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的生存现状(大龄HR的出路在哪里)
最近,凤凰网一则关于“39岁大厂员工被裁“的报道在朋友圈广为传播。
39岁的前大厂员工李豹刚在北京买房没多久就被裁员。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只剩感叹:哪个公司还要39岁的员工?
其实不止是一线员工,对HR来说,“大龄”同样也是一个让人敏感且尴尬的词汇。
通常来说,HR主要由两部分群体构成。
一种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学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但有丰富的业务部门工作经验,因为各种原因转型做HR。
第二种是科班专业出生,接受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教育,而后顺理成章走向HR岗位。
两种路径形成了两种先天不足:前者缺乏对专业的理解,后者缺乏对于业务的理解。
当他们到了35岁以上,工龄超过10年,也就成了我们俗称的大龄HR。这部分HR普遍处在职场调整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瓶颈。
那么,HR的转型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打破35岁魔咒,管理岗是最佳归宿作为HR,最重要的一个技能就是懂得用人,而如何用人正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掌握的必备技能。
怎么了解一个员工的特长,怎么激发员工的潜力,怎么让员工获得提升,如果能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你做事就轻松很多。
所以如果考虑转做管理,HR会在快速组建团队、有效组织工作方面有较大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我们的角度和思维会开始发生转变。
我们的工作重心由原来只用关注 HR 业务本身,变成重点关注下属业务熟练完成度和专业度。如果他们专业度有欠缺,那么第一件事就是要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
其次,要开始关注公司的整体人员情况,作为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我们会跟各种平行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这非常考验沟通协调能力和情商。
因为你推进的任何一个 HR 工作,都会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和认可。
再有团队建设也非常重要。
不同公司对HR的定位都不一样,比如阿里希望有个很强势的HR,所以他们成立了自己的政委体系。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全局思维,且有落实能力与技巧,对现实局面有独特的指导意见,能有对应的战略设计和判断。
当然,最重要还是需要确保我们的团队素质,是否和公司的发展方向一致,以及能不能给公司和组织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和提升。
这就需要我们从公司业务视角出发,能够面对现实,客观科学的分析组织出现的问题,而不只是将目光局限在人力业务上。
这种素质看起来简单,但是想要学会并且拥有它,则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培养的过程。
人力资本价值显现,HRBP受追捧随着竞争越发激烈,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力资本(人的潜力发挥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尤其是越来越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竞争力提升、精益管理等等)的价值。
因此管理者的管理时间和重心也在变化,他们加大了对人才管理的投入,管理者意识到选错人的成本之高,因而对HR部门的要求更高。
企业需要HR成为BP,HR不仅仅是管控者,也不仅仅是服务提供者,而是需要更加贴近业务、响应业务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因此,HR的工作应当从理解业务和业务需求开始。只有理解了业务需求,才能找到HR工作的起点。
按照最基本的供给-需求逻辑,无论任何产品或服务,无论供给有多丰富,但需求为零,那么供给就没有任何价值。
如果HR只是在内部忙忙碌碌,却不能为外部创造任何价值,比如不能帮助公司吸引、服务和留住客户,那么这种忙碌就毫无价值。
多年来,HR部门与业务部门就像强行混合的油和水一样,看起来贴得很近,实际上从未在一起。
为了帮助HR克服专业的惯性,尤里奇曾经专门阐述了“从业务出发”的理念,并且提供一个小窍门:他建议HR在他们自己所说的挑战之后加上两个词:So that。
加上这两个词,可以让HR来审视这些专业活动背后的业务诉求。
HR就可以从关注所做的,变成关注所产出的;从关注所采取的活动,变成关注这些活动所创造的价值。
也就是从关注活动,变成关注成果。
HR在制订出一项专业的计划时,需要在洋洋洒洒的专业计划背后,有着更为基本的目标,也就是回到业务的起点。
基于此,大家可以尝试主动下沉到公司的业务部门,在业务部门遇到人力问题时,为他们积极寻找“外援”,探寻综合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并督促落地执行。
综上所述,对于HR的转型之路,无论是想走管理岗还是转BP,了解和熟悉业务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只有真正深入到业务中去,成为业务的驱动力,才能真正实现人力为组织服务,从而让人力资本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资料:康志军《HR转型突破:跳出专业深井成为业务伙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