#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论语42:重礼节不是放弃自我利益)(1)

礼是一种文化,根植于人群,人群是怎样的,文化就是怎样的,礼也就是怎样的。接下去孔子说了自己一个观点。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夷狄是指没有系统文化传承的野蛮之地,当时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个地方都是人口稀少,没有系统文化的地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是文明之地,所以中国也叫中夏,是指中原的国土。虽然中原这里朝代也在更替,但文化礼仪一直在传承。

“夷狄之有君”,孔子说那些野蛮没文化的地方虽然也有头领酋长君主,“不如诸夏之亡也”,也比不上中原各朝代更替的文化延续性。其实,夷狄之地也会有文化,只不过不如中原健全深厚而已。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是延续性,真正的文化是可以作为传统延续下去的,不会受到朝代更替的影响。

我们今天的很多传统都是延续了几千年,为什么会延续下去,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呢?因为符合人道,只要人道不变,这些文化礼仪就会一直被传承,跟谁做皇帝,叫什么年号无关,比如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文化的力量才是持久的。

建立强大的团队,离不开得人心的文化。文化就是一种礼,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工具,也是人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

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文化是要身体力行去做的,知识只是服务表面的,停留在知这个层面。文化是深入骨髓的行为,孔子强调文化的强大力量可以跨越朝代。

如何塑造和引领这种影响千秋万代的文化,是每个统治者都要思考和践行的,因为那是我们的子孙后代,并不是陌生人。朝代可以更迭,我们的子孙后代却是无穷匮地连续着。所以,没有子孙后代的人,是不会更多想一些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儿,文化的传承归根结底靠的是子孙后代。

现如今,人们不愿意生孩子,那你的家风和优良传统又怎么传承下去呢?孔子强调文化的传承作用,会让一个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其实谁做皇帝真的就不那么重要了。

想想我们的工作是不是这样呢?如果你本人有成熟的销售系统,你所在的团队有稳定的文化价值观和绩效系统,跟谁来做分公司领导、哪怕董事长换了一个又一个,又有什么关系呢?而没有这些的人和团队才可怕,这就是夷狄和中夏的区别。

接下去,又拿季氏说事儿。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季氏我们前面提过,就是那个八佾舞于庭的无礼之人。

说季氏去游泰山。现在去游泰山很正常,而在当时是非礼的,因为泰山只有天子才能去祈福的。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不是因为高度,而是历史上的文化地位。季氏有篡权夺位的野心,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公然去泰山祈福自己的野心,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之前也出现过,当时在季氏家里做总管。孔子听说季氏去游泰山,就对冉有说,女弗能救与?女就是汝,指冉有;弗就是不;女弗能救与,就是你不能劝告季氏不去游泰山吗?挽救一下他。对曰,不能。冉有说,我没办法呀!好言相劝季氏还是要肆意妄为呀!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孔子说,天哪!这季氏真的好糊涂呀!泰山有灵的话,一定会比林放更懂得礼的根本,又怎么能帮助一个逆臣贼子实现愿望呢?难道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更懂得礼吗?林放就是上一节那个问礼之本的人,一个不懂礼的人,神灵也不会帮助的,去拜也是没用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做了践踏礼节的事儿,就会被所有人唾弃,甚至神灵都不会保佑你。孔子迷信神灵吗?其实不是,是借助这句反问强调季氏的不可救药。即便泰山有神灵也不会帮助季氏的,更何况没有,去游泰山的季氏一定会被众人唾弃的。

越礼、非礼就是践踏底线。什么是礼的底线?接下去举个例子。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是凡事都不争,没什么可争的,因为君子是自修圆满最知足的人。“必也射乎”,如果必须举一个相互争夺例子的话,就说射箭比赛吧。君子之间是怎么比射箭,一争高下呢?“揖让而升,下而饮”,比赛前,一手拳一手掌,交叉胸前作揖,说请多指教,然后开始比赛;结果出来以后,胜者说一句承让了,败者说一句领教了,然后一起碰杯一口闷,把胜者的骄傲和败者的羞愧一饮而尽,翻篇了。“其争也君子”,说这种争就是君子所为,其实也是不争,胜也好败也罢,都仅仅杯中酒那么点儿事儿而已,都只不过是一个瞬间的过场。

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天我胜了明天你胜了,即便是常胜将军,又怎么能逃离年老衰弱的败局?君子想明白这些,也就不再有争的念头,遇到了非争不可的情况,也不把对方的人放在第一位,而是就事论事 ,事过了就过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敌我对峙各为其主,也可以英雄相惜,争的都是身外之物,唯有人性光辉、内在修为,才是要自强不息去争的东西。

寿险业是个功利文化的行业。何为功,何为利?我们到底在争什么?抢什么?值得每个人三思。荣誉、鲜花、掌声、高收入、高职级,这些虚华的外在能长久吗?争来争去,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这些东西应该是皱纹是白发,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躲也躲不开才对。皱纹和白发,你何时争过呢?还不是该得到的时候一样都不少?做该做的,守好自己的内心,不断成长成熟,自强不息。

争的时候,也要有个气度和礼节,懂得承让和领教的进退;不能抬高自己诋毁别人,硬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泼妇小人的模样。最终成也好败也好,都收拾好心情,一切归零,从头开始;不能耿耿于怀,斤斤计较。

放不下也是一种执念。放不下胜利的人活在云端,放不下失败的人活在泥潭,放得下的人才配活在人间。争的技艺不是人格,如果你放不下过不去,失去的恰恰是人格。

所以孔子用比射箭的礼,来讲人生的成败得失,讲礼在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自己关系方面的重要性。只有发自内心领悟了这种礼的含义,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礼与胜败无关,礼约束的不是别人是自己。季氏无法约束自己,又有谁能救得了他呢?君子无所争,不是无所求,而是凡事求于己。看透了一切的争,都是不断超越自己而已,与他人无关,他人顶多是个尺子,是个目标而已,不能跟尺子较劲对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