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十二个修身法(腹有诗书气自华)

曾国藩十二个修身法(腹有诗书气自华)(1)

一个人性格和品质的形成,有先天性的因素,但更多的在于后天的培养。通过不懈地努力,便可以养成真金美玉般的人品。曾国藩对此深信不疑。

曾国藩十二个修身法(腹有诗书气自华)(2)

01 多读书能够明大义

曾国藩虽然日理万机,但仍然十分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只要有时间,就会写信给子女,为他们批改诗文,还经常与他们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作为清末宋明理学的顽固派代表,同时又是早期洋务派首领,在其经世致用的观点支配下,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自有一套看法。

他认为十一种书是必读的,这就是除《五经》《四书》之外的《史记》《汉书》《庄子》《韩文》《文选》《通典》《说文》《孙武子》《方舆纪要》和姚姬传所辑的《古文辞类纂》,以及曾国藩亲自摘抄的《十八家诗抄》等。

除了这些书必读之外,曾国藩还要求儿子读天文书籍,读《几何原本》,同时还要精通文字训诂音韵之学,知晓目录分类之法。

他在信中对儿子们说到:对于训诂、词章这两方面自己都曾下过功夫。儿子们看书如果能懂得训诂学,那么对古人讲的故训大义、引申义、假借义就能够逐渐领悟,然后才能对后人承袭讹误的习惯加以改正。

如果能懂得词章,那么对于古人文章的格式和风格,开合转折的地方就能够逐渐领悟,就能够对后来人们硬着腔调模仿的习惯加以改正。

他希望儿子们每个月做三种功课,一篇赋、一篇古文、一篇时文,写完之后都要一起交给长夫带到营中来让他修改。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子女们的学习、读书和写作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因为他从骨子里认为,读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

曾国藩十二个修身法(腹有诗书气自华)(3)

02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曾国藩对儿子大加赞赏。称赞他虽然连日来奔走应酬,还能不丢弃功课,应该每天进步不止,并由此提出,人生中只有“常”是第一美德。

曾国藩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对“有常”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三十岁前最爱吸烟,片刻不离,从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烟,至今没有再吸烟。

他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总没有恒心,近五年以来深深以此为戒,现在做大事小事都有恒心。

他早年对于写字的方法,曾经苦思冥想,但仍然没有什么收获。近些年来天天摹写,很长时间都没有间断过,终于感到日新月异,每年都有新的进步和体悟。

可见,年龄不分老少,事情不分难易,只要行之有恒,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改变的。就像种树和畜养牲畜一样,每天可能不觉得它在长大,但事实上成长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只是自己浑然不觉而已。

随后曾国藩指出了曾纪泽的三个短处:说话欠稳重,举止欠端庄,看书能深入进去写文章却不很出色。

他希望儿子在这三件事上下一番苦功夫,不断锐意进取,持之以恒。言语稳重了,举止端庄了,德行也会跟着有进步。写文章有了峥嵘之气,学业也会有所长进。

古人说服金丹可以换骨,曾国藩说立志就是金丹。人只要肯立志,就一定会改变自己过去的缺点。

如此这样,一两年之后,自然会有重大进步,尽管有时自己本身并没有感觉出来,但别人是一定能够感觉到的。

曾国藩十二个修身法(腹有诗书气自华)(4)

03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他的气质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好。

这里的“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一个人的心灵若能得到知识的熏陶和浸润,那么他比普通人自然会多出一些灵气。

曾国藩说:“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重新塑造气质。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要求得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

所以只有不断地读书、积累和历练,才能拥有丰富的内涵,呈现出一种非凡的气质和魅力。反之,一个人相貌再俊俏,衣着再华丽,如果胸无半点墨,内心空虚贫乏,就只能给人留下肤浅、粗俗的感觉。

读书是一种精神的跋涉,能造就一种文气,这种文气是靠平时读书滋润出来的。一个人的心灵若能得到知识的浸润,自会生出许多灵气和色彩来。

曾国藩十二个修身法(腹有诗书气自华)(5)

04 修身正心需勤谨

修身正心者需要勤奋严谨,懒惰与浮躁是修身的大忌,务必要下决心剔除掉。

修身要正心明义,要旨在于一去一存。去的是心中的杂念、欲念和邪念,驱除心中的尘垢,保持心地干净,不被世俗尘垢所污染。存的是素心、真心、本心和慈悲心,扫除尘垢,还我本来的面目。

心正理明,君子修身要持之以恒,一念错不得,时刻提醒自己,谨言慎行。

修身不仅要一个人在静处中修德修行,更要经过现实锤炼与考验。在动中悟静道,在静中观动理。见乱不移心,遇浮华纷杂不迷心。在虚荣浮华之境,能保持真实自我。

身心自有原则,可超脱物累,身心操纵在自己手中,收放自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