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何能26年升迁27次(他是包拯的首席智囊)

中国封建社会之中,封建王朝更替取代两千余年,一个始终不曾发生改变的机构就是皇帝和他的政治集团,其中的人员除了那些皇亲国戚之外,就是一个个的官员。

屡见不鲜的贪污受贿的例子让老百姓们自古对官僚就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地认为“无官不贪”可就是大错特错。

在古代也不乏有许多公正廉明的清官,比如宋朝时期百姓心中的“包青天”包拯,乃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为官典范,也正是因为光芒正盛,导致人们忽略了他身边的另一人。

包拯为何能26年升迁27次(他是包拯的首席智囊)(1)

他就是公孙策,常被人称作是包拯的智囊团,俩人紧密配合,天衣无缝,但就是这样一种无可挑剔的合作,最终被包拯亲自打破,甚至将公孙策送上虎头铡,其中的原因充满无奈。

包拯与公孙策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至于形象方面大家可以说是印象深刻,那黝黑的皮肤和黑色的月牙已经成为了包拯的标志,但是真实的包拯可能和大众的理解有所出入,因为相关的历史文献上没有丝毫提及包拯肤色这个明显的特征。

这些偏差依然不影响包拯这个人留下传奇的故事,包拯和公孙策虽然都出生在泸州,俩人的生活条件却是天差地别,包拯家庭条件比较拮据,生活方面并不富足,但是公孙策不同,出身乡绅豪门的他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包拯为何能26年升迁27次(他是包拯的首席智囊)(2)

虽说家庭富裕,公孙策却并不是纨绔子弟,反而是凭借其才华让自己远近闻名,并和这个家境并不是很优越的包拯成了好朋友,就这样,两个看似不在同一个世界的人走到了一起。

随后二人一个为了改变生活现状,一个为了光宗耀祖,一同选择了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二人同行入京赶考,但在这漫长的入京之路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案件。

热心肠的俩人都想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公孙策总是稍逊一筹,虽然能够整理出案件的大致脉络,但对于破案的关键点却总是想不通,这就导致包拯每次总是能够先他一部找到案子的真相。

包拯为何能26年升迁27次(他是包拯的首席智囊)(3)

甘拜下风的公孙策也不恼,甘心这样一直帮助包拯,但是在后来科举的考试大榜上却只有包拯而没有公孙策的名字,包拯在得知公孙策是被奸人顶替之后,几番向皇帝上书,最终将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做了文书。两人的联合断案就此开始。

一刀斩断情缘

包拯在后来断案的时候,公堂之上经常摆放着三口铡刀,这三件刑具的来历也和公孙策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一年陈州受灾,在发放赈灾粮款的时候却出现了贪污事件,皇帝让包拯前往陈州查赈,包拯也说出了自己的难言之隐。

大致就是山高皇帝远,自己手上没有权力,到时候可能事情会不好办,皇帝在了解情况之后给了他御札三道,这个词最后被公孙策改为御铡三刀来理解,自此,龙虎狗三口铡刀铸成,皇帝也是直接说明“铡刀所在,如朕亲临”。

包拯为何能26年升迁27次(他是包拯的首席智囊)(4)

龙斩皇亲国戚,虎压贪官污吏,狗除地痞流氓,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但是估计二人都没有想到,这口虎头铡,最终要来铡它的发明者,公孙策。

公孙策自从追随包拯之后,俩人凭借多年的默契可以说破了不少案子,也引起了不少残余势力的仇恨,决定报复二人,但是二人是朝廷官员,不好直接动手,所以一群土匪强盗就将目标放在了公孙策的家人手上。

一日,趁公孙策入朝不在家中,这群土匪强盗闯入了公孙策家中,凌辱了公孙策的妻子不说,还将年龄尚小的女儿掳走,得知这个消息的公孙策可以说是悲愤万分,包拯也是少见的怒不可遏,二人竭尽全力追查凶犯的线索。

包拯为何能26年升迁27次(他是包拯的首席智囊)(5)

这群歹徒藏匿得很好,案子一直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此后因为一场入室抢劫杀人的案件旧事重提,经过多方面的考证,公孙策发现杀人的主犯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数十年的时光之中,女儿已经被强盗培养成了一个杀人犯。

或许是出于对女儿的愧疚,正在追查案件的公孙策还是起了恻隐之心,他决定放弃线索,包庇女儿,但这件事情之后,公孙策寝食难安,最终内心的那股正义感让他对包拯坦白。

包拯此时的内心也是五味杂陈,他了解自己手足的苦衷,但是法律面前容不得徇私枉法,最终依旧秉公执法,将其送上了虎头铡。

包拯为何能26年升迁27次(他是包拯的首席智囊)(6)

百般无奈的做法

其实包拯这种做法是最好的举措,他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他之所以被称为“包青天”,不只是因为他的断案能力,更多的是因为他的铁面无私,公平公正,其实这种品质发生在亲近之人的身上最为敏感,也是最考验保证的心性。

所以包拯在身边之人触犯法律的时候,不仅不能够徇私,甚至还要更加严格,无论出发点是什么,违反法律就应该受到惩罚,所以最终只能选择将公孙策正法。

除了维持法律的公正性,也是包拯自身的性格使然,不畏强权,敢于弹劾朝中贪官,这是包拯年轻时期就保存的性格,他坚信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对于那些犯法的强权毫不畏惧,所以在处理其余人的时候就更加不能犹豫。

包拯为何能26年升迁27次(他是包拯的首席智囊)(7)

反转的可能性

对于包拯和公孙策的事件,也有传说称出现过转机,传言说南侠展昭在铡刀落下的千钧一发之际,要来了皇帝的特赦令,或许是皇帝也知道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认为公孙策有赦免的可能,所以下了一道特赦的圣旨。

其实说是圣旨,倒不如说是给包拯一个台阶下,毕竟昔日俩人的完美配合皇上都看在眼里,包拯的于心不忍皇上也深有体会,随意用这道圣旨来解开包拯的进退两难。

总之关于这个反转传说,真实也好,虚假也罢,无疑都是想给俩人一个体面的结尾,况且如果真的存在那道圣旨,只需要一个皇帝的口谕,事情就会有一个完美解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